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李昌平
黨中央在第十九大會議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習總書記在去年召開的二十大上作的報告中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鄉村振興如何搞,誰來領導,依靠誰來搞,誰受益,資金從哪里籌措,采取哪些組織形式,方向目標是什么?這是擺在三農工作者面前必須正視解決的問題。
李昌平是資深三農專家,他幾十年如一日奮斗在農村第一線,親身實踐創新,在三農問題研究上提出了新的理論觀點,摸索出一套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我覺得他剛發表的《建設“新三農” 振興新鄉村》一文,在三農問題研究上具有重大理論突破價值,在實踐中推廣也是切實可行的。
李昌平提出的:新農人、新農社、新農業的觀點。
他說:新農人,不是小農戶,更不是留守的老爺爺老奶奶,也不是下鄉創業的新青年,主要是指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專業生產班組,是由有高技能的職業農人組成的農業生產基本單元。如,玉米專業生產班組,蔬菜專業生產班組、養牛專業生產班組、農機服務專業班組等。
新農社不是村委會,不是專業合作社等,是指“一社N部”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鄉鎮聯合社體系,這是新時代的鄉(鎮)域內的三農基本組織體系,集基本產權制度(土地集體所有)、基本經營制度(集體經濟內以專業生產班組生產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基本治理制度(黨支部領導下的以集體經濟為支撐的村民民主自治)于一體。是組織鄉村、規劃鄉村、建設鄉村、經營鄉村、治理鄉村的基本主體,是特殊市場法人。
新農業不是小農家庭農業,不是家庭農場農業,也不是農民專業合作“私社”農業,更不是龍頭企業主導下的資本化、非農(民)化農業,而是周家莊鄉式的社員制“公社”農業——即社員自主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公社”農業。是自主性、綜合性、在地性、人民性的社會主義農業及農業經濟。
他認為只有建設新“三農”——新農人、新農社、新農業,鄉村振興才是農民自主的,振興的才是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的新鄉村。在李昌平創導的鄉村振興模式中,黨組織發揮著領導作用,在集體經濟組織這個大框架中,重新盤活了村里土地、水利等各種資源,農民將承包地、閑置房屋以股份或有償交到集體手中,由專業化組織來管理經營,以股份制的形式把農民重新組織了起來。合作社內置金融,解決了搞三農建設的資金來源。集體經濟組織也不是人民公社制度的翻版,不實行計劃經濟管理方式,村民當家做主,面對市場,民主管理,自主經營。農民不是要被資本攆出農村、農業領域,而是真正享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紅利。
我曾參觀過他領導的中國鄉建院與當地黨政部門緊密配合,創建的內蒙古達拉特旗樹林召“一社N部”村集體經濟組織,看到了一個鄉村振興的一個新的模式,生氣勃勃,欣欣向榮。李昌平在全國各地搞了300多個這樣的典型,已經在三農學界、農村干部和農民引起重大的反響。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對此關注,開展調研,積極推廣這種模式。建議各地黨政部門派人參觀學習這種示范典型。
李昌平新三農觀點,切中農村工作的要害,給出解決三農問題行之有效的新模式,這是治國良策。
作者:智廣俊;來源:昆侖策網 【原創】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