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哲與匠,代表了人類最重要的兩種生命品質。
哲代表思想,思想者務要致廣大;
匠代表勞作,勞作者務要盡精微。
哲匠是對手藝人的最高禮贊。”
樣式雷,對所有建筑師來說都不會陌生,這個曾主持清朝皇家建筑設計上百年的家族,對普通人來說雖然知之甚少,但只要提起他們的建筑作品,每個人都會驚嘆不已——紫禁城、圓明園、頤和園、天壇、中南海,遠至清東陵和承德避暑山莊……這些現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筑設計都出自雷氏家族之手。
可以說大半個北京城都是樣式雷家族設計建造的
他們是皇上的御用工匠,是古代頂級建筑師,被認為是有思想和智慧的匠人,用精湛的技藝贏得了皇室乃至全社會的尊重。樣式雷作為中國最后的哲匠世家,讀懂他們,便解碼了一部中國古代建筑史。
正因如此,近日,百代旅行與中國金幣總公司邀請在傳統建筑上頗有研究的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學碩士郝杰,跟隨他的腳步,我們和古建愛好者們從樣式雷家族的建筑造詣看中國古代建筑的技術與藝術,從各個角度了解建筑歷史的演變以及中國建筑中所蘊含的繪畫和雕塑技藝。
樣式雷古建筑主題研學之旅的學員們
在隨時隨地的移動小課堂中,老師用一幅幅生動的古建圖樣以及古建筑照片,古今對比,讓學員們由淺入深地了解什么是園林建筑中的一池三山,看懂故宮各個大殿的建造手法,看懂古建屋頂的構造方式……
故宮角樓圖片by故宮博物院
行程中,我們聆聽建筑和自然景觀的對話,發現建筑與建筑之間的構造之美,在郝杰老師一次次的解答中,走進樣式雷家族設計建造的亭閣樓臺,漸漸看懂古建的精妙所在。
“美無處不在,凝固的歷史最具生命力,靜看塵世過往……雖然只是只言片語,摘要掛一漏萬而且有可能記錄有誤,但是從三點起床,來去站票、全天行走,腳底起泡,渾身數次濕透, 20個小時的追逐,能夠在名師指導下觸摸歷史和經典,精神上無比愉悅,超值。衷心感謝主辦方中國金幣、百代旅行的精心組織和全心付出,感恩郝杰老師全面細致深入的精彩講解,能夠和學友們共同度過如此美好的一天。”
——樣式雷古建筑研學團學員@雪中漫步
紫禁城的總設計師
研究古代建筑的人都知道一句話:“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這個名稱究竟是怎么來的呢?
清康熙年間,還是普通匠人的雷金玉參加皇宮的修建工程。當時康熙皇帝正在重修太和殿,雷金玉以其卓越的技術才能,為皇家宮殿工程做出了貢獻,得到康熙的賞賜,獲得了官職。至今在朱啟鈐先生的《樣式雷考》中,對其留下“上有魯班,下有長班”的贊譽。
圖片by故宮博物院
從這以后雷家七代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等設計和修建工程。幾代都是清廷樣式房的掌案頭目人,因此被世人尊稱為“樣式雷”。
作為“良工哲匠”,中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中有五分之一出自“樣式雷”家族之手。而樣式雷家族最為重要的貢獻不僅在建成建筑本身,更主要體現在其設計過程本身——圖樣的繪制以及模型的制作方面。
燙樣
在施工前,作為建筑設計師的“樣式雷”需要先進行平面設計,畫出建筑草圖——圖樣,圖樣上有亭臺樓閣、庭院山石的樣貌,也有橋梁、水流的布局走向。圖樣經皇帝認可后,為了讓皇族更直觀地看到建筑建成后的樣子,樣式雷家族成員按照實物比例縮小、用草紙板、秫秸、油蠟和木料等材料加工制作出建筑模型,因制作工藝中有一道熨燙工序,故稱燙樣,類似于現在的沙盤。
燙樣的房頂結構能自由拆卸下來
房頂拆下后能看見內部構造
雖然是小樣,但它像一個立體的微縮景觀,極為精致,各種構件可以靈活拆卸使用。內部的彩畫、家具樣式、梁架結構也都按照精確地比例進行復制,使建筑布局和空間形象一目了然。這些部件既可以組合,又可以隨意拆分,各個建筑細部有所聯系又不失獨立。
這是雷氏家族獨一無二的創造。由于燙樣中的模型連屋頂也能揭開,直接看到屋內布局,皇上這位超級金主爸爸便容易理解設計者的思路而做出決策,如果不喜歡哪種設計,都可以重新調整。
明清紫禁城宮殿平面布置分析圖
當大清從輝煌走向尾聲,皇室已再無財力興建各種工程,后來,西方新的建筑技術和形式涌入中國后,樣式雷家族也漸漸衰落。但他們依然保存了家族里大部分的圖檔資料,直到1930年被中國營造學社全部買下,并在2007年,“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筑圖檔”正式列為世界記憶遺產。
北海皇城邊的“一池三山”
看什么?
