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誰能在自己的一生中,做到不斷地“充電”“蓄電”“放電”,那么,他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一個大有作為的人。
毛澤東同志于1917年4月1日,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體育之研究》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蠻其體魄。”后來,毛澤東還寫過這樣振聾發聵的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數十年來,我一直研讀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我這樣理解:欲文明其精神,就要不斷看書學習;欲野蠻其體魄,就要不斷鍛煉身體。
這些年,我經常應邀去全國各地的一些大學做演講,我向同學們建議,要結交兩個“朋友”:一個是運動場,一個是圖書館。到運動場鍛煉身體、強健體魄,準備為祖國、為人民健康地工作;到圖書館博覽群書、強健心智,不斷“充電”“蓄電”“放電”。
這里,我想重點講講充電、蓄電和放電。
大家都知道,一塊正常的蓄電池,具備充電、蓄電、放電的功能。我由此想到,一個人對科學理論和文化知識的學習、積累和運用,正是一個充電、蓄電和放電的過程。
充電是蓄電和放電的基礎。蓄電池如果不充電,就無法蓄電和放電。
同樣,人如果不學習,知識的積累和運用就無從談起,就會被時代所拋棄。因此,每一個社會成員尤其是領導干部,必須有強烈的學習緊迫感,見縫插針地給自己“充電”,不間斷地學習科學理論和文化知識,以適應形勢的要求和工作的需要。只有理論功底深厚,知識豐富淵博,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導者,真正擔當起歷史的重任。
19世紀德國著名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滿腔熱情地迎接了無機化學向有機化學過渡這一重大變革,潛心尋求植物生長的基本養分,發現了鉀肥和磷肥。他曾這樣寫道:“化學正在取得異常迅速的成就,而希望趕上它的化學家們則處于不斷脫毛的狀態。不適于飛翔的舊羽毛從翅膀上脫落下來,而代之以新生的羽毛,這樣飛翔起來就更有力更輕快。”
我們也應該像李比希所提倡的那樣,不斷地“脫去舊羽毛”,下大力氣學習科學理論和各種知識。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天上振翅翱翔。
習近平總書記是一位酷愛讀書的人,他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工作責任、一種價值追求。他在講話中指出:“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辛勞的過程,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而應當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現實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長期堅持、積少成多,最后取得驚人收獲的讀書經歷。領導干部要善于讀書,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時間,養成堅持不懈的習慣。
“充電”之后就有一個“蓄電”的問題。“充電”要能“充得進”,“蓄電”要能“蓄得住”。“充電”“蓄電”的目的在于“放電”,使電能轉化為光、熱、磁等各種能量,從而為人類服務。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英國哲學家培根有一個關于讀書的比喻:我們不應該像螞蟻一樣只會收集,也不可像蜘蛛一樣只從自己的肚子里抽絲,而應像蜜蜂一樣采百花釀甜蜜。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兩首七絕。
一首是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首是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兩首七絕都是談讀書的,我理解,如果說朱熹的七絕側重講讀書學習的重要性;那么,陸游的七絕則是側重講躬行實踐的重要性。
只有既認真看書學習,又努力躬行實踐,才能把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才干和能力,從而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做出突出的成績。
我想,誰能在自己的一生中,做到不斷地“充電”“蓄電”“放電”,那么,他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學養的人,一個不止步前進的人,一個大有作為的人。
(作者系原總參謀部兵種部政委、少將)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