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昆侖專題 > 鄉村振興 > 閱讀信息
張黎明:三農隨筆二題
點擊:3578  作者:張黎明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1-12-12 11:22:07

 

 

三農雜談二題

 

充分認識土地對于農民就業的約束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曾有一個產業或行業,始終在就業上無任何門檻,也就是有多少人都可以容納得下,這便是傳統農業。改革開放前的農村人,可以說從出生那天起,就意味著天然獲得了農民身份,只要長到能拿得動農具的年齡,就符合一個農民的基本標準。就業時不用做任何選拔,干活時也沒有什么嚴格的要求,也不用像工人或軍人要退休、退伍,只要身體狀況允許,盡可以干到干不動的那一天。傳統農業本是一個十分平常的產業,以往的農民也本是一個十分普通的群體,但在就業方面卻幾乎是終身制,讓它顯示出與其他產業完全不同的特性。農業就業者的主要工作場所是在土地上,土地不光在很長時間里消化了所有的農村人口,甚至在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里,還先后吸納或接受了2000萬左右的城市知青長期或短期就業,由此可見其容納能力有多強。到上世紀90年代初峰值時期,中國的農業人口竟然達到9億之多,其中有一半左右為勞動力,之后這種狀況才因“民工潮”的興起而逐漸改變。

 

筆者作為農家子弟,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初,童年、少年時代都是在農村度過的。幾乎從我懂事的那天起,我就從大人的言談中知道,農民是那時天下生活最苦的一群人,因而農民最大的夢想,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去,像城里人那樣端上鐵飯碗,吃上國庫糧。然而那時國家嚴格控制農民進城,除了考學、招工、參軍幾個非常狹窄的渠道,幾乎再沒有其他途徑能讓人離開農村。誰家的孩子如果有出息加上運氣好,有一天終于干上公事,再不用和土坷垃打交道了,父母高興得會從睡夢中笑醒。倘若沒有辦法走出去,那就只好老實地呆在村里當農民,反正天下只有當農民沒有任何障礙,愿意不愿意當你都得認命。我是趕上了“文革”結束后恢復高考制度的好機會,寒窗苦讀了好幾年,才在1981年實現了“鯉魚跳龍(農)門”,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其實在以往,土地之所以能有超常容納就業的能力,奧妙全在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傳統農業就其基本形態來說是一種小農經濟,不太重視核算投入和產出比,因而無論投進去多少人力,實際產出并不見有明顯的增加。盡管當時有數億人在從事農業生產,然而糧食總產量卻始終沒有大的突破,餓肚子問題一直沒有能得到徹底解決。我國是一個高原、荒漠、山地居多,而平原、盆地等宜農土地相對較少的國家,發展農業的條件完全無法和美國、巴西、印度等國家相比,加上我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因而糧食產量在很長時間里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直到經過幾十年持續興修梯田、水利,同時發展化肥、農藥等相關工業,不斷改良和引進農作物品種,大量使用各種現代農業技術,尤其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實行承包制,糧食產量才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從而一舉解決困擾國人數千年的吃飯問題。記得那時流行著一句讓國人十分自豪的話語:“中國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創造了人間奇跡。”不過,美國人對此可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自己才了不起:“美國用不到2%的人口,產出的糧食不僅養活了3億美國人,還出口到全世界。”的確,單純從基本解決了十多億人民吃飯問題來看,中國取得的成就實在值得稱道,但是我們無法回避這樣的成就,卻是建立在巨量的農業就業人口之上的,而從投入與產出比來看,美國農業的比較優勢不言而喻。

 

隨著糧食產量空前提高,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到上世紀90年代,“谷賤傷農”“增產不增收”“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等等,這些在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時代從未有過的問題,便迅速地凸顯出來且愈來愈烈。當時,我國農村戶均承包耕地大約7畝多一點,其中一半左右的省份人均耕地低于1畝,更有幾個省市人均耕地面積不到半畝,土地的承載力遠遠超過了極限。由于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國家不得不采取退耕還林等策略維持生態平衡,與此同時,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又引起非農項目大量占用土地,致使耕地每年以幾百萬畝的速度銳減。與耕地減少相對應的是,那時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有4-5億,而據專家測算,當時的耕地面積只需要不到一半的勞動力,甚至還有人認為只要1億左右的從業者就足夠了,這樣便意味著,另有一半乃至三分之二的人,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民不能實現充分就業,也就等于形成隱形失業,土地上第一次出現了就業過剩的問題。過多的勞動力,如果還像以往那樣不講效益地聚集在土里刨食吃,就只能勉強維持低水平的溫飽日子,根本無法脫貧致富并且向小康目標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有眼光、有抱負、有雄心的農民,開始放下世代視為命根子的土地,轉身到農村、農業之外尋找出路。于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起,大批青壯年農民進城或到發達地區從事二三產業,由此掀起了洶涌澎湃的“民工潮”。這實在可以算為中國農民的一大創舉,為此他們無意中獲得了一個新的身份——農民工。一些學者說“農民工”這個稱謂具有歧視性,在一個講文明的社會中不該這樣叫。但農民工生來講求實際,不認為起個好聽的名字就會有好運,他們只希望干活后能及時把工資領到手。考慮到那么多的農民如果都擠在土地上就業,不但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還會影響到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而那時的城市建設以及二三產業發展也確實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于是,國家也相應地調整了人口遷徙、戶籍等方面政策,推動了“民工潮”有序流動。

