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陽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園中除草時,付出了許多汗水,所以哀嘆道:“為什么天地之間,善難培養(yǎng),惡難鏟除?!
王陽明當時就在花園賞花,聽到薛侃的嘆息,立即察覺到傳播心學世界觀的機會來了,于是接口道:“你就沒培養(yǎng)善,也沒有鏟除惡。”
薛侃莫名其妙,因為他勞碌了大半天,鏟除了很多雜草,而且他經(jīng)常澆灌花朵,這怎么能說是沒有培養(yǎng)善,沒有鏟除惡呢!
王陽明發(fā)現(xiàn)了薛侃的疑惑,卻沒有繼續(xù)深入這個話題,而是轉(zhuǎn)到另外一個問題上去了:“你呀,如此看待善惡,因為從形體上著眼,錯誤在所難免。”
薛侃這回如墮云里霧里,更不知王老師的話是什么意思了。
王陽明馬上解釋說:“天生萬物和花園里有花又有草一樣。哪里有善惡之別?你想賞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惡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門前搞個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當成惡的了。
這種‘善惡’都是由你的私意產(chǎn)生,所以就是錯誤的。”
薛侃吃驚地問:“這不就是無善無惡了嗎?”
王陽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來就沒有善惡,它之所以有善惡,全是你強加給它的。我問你,黃金是善還是惡?”
薛侃搓著手興奮地說:“黃金是大大的好東西,當然是善的。”
王陽明問:“這要看黃金在什么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呢?”
薛侃搖頭道:“那這就是惡的了。”
王陽明又問:“糞便是善的還是惡的?”
薛侃肯定地回答:“那玩意兒肯定是惡的。”
王陽明笑了:“糞便可以讓莊稼生長,在老農(nóng)心中,它就是善的。
所以說,天下的萬事萬物哪里有善惡之分?都是人強行加到它上面的。同樣是一座大山,旅游的人就認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認為是惡的。同樣一個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敵人心中,他就是十惡不赦的。”
無善無惡心之體——世界觀
王陽明說過這樣的話:“在心體上不能遺留一個念頭,有如眼中不能吹進一丁點灰塵。一丁點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滿眼天昏地暗了。這個念頭不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頭也不能有一點。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睜開。”
我們于此可以知道,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tài),它是心的本體。
由于心即是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所以天地萬物也應該無善無惡。這就是王陽明的世界觀:天地萬物無善無惡,我們對待天地萬物的態(tài)度也應該是無善無惡。
2
他曾在一次講學間隙對弟子們說:“人人胸中都有個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沒了這位圣人。”
弟子們唯唯。
王陽明看著一位弟子說:“你胸中有個圣人。”
這名弟子馬上站起,慌張得很:“不敢。”
王陽明叫他坐下,笑著說:“眾人皆有,你怎么就沒有?
天下萬事都可謙虛,唯獨這事不可謙虛。”
該弟子笑著接受。
王陽明掃視眾弟子,先誦了自己的一首詩:“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然后他又語重心長地注解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學,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強而致的是賢人,不肯致的是愚人。雖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無異。此良知所以為圣愚之同具備,而皆可為堯舜者,以此也。”
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
人人皆有良知,為何有人會流芳千古,有人則遺臭萬年?為何有人出類拔萃,有人卻碌碌無為?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惡人?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他們的人生觀出了問題。用王陽明的話講就是:他們的心,失去了本體。所謂失去本體,其實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陽明說,有善有惡意之動。良知一旦被遮蔽,所發(fā)出的意(念頭)就有了善惡,而有了善惡之后,又不肯為善去惡,所以人生觀就有了善惡。
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
王陽明的結論是:習氣所染。
習氣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王陽明不無遺憾地說,由于不是每個人都自動自發(fā)地去致良知,所以由眾人組成的這個社會不是真誠惻怛的,而是充滿了客套和虛偽。
3
1509年,也就是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第二年,其名氣已大震于貴州。省會貴陽主管教育的行政長官席書慕名前來拜會王陽明,聽了幾句后,就問他:“請問朱熹和陸九淵有什么不同?”
朱熹創(chuàng)建理學、陸九淵奠基心學,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王陽明卻戳了戳自己胸口說:“都是一樣的心。”
顯然,席書問的不是這個,王陽明也沒給他機會繼續(xù)問別的,急轉(zhuǎn)直下大談特談自己體悟的“格物致知”。席書漸漸聽得入了港,熱情邀請王陽明到貴陽講學。
王陽明欣然同意。席書臨行前問道:“您講課的主題是什么?”
