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我們為什么備加懷念那個激情的歲月
——評電視劇《激情的歲月》
作者:陳先義
55年前的10月16日下午,世界兩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一顆,中國數年攻關,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二顆,中國共產黨九評結束之后,從克里米亞休假歸來的赫魯曉夫,走下飛機時被宣布清除黨中央。宣布下臺,而Liu、Deng一九六一年寫給毛主席要求”下馬核武器”的報告,被毛主席長期扣壓在辦公桌上,寫信人的意思,國家困難先不搞核武器。十大元帥聞之憤怒,拍了桌子。陳毅說,當了褲子也要搞。林彪說,就是點火柴也要讓原子彈爆響。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堅持,我們今天才不致于象伊朗朝鮮一樣被帝國主義掐住脖子。
這些歷史我們不該忘記。《激情的歲月》再現的就是核武器研發過程歷經的苦難和艱辛。
在今年的70年國慶慶典獻禮作品,呈現出空前活躍,在這批作品中,就包括《激情的歲月》,此外還有電影《決勝時刻》電視劇《外交風云》等,無論從藝術還是思想內容上,《激情的歲月》都是一部翹楚之作。可以說這是一部“致敬無名英雄,再現激情時代“的優秀之作。許多青年大受到感動,說看了這部戲,對老一輩肅然起敬。
這部劇的歷史背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中國需要自己的力量研發原子彈,但各方面條件又都是非常艱苦,所以能否最終實現目標心里沒底。所以這是一部自力更生的頌歌。首先我認為這一個片名非常準確,《激情的歲月》,激情,就是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與我們今天相比,工作懈怠,沒有擔當,不愿作為,牢騷多,抱怨多,種種現象,就是缺少六十年代的飽滿激情。那個時候我們各方面極其困難,連飯都吃不飽,搞研究連資料都沒有,帝國主義封鎖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背棄我們,我們一無所有,但我們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相信在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做好我們要做想做的事,正是憑著這種激情,上上下下聽從召喚,年輕的科學家們從世界各地回來,投入兩彈一星的研究。
我們可以看看當初領導層的決心意志,,當一九六一年有人寫報告因暫時困難要求下馬核武器引起爭論時,周恩來,聶榮臻,葉劍英,賀龍幾乎拍了桌子,要求不能下馬核武器。陳毅開會說,賣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林彪說就是火柴燒也要把原子彈燒響。十大元帥十大將堅定主張不能下馬,從中央到普通下層,都有一種精氣神,原子彈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今天我們到馬蘭基地烈士陵園憑吊,那里埋葬著為試驗原子彈犧牲的烈士300多名,樹起來一片壯觀的碑林。其中就有院士、將軍,科學家,也有戰士。
普通知識分子這樣,高層也是這樣,比如羅瑞聊大將,將自己哈軍工畢業的兒子送到基地最前線,老同志勸他幅射危險,他說,主席把自己兒子送到朝鮮犧牲了!我為什么就不能送兒子去一線試驗場。最后兒子因遭幅射失去生育能力,兒子原名羅小卿更名羅箭。《激情的歲月》反映的就是這樣一個社會背景。
以往表現的兩彈一星人物大部分是為輿論熟知的人物,比如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等,而這部戲卻是以六十年代我國核研究的一批知識分子生活為基礎,是一部純虛構的作品,作品中的人雖然有大致相近的原型,但卻是純粹的文藝創作,因此編導在創作中有較高的自由度,人物故事都不受真人真事的約束和局限,是一部真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它使兩彈一星題材,反映科技人員為主體的作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過去的這類作品大多依照人物傳記和史料再現真實歷史,所以無論是人物的形似和神似,都受到真實人物的限制比較大,人物表現的自由度比較小,有的作品,與其說是藝術創作,倒不如更準確地說,是藝術化影視化的紀錄片。這部片子卻不同,每一個人物及其生活在歷史上都能找到他們的影子,但是又不是他們中某個人的人生記錄。是寫一代人的精神情操和人物命運的。不是為某個人立傳,是為整整一代人作傳的。我們從人物的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到一代人的精神軌跡。那一代人,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不是口號是行動。
第二,這部《激情的歲月》用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敘述為我們提供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最為生動的教課書。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的初心在哪里?我們的使命是什么?我們從那里來?我們又去向何方?這些問題不僅是概念,而且是要每一個共產黨員每一個黨的干部都必須回答的問題。然而我們相當多的一些干部不過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理解模模糊糊,行動含含糊糊,思想上迷迷迷糊糊。而《激情的歲月》用一代人創業的故事和獻身精神作出了回答,我們的初心就是為最廣大的勞動人民謀幸福,我們的使命就是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就劇中人王懷民那一代知識分子來說,使命就是造出原子彈。比如鐘培林,一個老科學家,回國歷經艱辛,已經上船了,資料被扣了下來。女兒提早當了翻譯,把資料當成家書,才成功幫父親脫困。然而,父女卻就此分別。非常感人。王懷民這個科學家,為了把資料帶回國,用無機顏料寫科研數據,作了偽裝,回國后再用酒精處理,這些情節細節,都表現了科學家們的家國情懷和期望祖國強大的愿望。我們將要實現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我們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今天可以說是口號,可是對那一代人,卻是青春和生命。里邊有個細節,王懷民與何吟薇是一對留蘇的夫妻,蘇聯為留住兩位有才華的科學家,答應讓他們的后代接受最好的教育,同時讓他們加入國家科學研究院。其它同學都要回國支援祖國建議了,為此有點瞧不起王懷民夫婦。但是王懷民夫婦最后踏上了歸國的列車。但是歸國的王懷民妻子因被特務推倒早產。從此王懷民陷入一種帶著孩子搞科研的很苦的命運。
第三,劇作比較精細地寫了核武器的研發過程,在缺少資料缺少數據缺少蘇聯科學家的支持的艱難背景下,中國科學家從最基本的探索開始,硬是造出了原子彈。其中內爆式和槍法式對比試驗的過程,可以明顯看出研發過程的艱難。這期間有人離去,有人犧牲了生命,研發在高層次引起爭論,有人建議停止核武器研發建設國計民生,高層派人調查,科學家們向上級表示決心。中間也有人作梗,但是原子彈研發持續了下去。
這些故事拍攝非常用心,每一個細節故事都飽一含著編導的藝術良心。它以大量生動感人的細節告訴我們,自力更生是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中國要發展必須靠自己努力奮斗。假使今天我們沒有核武器,我們今天的國際環境完全是另一種模樣,無非是一些伊朗朝鮮的翻版,看這部戲,再看我們今天的國際形勢,我們才能理解毛澤東主席“核武器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深刻戰略意義。
(作者簡介:陳先義,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國家重大題材影視作品審查專家組成員。原籍河南蘭考,北師大畢業,曾任后勤學院教員、解放軍報文化部主編,2011年退休,現從事重大題材文藝研究。著有《為英雄主義辮護》《走出象牙之塔》《捍衛我們的英雄》《追尋丟失的精神》等十余部,另有報告文學、散文集《橫槊東海》《戰神之戀》《在統帥部當參謀》《中國軍人看世界》等作品。其作品曾多次獲中國新聞獎政府一等獎,全軍文學創作一等獎。曾獲全軍具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一等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陳先義:我們為什么備加懷念那個激情的歲月一一評電視劇《激情的歲月》
2019-10-18?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