 

據國家統計局有關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農民工總數為2.9億人。這個數字意味著,4-5億農業勞動力當中,有一大半實現了非農就業,遠遠超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農民工在農業之外謀求自主擇業,其中包含著一絲窘迫與無奈,但總體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因為幾千年來農業無限制就業的魔咒,終于被他們在不經意間打破了,這預示著農業作為產業終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缺少文化是農民貧困的根本原因

 

有必要指出這樣一個事實:千百年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化基本上沒有與鄉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生活在鄉村的絕大多數農民,從來都是不掌握或者很少掌握文化知識的文盲或半文盲。雖然農家門額上,常常也寫有“耕讀傳家”的字樣,但那不是告誡子弟為耕田而讀書,而是要他們銘記孔夫子“學而優則仕”的教導,一旦掌握了文化知識,就實現“鯉魚跳龍(農)門”,在過去通過科舉在如今通過高考,進入到設在城市里的衙門或者機關里,那里從來都比鄉村更有強烈的誘惑力。

 

相對其他階層而言,農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從整體上來說不是文化的擁有者和使用者,他們歷來主要是靠體力而非腦力獲取生活來源,那些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尤其如此。由于整個農民階層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甚至于還有很多人并未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因而我國的文盲或半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農民中也基本上沒有中高級知識分子,文化知識對于天門來說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農民缺少文化的狀況之所以會長期存在,其中有經濟能力不允許他們享受教育的原因,也有農民長期在觀念上不重視文化的原因,但還有一個常常被人們忽視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從事傳統農業以及在鄉村生活,實際上用不到多么深厚的文化知識,或者說沒有文化照樣可以做農民,種地對文化并沒有多少剛性的需求。既然做一個農民主要靠力氣吃飯,因而有一個好身體才是最要緊的,又何必去花那么大的代價去寒窗苦讀呢!

 

仔細考察農民之所以長期處于貧困,有自然條件較差、資源匱乏的原因,有從事傳統農業本身收益較低的原因,也有災害、疾病等方面造成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于缺少文化。沒有文化,造成農民沒有廣闊的視野,難以接受新的思想觀念,無法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缺乏徹底改變貧困命運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不過,農民從整體上普遍缺少文化,并非意味著鄉村就不會產生知識分子,實際上,歷史上有許多影響深遠的思想家都出自于鄉村,一些知識分子政治上失意后還會退隱在鄉村,說明鄉村仍然具有產生知識分子的土壤。但是更應該看到的是,古代的科舉與現代的高考,如同一架功能強大的人才收割機,將農村的知識分子大量地選拔到城市里,這樣農村便由于知識的稀薄而長久地衰落了。越是艱苦的地方,人們對土地越是有巨大的離心力,往出走的欲望就越是強烈,這也就是為什么越是貧困縣,往往越是聞名遐邇的高考狀元縣,許多貧困縣在高考制度恢復后的幾十年間,竟然有數萬農家子弟考出去,這些人大學畢業后絕大多數都留在了城市里。城鄉二元分割格局其實并非出現在現當代,這種差別在歷史上就始終存在著,只是表面上看似乎是經濟、社會、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別,本質上卻是文化的積淀、活力與能量的差別。城市不僅是工商業以及巨額財富的聚集地,同時也是人才、知識的聚集地,鄉村中的人才與財富總是不斷地流向城市,致使鄉村一直處于失血狀態,鄉村如何能與城市并駕齊驅地發展呢!

 

如果說,高考制度以及城市較好的發展機會,一遍又一遍地將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農家子弟選拔到城市里,造成鄉村在文化上的巨大貧困,那么民工潮的興起,又讓更多頭腦靈活、擁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更多地疏遠或脫離了土地,致使農業、農村發展后勁嚴重不足。能夠持續去城市、去發達地區打工的這一部分人,從年齡上來說,是農民中的青壯年;從體力上來說,是農民中的強健者;從掌握的知識和智力上來說,是農民中的佼佼者,總之,他們是農民中的優秀分子。他們通過出外打工謀生的途徑和方式,從從事傳統農業的土地上轉移了出來,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利于農業產業化,應該說這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但是,這樣既在智力上又在體力上,反復不斷地減弱農村發展的主要動力,無疑會讓農村目前的情況更加雪上加霜,這種狀況又會延緩整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國農業要真正實現產業化、集約化,中國農村要發生根本性的變遷,中國農民要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農民就必須成為文化知識的掌握著和使用者,必須在頭腦中掀起知識與思想的風暴,這樣才能使土地擺脫千百年來的落后與愚昧,使這塊古老的大地煥發生機和希望。

 

時下,扶貧攻堅已經讓中國農民擺脫了絕對貧困,國家將“三農”工作的重心聚焦到鄉村振興上,而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應該成為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

 

作者簡介

張黎明,1985年畢業于西北師大中文系,先后從事過教育工作、公務員工作以及企業中高層管理工作,現供職于新課程報社。從上世紀90年代起從事“三農”問題研究,先后在《經濟參考報》《甘肅日報》《西部發展報》等報刊上,發表有關“三農”文章數十篇。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