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覆滅之后,民不聊生,天下凋敝不堪:
司馬遷說,即使天子都竟然找不齊四匹同樣顏色的馬:“事務繁劇而又財政匱乏,自天子以下竟然找不齊四匹同樣顏色馬拉車子,大將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車,老百姓家沒有一點余糧。”[1]
無良商人囤積居奇,使物價飛漲:“而不守法令、追逐暴利的商人囤積居奇以操縱物價,以致物價飛漲,米價漲到每石一萬錢,馬一匹價值百金。”[2]
面對商人趁火打劫,高祖采取了抑制商人的政策。
高祖去世后,“孝惠帝、高后時期,因為天下初得安定,重又放寬對商人的法律。”[3]
曹參接任蕭何丞相之職后,將“無為而治,休養民生”的黃老之道作為國策:“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4]
文帝劉恒(前202—157年)與景帝劉啟(前188—141年)都遵此國策,使漢初經濟恢復繁榮,史稱“文景盛世”。
然而,文帝景帝的許多國策已經嚴重違背了黃老之道“有所不為有所為”的思想,政府徹底退出市場,徹底放棄貨幣金融權,任由私人鑄造,發行供給貨幣:
夏四月, 廢除盜鑄錢令, 允許私鑄。重新鑄制四銖錢。[5]
于是漢朝貨幣混亂不堪,被少數金融大資本操控。
賈誼(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上書說道:法律允許私人用銅錫鑄造錢幣。敢用鉛鐵摻雜而為奸巧的人,其罪罰是黥。但情況是,不摻雜弄巧就不能得利;而摻雜越精妙,得利就越豐厚。事情招來禍害,法律引起邪惡。如今令小民都能鑄造貨幣,各自躲藏著進行鑄造。禁止他們奸巧獲利,即使每天判處黥罪也不能制止。近來,百姓抵罪,多的一縣達百人之多,官吏所懷疑被鞭笞逃亡的人更多。制定法律來誘導百姓,使他們落入陷阱,沒有比這更多的!以前禁止鑄造錢幣,死罪積累到下面;現在公開鑄錢,黥罪積累到下面。制定這樣的法律,皇上將依賴什么呢?
使用錢幣,各郡縣不同:有的用輕錢,一百再加若干;有的用重錢,即使所稱重量相同也不被接受。依法制定的錢幣無立足之地,官吏想統一吧又太煩瑣,而且力量不夠;放任自流吧,那么流通的錢幣就極其混亂。如無有效治理之法,國家金融走向何方?
現在棄農采銅的人曰益增多。他們用爐炭冶煉錢模,劣幣一天天增多,五谷卻不見增多。善良的人心動而走上邪路,小心謹慎的百姓陷入刑戮,這很不公平,如何能忽視呢!……奸邪的行為一次也沒有被法令制止,法令反而多次崩潰。這是銅資源分散所造成的。銅散布天下(國家不能統一所有,統一開發鑄幣),這是所造成禍害的根源啊![6]
于是,賈誼企圖說服皇上采用管仲當年的政策,將銅資源統一由國家占有,掌握金融權,用輕重術調控市場。然而:
皇上沒有聽從他的話。這時,吳王憑借自己是諸侯就在山裹鑄造錢幣,富比天子,后來終于成為叛逆。鄧通,是大夫,因為鑄錢幣,財產超過君王。因此吳國、鄧通的錢流行于天下。[7]
這種顛覆性錯誤的國策使國家徹底喪失金融貨幣權,被私人資本掌控。他們通過鑄幣暴富,并憑借其經濟實力叛亂,挑戰漢朝國家的中央權力。
與此同時,社會很快貧富懸殊兩極化。遇到天災人禍,農民只能賣田地、賣房屋、甚至賣子孫。賈誼與晁錯(景帝內史,后升遷御史大夫)都看出這些盛世陷阱。他描述道:
農民這樣辛勤勞動,況且再遇到水旱天災,加以官府催逼賦稅殘暴橫虐,征收有內憂定時,早上下命令,晚上就更改,沒有東西可買的人,就以加倍的利息去借貸,于是就出現了賣田地或子孫來還債的事情。[8]
班固記載:那些商人,大的囤積居奇,榨取翻倍的利潤……乘朝廷急需物資的機會,成倍的抬高物價,牟取暴利。……他們仗著有錢,結交王公貴族,權勢超過了官吏,為利益錢財,互相傾軋。他們游逛千里,頭帶高冠,車頂華蓋,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他們乘坐豪車,駕著駿馬,腳穿絲鞋,身披縞衣,這就是商人掠奪農民、致使農民流浪逃亡的原因呀。[9]
賈誼在《論積粟疏》中發出大漢朝危險的警告:
年景不好,沒有收入的時候朝廷就出賣官爵,人民就賣兒賣女……假設不幸有方圓二三千里的大旱,國家用什么去救濟老百姓呢?突然邊境上發生了戰爭,幾十萬,上百萬人的軍隊,國家用什么去供應他們?兵災、旱災交加而來,國家物資就會奇缺。那么,那些勇猛力壯的人就將聚眾到處搶劫;那些年老體弱的人也會易子而食。
朝廷的權力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達到的,那些邊遠地區不安分的人,就都同時起來爭奪天下了。到那時才感到驚駭而圖謀治理國家,難道還來得及嗎?……本來可以使人民富足,國家安定,現在竟出現這種使人畏懼擔憂的情況,我暗暗為陛下深感可惜啊。[10]
晁錯尖銳地批評道:許多所謂惠民的法律與政策,表面上有利于農民,而實際上對地主、商人更為有利:
現行法律政策好像輕視商業,重視農業,可事實是商人已經富貴起來,農民卻貧困卑賤了。因此,一般人所看重的正是君王所輕視的,一般官吏所輕賤的正是法律所重視的。如此上下相反,善惡顛倒,這樣,想要國家富強,法制建立是辦不到的。[11]