*團城:“海綿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前身
*小西天:中國最大的方亭式宮殿建筑
*靜心齋:風格獨特的“園中之園”
*瓊島:遺存神仙宮苑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筑藝術之作
“一池三山”中“一池”是指太液池,“三山”指的是東海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而后,“一池三山”被運用于園林建造中,運用了這一模式的古典園林其中就有北海公園。
圖片by研學團學員潘鳴鏑
北海和中海,是原來的太液池,瓊島如“蓬萊”,團城則為“瀛洲”。所以在這次古建筑研學之旅中,我們的第一站就是被稱作“瀛洲”的團城。
團城之上,承光殿是最主要的建筑,大殿呈方形重檐歇山頂。四面各推出單檐卷棚式抱廈一間,整個建筑結構十分精巧,就算在宮殿建筑中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
團城之上的承光殿圖片by研學團學員潘鳴鏑
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發現樣式雷家族在建造團城等一系列建筑的時候考慮到建筑的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等功能,這和我們如今提倡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綿城市”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得不佩服哲匠在建造設計上的高瞻遠矚。
小西天極樂世界殿圖片by研學團學員潘鳴鏑
從團城到瓊島再到小西天,在一步一景的變換中尋找散落在古建筑中曾經的記憶,我們被極樂世界殿重檐四角攢尖式建筑吸引,被瓊島神仙公苑高峰時期的藝術形態打動,也流連于靜心齋江南園林的小巧別致。當我們把古代建筑課堂“搬”到實地,當親身再次探訪這里,才能細細品味這座融合了寺廟園林,江南文人園林的皇家宮苑的建筑精妙之處。
北海建筑燙樣圖片by研學團學員潘鳴鏑
故宮 金城湯池的建筑解碼
看什么?
*午門:為什么被稱為“五鳳樓”;“明三暗五”的門洞;“凹”字形傳統形制基礎
*太和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重檐歇山”的結構與“雕梁畫棟”的外觀
*太和殿:建筑等級最高的大殿;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乾清宮: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
*御花園:中軸對稱且不呆板的園林布局;欽安殿重檐盝頂的建筑結構
位于北京中軸線中心的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宮殿,是中國古代漢族宮廷建筑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之一。
圖片by故宮博物院
歷經幾百年歲月變遷,故宮依然為我們展示著恢弘的氣勢。在沒有鋼筋混凝土的時代,我們想知道哲匠世家是如何建造出如此輝煌的宮殿?
