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朱冬生:風餐露宿苦為家,山水寄情尋寶藏 ——鐵一般意志的中國地質人
點擊:  作者:朱冬生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0-05-10 11:04:23

 

1.webp (33).jpg 

【1957年6月,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杭州察看石灰巖中的有孔蟲化石】

 
油、汽、水、煤、金屬的開采,鐵路、礦山、水庫、城市的建設,都要進行地質勘探。新中國成立70年來,千千萬萬的中國地質人,他們是戰士,爬山涉水,頂風冒雪,不畏酷暑嚴寒,哪里有祖國的需要,哪里就是他們人生的旅程;他們是戰士,抗地震,戰洪水,阻擊泥石流,哪里危險,哪里就是他們的戰場;他們是戰士,天當房,地當床,在窯洞里睡土炕炕,哪里艱苦,哪安家。
 
近來讀了一些有關中國地質人戰天斗地的書,多有感悟,因以成文,告訴世人千萬不要忘記:在社會主義建設大軍中,還有一批又一批鐵一般意志的中國地質人。
 
建設一個富裕強大的中國,既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也需要千千萬萬的專業大軍。近年來我接觸一批曾經在中國西北祁連山地區從事地質工作者們寫作的書籍、文章和筆記。這些作品讓人們知道,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場上,在千千萬萬的建設大軍里還有一支跟人民軍隊一樣的科技含量高、業務素質強、團結協作精神好、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地質隊伍。
 
地球上幾乎所有的人都與地質這門學科有關,但地球上的大多數人對地質這門學科卻知之甚少。而中國的地質隊伍就是這樣一支為人們破解地球秘密、揭示地球歷史、造福地球人類的科技大軍。
 
地質行業,和陸軍中的步兵差不多,更多的是在野外作業。穿行在崇山峻嶺之間,奔波于高原河谷之中。為了祖國和人民的需要,他們和軍人一樣,必須要經受得起酷暑烈日、天寒地凍和饑餓疲勞的考驗。在我國西北的地質工作者隊伍中,有一批批人,一支支隊伍,他們長年累月戰斗在地質勘察的第一線,戰烈日,斗嚴寒,翻越高山,跋涉大河,為祖國尋找石油、煤炭、地下水、金、銀、銅、鐵等寶藏。他們中的一些人,從大學畢業就來到了祁連山上、戈壁荒漠之中,為了祖國的地質事業,一干就是一輩子,獻了青春,獻子孫,與天斗,與地斗,其樂無窮。
 
艱苦的工作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物質匱乏的生活待遇,繁重的地質考察任務,在這里從事地質工作,如果沒有鐵一般的意志是難于堅守下來的。這就是中國地質人的榮辱觀、價值觀。70年來,整個中國的地質隊伍都以這種境界和品德為榮。
 
這些地質工作者的著作,與他們從事的職業一樣,語言質樸,文字干煉;于成功處,波瀾不驚,謙虛謹慎;于艱難困苦之時,哪怕是涉險過河,遭遇洪水,不畏懼,不害怕,沉著處置,豪情滿懷。讀他們的作品,總感覺到在這支鐵一樣的隊伍里,始終有一股英勇頑強、戰天斗地的正氣,有一股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正能量。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匱乏的物質條件,地質人就像是一支軍隊,擊潰著一個個的敵人,使得革命取得一個個的勝利。讓人們領略到有鐵一般意志的中國地質人的工作作風,對待事業的態度,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狀態。時代造就了那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地質人。
 
任何自然科學學術著作都是對自然的探索和追求,所有優秀的學術著作的背后都有著作者在自然科學領域里邁步人生的影子。讀地質工作者著作的時候,人們仿佛看見一位位地質科學家在高山河谷之間跨越人生光陰,從青春年少到人生壯年的闊步前行。
 
“地質學”也可稱為地球科學,是一門最古老的科學,它的形成與人類的誕生幾乎是同步。國內外專家也有把地質科學稱之為探索地球奧秘的科學。一次次我到王府井、西單、中關村圖書大廈,服務員總給我一個小凳子,讓我坐在“地球科學”的書架前,一個個半天我看了許多的書。我看這些書,絕不是要掌握多少這門學科的學科知識,而是想找到展示中國地質人的刻苦、敬業、認真、創新、一絲不茍、嚴謹細致的科學精神。
 