國家金融貨幣權完全掌握在私人手中,不僅導致了吳王積累資本造反叛亂,漢武帝登基后,北有匈奴虎視眈眈,西有西羌進犯,內有天干、水旱、蝗災、黃河泛濫等各種災害頻發。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積累的國庫已經消耗殆盡。到七國叛亂時候,要平叛都沒有軍費,不得不向金融家們借高利貸。
然而,金融家們連高利貸也不肯借貸。
吳楚七國叛亂時,長安城中的列侯封君要跟隨大軍出關作戰,向放債人家借高利貸錢以供軍旅使用,高利貸者認為他們的食邑封國都在關東地區,關東的戰事勝負未定,都不肯借。[12]
雄心勃勃要北驅匈奴,西御西羌,內平叛亂的漢武帝陷入文景盛世后的金融陷阱而不能自拔。
此時,大漢朝,危也!中華文明危也!
漢武帝如何走出這一困境?
世界著名文明史家威爾.杜蘭認為,是他實行了社會主義,才使漢朝走出困境,并因此達到了中華文明的鼎盛時代。
延伸閱讀:
《中國古代的社會主義》第一篇第四章:《社會主義使中華文明達到鼎盛時代》
2018-3-21
注釋:
[1]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史記.平準書》
[2]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業以稽市物,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史記.平準書》
[3]孝惠、高后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史記.平準書》
[4]《史記.曹相國世家》
[5]夏四月, 除盜鑄錢令,更造四銖錢。《漢書.文帝紀》
[6]賈誼諫曰:法使天下公得顧租鑄銅錫為錢,敢雜以鉛鐵為它巧者,其罪黥。然鑄錢之情,非參雜為巧,則不可得贏;而摻雜之甚微,為利甚厚。夫事有召禍而法有起奸,今令細民人操造幣之勢,各隱屏而鑄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雖黥罪日報,其勢不止。乃者,民人抵罪,多者一縣百數,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眾。夫縣法以誘民,使入陷井,孰積如此!曩禁鑄錢,死罪積下;今公鑄錢,黥罪積下。為法若此,上何賴焉?又,民用錢,郡縣不同:或用輕錢,百加若干;或用重錢,平稱不受。法錢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則大為煩苛,而力不能勝;縱而弗呵虖,則市肆異用,錢文大亂。茍非其術,何鄉而可哉!今農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釋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錢日多,五谷不為多;善人怵而為奸邪,愿民陷而之刑戮:將甚不詳,奈何而忽!國知患此,吏議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術,其傷必大。令禁鑄錢,則錢必重。重則其利深,盜鑄如云而起,棄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數不勝而法禁數潰,銅使之然也。故銅布于天下,其為禍博矣。《漢書.食貨志上》
[7]上不聽。是時,吳以諸侯即山鑄錢,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故吳、鄧錢布天下。《漢書.食貨志上》
[8]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漢書.食貨志上》
[9]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乘上之急,所賣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漢書.食貨志上》
[10]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歲惡不入,請賣爵、子……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贏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11]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漢書.食貨志上》
[12]吳、楚兵之起,長安中列侯封君行從軍旅,赍貣子錢家,子錢家以為關東成敗未決,莫肯予。《漢書.貨值傳》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程恩富 侯為民:西方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
2018-04-10美國壟斷財團和金融寡頭們赤裸裸地走向前臺,一邊進行著幾千億美元的經濟生意,一邊瓜分各個要害政治權力機構,這在整個資本主義歷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2018-04-03?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