“知行合一!”
席書一愣:“知行本是兩件事,怎么能合一?”
王陽明擺出一副驚駭?shù)臉幼樱?ldquo;知行就是一回事,我說‘合’都欠妥了。”
席書更是大惑,王陽明馬上和他講起“知行合一”的真諦來,這個真諦就記載于《傳習錄?卷上》中。
徐愛和席書一樣,也不能理解“知行合一”,于是向王陽明請教。王陽明說:“空談理論,你理解起來很麻煩,你舉個例子吧。”
徐愛說:“例子很多,比如大家明知對父母應該孝順,對兄長應該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見知與行分明是兩碼事。”
王陽明道:“這種人是被私欲遮蔽了,所以知行分為兩截?!洞髮W》中有兩句話叫‘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說的就是知行合一的問題。”
徐愛眉頭緊皺,表示不明白。
王陽明解釋道:“見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見到好色時馬上就喜好它了,不是在見了好色之后才起一個念頭去喜好。聞到惡臭是知,討厭惡臭是行。聞到惡臭時就開始討厭了,不是在聞到惡臭之后才起一個念頭去討厭。”
知善知惡是良知——價值觀
如果我們用現(xiàn)代心理學來描述“良知”,就是這樣的:當我們面對一個情境時,它不會導致我們的直接反應,而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一個快速評價思維,這個評價思維不是深思熟慮或理性推理的結果,而是自動閃現(xiàn),迅如閃電,如你所知,這個評價思維就是良知。
比如得到一筆確鑿的不義之財,我們最先出現(xiàn)的是對這份不義之財?shù)氖欠窃u價,而不是行為、情緒和生理上的反應,這個是非評價就是良知。它先天而來,自動自發(fā),不受你控制。
通俗而言就是,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道德與智慧的直覺(直觀)力,或是直覺(直觀)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見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嘗又不是智慧?見強凌弱所以義憤填膺,因為我們判斷這是錯的,這是智慧,何嘗又不是道德?
王陽明對“良知”的推崇幾乎無以復加,他說:“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他又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他還說,“良知學是千古圣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瀾淺灘無不如意,雖遇巔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
這些對良知的贊美之詞大有“良知在手,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無所不能嗎?
4
有一位地方官常去聽王陽明的心學講座,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偶爾會呈恍然大悟之態(tài),眉飛色舞。月余后,他卻深表起遺憾來:“您講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來聽,身為官員,好多政事纏繞,不能抽出太多時間來修行啊。”
王陽明接口道:“我什么時候讓你放棄工作來修行?”
該官員吃了一小驚:“難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工作即修行!”王陽明斬釘截鐵地回道。
“我愚昧得很,”該官員既迷惑又驚奇,“難道您讓我一邊工作一邊溫習您的學說?”
王陽明說:“心學不是懸空的,只有把它和實踐相結合,才是它最好的歸宿。我常說去事上磨練就是因此。你要斷案,就從斷案這件事上學習心學。例如,當你判案時,要有一顆無善無惡的心,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惱怒。
不能因為對方言語婉轉(zhuǎn)而高興;不能因為厭惡對方的請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為同情對方的哀求而屈意寬容他;不能因為自己的事務煩冗而隨意草率結案;不能因為別人的詆毀和陷害而隨別人的意愿去處理。
這里所講的一切情況都是私,唯有你自己清楚。這就是良知,良知就是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你必須認真省察克治,心中萬不可有絲毫偏離而枉人是非,這就是致良知了。如果拋開事物去修行,反而處處落空,得不到心學的真諦。”
該官員恍然大悟,心靈滿載而歸。
為善去惡是格物——方法論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有個困惑,當然也是我們的困惑。他問:“靜坐用功,覺得此心異常強大,甚至想著如果我們遇到某某事,必能輕松解決。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煩躁。”
王陽明針對此癥,對陸澄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事上磨練,通俗而言,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復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造自己的心理素質(zhì),做到動靜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著冷靜,正確應對,最后就進入“不動心”境界。
事上磨練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讓自己的喜怒哀樂恰到好處,不可過分,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體。我們事上磨練,就是要到人情事變上去練心,喜怒哀樂是人情,富貴、貧賤、患難、生死是事變,事變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變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練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練。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nèi)容 相關信息
影響中國500年的王陽明絕非浪得虛名!他與弟子的四則對話意味深長...
2017-11-20?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diào)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