“故宮建筑講究‘中軸布局、左右對稱’,從午門到神武門形成了一條貫通南北的中軸線,故宮的主要建筑都坐落在這條中軸線上。”所有的學員都來過故宮,但以建筑為主來重新認識故宮還是第一次。圖紙、實物加上老師的專業介紹,一副宏大的皇宮建筑構造在我們眼前鋪開。
皇家建筑軸線的關系,有規整的也有變化的,這種空間建筑體驗非常有意思
以乾清門前的廣場為界,故宮可分為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內廷兩部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皇宮的外朝,這里主要用于召見群臣以及舉行重大典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稱之為后三宮,加上御花園,這里主要以生活起居為主,建筑特色更加輕松,充滿生活氣息,不再像外朝一樣疏朗雄偉,而是有嚴謹富麗之美。
皇家建筑時時刻刻都在體現等級制
在故宮除了了解歷史外,不得不提故宮的設計建造理念,它嚴格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法則。前朝是指宮殿的前面是百官議政的朝堂;后市指皇宮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交易市場,以滿足宮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宮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右社,指皇宮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壇。
故宮的宮殿多,門也多。最為著名的有4個門,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是作為故宮建筑群的屏障而存在的。
午門與太和門
其中最為有趣的是午門,它不但是四門中建筑地位最高的,還藏有設計的玄機。午門本有五個門洞,但從南往北看,又好像只有三個,這是因為在它的東西城臺的拐角處還分別開了兩個掖門,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明三暗五”。午門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中一間面闊九間,重檐黃琉璃瓦廡殿頂,東西兩側城臺的廡房兩端又各有一座,所以,午門又稱“五鳳樓”。
一路向北,進入故宮中等級最高的大殿——太和殿。它可是中國古代的大體量建筑,面闊十一間,正殿九五開間,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筑。
太和殿的脊獸
你能在故宮看見中國古代建筑嚴格的等級劃分,太和殿的重檐廡殿頂,是故宮里最高等級建筑。也只有在這里你能在殿頂上看見全部上陣的10只脊獸——龍、鳳、獅、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再看代表建筑等級的須彌座,紫禁城前三朝大殿坐落于高高的“土”字形須彌座上,太和殿位于“土”字型須彌座的南部。漢白玉的層層須彌座,如云朵托起太和殿,像是天上宮闕。
用圖片和實地小課堂的方法讓大家對古建筑的構造認識的更加深刻。圖片by研學團學員@馮旭
正陽門甕城里老北京記憶
看什么?
*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四門三橋五牌樓”
*城樓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
在南中軸線上,正陽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位,是其它諸多城門無法與之相比的,從元代建成起就注定成為三代帝都城垣的一個標志。它同時也是歷史的載體與見證者,它承載過去,連接現在。就連前幾天收獲超高票房的《邪不壓正》影片中,火車駛向銀裝素裹的正陽門,觀眾直呼:老北京的氣象又回來了。這里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大前門”,也是曾經的“國門”。
正陽門圖片by研學團學員潘鳴鏑
這座城門無論從位置,還是建筑形制都是北京內城中規制最高的,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在城墻拆除前的正陽門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是只有皇上才能通行的御道。“五牌樓”是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有五個開間,在牌樓里也是規格最高。
拆除甕城前正陽門的平面圖
曾經在城樓與箭樓之間有一座巨大的甕城,又稱月城。甕城為東西寬108米,南北深85米的小廣場,與箭樓共同組成了前門正門的重要屏障。甕城內城樓前有兩座坐北朝南的小廟,始建于明代。當時內城九門甕城修建后,均在甕城中建有小廟,只是正陽門甕城內建有兩座,其他甕城只有一座。直到1915年,正陽門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改造——拆除甕城。此后,正陽門僅存城樓和箭樓。
郝杰老師在現場為學員講解正陽門從古至今的建筑構造。圖片by研學團學員潘鳴鏑
清朝末,正陽門周圍的大街形成了熱鬧的集市,特別一到入夜后,擺攤賣貨的從前門五牌樓一直排到永定門,雖然如今環繞內城九門的城墻幾乎不復存在,當年人們在日暮黃昏、華燈初上之際登上內城城墻遛彎、散步的場景也不復存在,但復建后的前門大街卻和昔日一樣熙熙攘攘、人潮涌動。
樣式雷古建筑主題研學之旅從北海團城開始到正陽門結束,我們一路研讀古代建筑傳統與藝術造詣;從魯班到樣式雷,我們悉數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哲匠。
就在2018年8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將發行一套中國能工巧匠金銀紀念幣(第1組)。這套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
最值得一看的是其背面圖案。5克圓形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魯班鎖、魯班堤,配以木工工具裝飾圖形等組合設計,并刊“中國能工巧匠·魯班”中文字樣及面額。
15克圓形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樣式雷作品——北京正陽門箭樓立樣及其大木立樣組合設計,并刊“中國能工巧匠·樣式雷”中文字樣及面額。
該套金銀紀念幣共2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了解更多金銀幣知識,可關注“中國金幣”。
無論樣式雷家族的哲匠們還是今天優秀的設計師、建筑師,這些智慧的匠人,他們用自己專業的技藝和敬業的精神都為我們留下了恢弘的建筑和能夠傳世的珍寶。
END
內容:由百代旅行原創出品
圖片:部分來源于行程導師供圖、學員拍攝及公眾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馮瑤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