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吝嗇都是一個貶義詞,指小氣、鄙吝、摳門,貪婪成性、視財如命,當用的財物舍不得用,應該花的錢摳摳搜搜。因而許多極盡嘲諷吝嗇之能事的笑話也流傳于民間,見諸中外名著。《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死魂靈》中的乞乞科夫,《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老葛朗臺,都是有名的吝嗇鬼形象。與吝嗇有個相近的詞,叫“節儉”。節儉與吝嗇不同,它是指該節約則節約,該省則省,該摳則摳,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周公(姬旦)位尊愈卑,勝敵愈懼,家富愈儉,故周氏八百余年。”我國歷代有識之士都倡導節儉做人、節儉持家、節儉興國。從春秋左丘明勸君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到戰國墨翟告誡國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從漢代賈誼警呼“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眾,天下之勢,何以不危”,到三國諸葛亮提倡“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從唐朝房玄齡大講“奢侈之費,甚于天災”,到宋代司馬光提出“宴安怠惰,肇荒淫之基”;從元朝脫脫倡導“惟儉可以助廉”,到明代朱柏廬教人“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些警世名言,都勉勵人們把節儉當成立身做人、建國持家之本。人類社會的歷史軌跡向我們昭示:“儉開福源,奢起貧兆。”奢靡之風是薄俗、是禍胎、是壞兆。治家以奢則家敗,治國以奢則國亡,干事以奢則事衰,企業奢靡則破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羅馬軍團曾是世界上威名顯赫的軍隊,后來卻因驕奢淫逸而使士氣喪失殆盡;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繼先世遺烈,遣無敵師旅,包舉宇內,并吞八方,特“愛紛奢”,窮極靡費,以奢失德,結果“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萬世基業毀于旦夕;清朝的“八旗軍”入關時曾是“威如雷霆”的精銳之師,但后來文恬武嬉,成為紈绔子弟。類似因果,難以盡書,但皆可用“開國起家,莫不由于祖父之勤儉;敗國亡家,莫不由于子孫之奢惰”作結。歷史的教訓,對我們是最響的警鐘。常言說:“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我們要刻骨銘記創業之艱辛,百倍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更何況,目前我們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綜合國力還較弱,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很多,沒有任何條件與理由追求高消費高享樂。即使我們國家將來富裕強大了,但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所體現出來的堅忍不拔、頑強拼搏、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始終是我們任何事業都需要的。我們黨歷來崇尚艱苦樸素。早在1934年,毛澤東同志就嚴肅指出,“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1] 。建國前夕,他再次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2] 。我們黨的歷代領導人立言立行、率先垂范。毛澤東長期穿打補丁的衣服,周恩來20年穿一雙黑皮鞋,朱德一輩子“樸素渾如田舍翁”,徐特立“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他們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實在值得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學習、稱贊。我始終作如是想:節儉,應成為人人之美德。在我的家鄉三秦大地陜西省延川縣,前些年有人淘到習近平到農村插隊當知青時糧店交糧的收購單。
【1972年12月30日,習近平交售了59斤公糧的收購單(圖源:《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這張蓋有公章的收購單,“交售單位或個人”一欄填的是“習近平”,住址留的是“文(安驛)公社粱家河大隊”。內容顯示,1972年12月30日,習近平交售1包高粱,凈重59斤,收購金額5.19元。當年的老支書粱玉明回憶,“當時大隊里幾個人分一個爐灶,省下的余糧可以去糧站換些糧票和零用錢。”習近平交糧的年份,正是延川縣旱情比較嚴重的時期,能從本來就不多的糧食中省下幾十斤,再拿到糧店去交售,很不容易。 [3]小小的糧店收購單,見證了習近平知青時代“吝嗇與節儉”的歲月。1969年元旦剛過,不到16歲的習近平來到粱家河,盡管省吃儉用,習近平依然生活拮據,錢和糧票并不多,但別人需要幫助時,他總是慷慨解囊。村里有位年輕人考上了師范學校,習近平拿出30斤糧票,讓他出門在外用;離開粱家河前,看到一個老鄉生活困難,習近平硬塞給他50斤全國通用糧票。在那個困難年代,這些糧票是何等的金貴。 [4]
【1973年,習近平(左二)在陜西省延川縣。(圖源:新華社)】
從“吝嗇與節儉”的歲月中走來,習近平深知每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很早就養成了勤儉質樸的品質。不管走到哪兒,在什么崗位,他始終以身作則,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在福州工作時,有一次趕上周末加班,習近平和秘書陳承茂一起在家吃早飯。收拾餐桌時,看到鍋里剩下的稀飯,陳承茂端起來就往廚房走。習近平見狀馬上問:“你要干嘛?要倒掉嗎?”陳承茂心里咯噔一下,“嗯”了一聲。習近平說,“來來,過來坐下。”“我們都當過農民,應該都知道,一粒米就是一滴農民的血汗,不容易啊!我們每天端起飯碗,就要敬畏農民的勞動,這種敬畏感要發自內心,要是自覺的。你可能覺得這半碗飯值不了多少錢,但敬畏感和錢沒關系。當然,也許你今天把這半碗稀飯倒了,別人也不知道。但是,我們敬畏的事情,別人不知道我們就可以做嗎?”陳承茂聽后,既驚訝又慚愧。于是,兩個人中午沒去吃工作餐,而是回家添把米,炒了個雞蛋,把剩飯吃了。“那個飯確實很不好吃,在冰箱放過以后,米都軟爛掉了。”陳承茂后來回憶說。但是,習近平吃的時候毫不在意,還邊吃邊講以前經歷的趣聞。 [5]一把麥子一碗米,在習近平心里有著特殊分量。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2013年初,針對網民遏制“舌尖上的浪費”的呼吁,習近平指出“浪費之風務必狠剎!”“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沒有任何權利浪費!”“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過去窮,問吃飯了沒有,都是問喝湯了沒有?吃不了幾頓干的。”習近平說,“勤儉節約的習慣應該保留下去。我家里到現在啊,盛在碗里的,一個飯粒都不能丟了。”我們已經處在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階段,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和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國情沒有根本改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驕傲自滿、大手大腳,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應該是一種常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精神需求和實際需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色和優良傳統,是我們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法寶。無數經驗教訓告訴我們,艱苦奮斗才能成就海晏河清之業,驕奢淫逸必遭荊棘銅駝之悲。從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看,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與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密不可分。一部中國共產黨黨史就是一部黨的艱苦奮斗史。“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 [6]“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進的時代,在知識經濟浪潮撲面而來的時候,面對“酒綠燈紅”的腐蝕、金錢至上的誘惑、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對我們黨員干部來說能否繼續和發揚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在全社會營造節約為榮浪費可恥的氛圍,是個嚴峻考驗。或許有的同志認為,新時代既不是戰爭年代“吃草根啃樹皮”的特殊時期,也不是建國之初勒緊腰帶、百廢待興的困難時期,而是新時代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物質財富大大豐富的時期,再講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已不合時宜。這種思想認識是十分錯誤的。昨天的輝煌只能代表過去,說明今天的基礎來之不易,應該倍加珍惜。只有給昨天的輝煌畫上圓滿句號,致力于新時代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著眼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珍惜每餐飯,節約每粒糧,珍惜每張紙,節約每支筆,珍惜每滴水,節約每度電,從新的零點開始,再鼓干勁,再鼓士氣,才能再創佳績,再造輝煌。[1]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4頁。[2]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8-1439頁。[3] [4] [5] 參考《共產黨員》《習近平的一張糧站收購單》。[6] 轉引自《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 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人民日報》2019 年3 月6 日第1 版。(作者系中國聯通政企客戶事業群高級政工師;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