這幾個圖書大廈在中國的書店中都排名靠前,無數個地質專業書籍的書架,我想找的書,一本沒有。中國地質人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那么大的貢獻,但在這些偌大的圖書大廈里,宣傳彰顯中國地質人業績和精神的書籍一本都沒有。這足可以說明,中國地質人還有一種精神叫無私奉獻,叫默默無聞。中國地質人的這種精神,在條件艱苦、物質匱乏、技術手段落后的年代是需要的,今天在一切都改變了以后,這種精神仍然是社會主義事業中必不可少的。
 
今天的中國人,沒有多少人知道地質部門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沒有多少人知道國家地質部門一線人員工作和生活的艱苦程度。我經常出席一些圖書大廈的圖書市場營銷分析會,差不多所有市場營銷的人員都會對我說,寫地質工作者工作、奉獻、犧牲的書很少,但凡有一本,一定是比較搶手的。他們告訴我,這幾年他們也發行過一些我國西部地質工作者寫的筆記和類似于回憶錄那樣的散文隨筆,很受讀者歡迎。
 
談到這些著作的讀者反映,這些圖書市場營銷人員總結:專業讀者群認為這些書都是科技含量較高的學術著作,它們是典型的“中國制造”,中國的地質專家破解中國地質的難題;非專業讀者群則認為這些書都是極具思想性的地質科學普及讀物,在這些書里既能感覺到哪個年代地質科學工作者的思想境界,又能看到地質科學在新中國成立70年經濟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但是大多數讀者都沒想到中國地質行業的工作這么艱苦,沒想到中國地質戰線人員的思想境界這么崇高,沒想到中國地質行業的行業標準這么規范,沒想到中國地質系統的工作有這么高的科技含量。
 
本人作為軍人,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雖然領導編輯出版過一些軍事地質著作,但對地質行業總體關注比較少。但對中國地質行業的專業作品和敘事人生的作品,還是深有感悟的。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
 
 1.webp (34).jpg
 
地質專業是探索地球奧秘的工作,它研究的對象是山川河谷,工作場所多在野外。一般經歷地質大學學習的地質工作者,離開學校,一下子扎到條件最為艱苦的地區,特別是來到西北地區的學生,自然會分配到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祁連山。
 
祁連山從東到西,流淌著一條條冰雪融匯的河。石羊河、黑河、托萊河、疏勒河、黨河、朱龍關河。這些河流滋育了這片土地和這里的人民,也流淌進了來到這里的中國地質人的心田。這也讓新中國的地質人自此就開始了歷經風雨、飽經風霜的鍛煉和磨礪。
 
一千多年前,唐·岑參《贈酒泉韓太守》有“酒泉西望玉關道,千山萬磧皆白草。”的詩句,對于中國地質人四五十年前去過的酒泉也不見得比詩中的描寫好到什么地方。祁連山惡劣的環境、艱苦的工作和生活,對于我們的地質工作者們就是一個天然的大考場,考驗他們不怕苦,天長日久磨煉出來的一種鋼鐵般的意志,考驗他們坦然的去面對工作,坦然的去面對生活,像我們的軍人那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雄何懼哉?
 
新來的地質隊員第一年磨煉的是與當地的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真正的地質測量工作是在第二年初才開始的,參加區域地質測量及找礦工作。地質勘探是個很嚴肅也是個很細致的工作,那怕是在重砂組做淘砂員。淘砂,就是將取自河漫灘或沖溝沖積物中的砂樣,用砂盤在水中淘洗,去掉輕砂,留下含有礦物的重砂,晾干后裝入標準紙袋,登記編錄,送實驗室做礦物鑒定。
 
每年的四五月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連山,還是非常寒冷。早晚都有冰凍,有時還下大雪。地質隊員們穿著皮衣,帶著皮帽,到了后來條件好了,夜里有了鴨絨被套,但還是很冷。即使到了天氣熱了的時候,地質隊員們也離不開皮衣和鴨絨被。
 
在祁連山也曾經常會遇到洪水,夏季只要碰上連降大雨,山洪暴發,山上沖下來的大石頭就會在洪水中轟隆隆滾動。地質隊員們為了工作方便,常年累月的不是住在老鄉家,就是住在河灘邊支起的帳篷里。一到了情況危急的時候,地質隊員們都要搶著搬資料,搬行李,撤帳篷,迅速轉移。有時一夜,在大雨滂沱,洪水連續上漲的時候,要連續搬兩三次家。
 
尤其在高臺幅、平川幅工作,風沙多,氣候干燥。泉水多為苦水、咸水、臭水,飲用后容易引起腹痛。糧、菜、水都靠外運。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運輸以駱駝為主。 

 1.webp (35).jpg

 
有一年的國慶節,在平川幅榆樹溝站工作的地質隊員們,隊里派人到酒泉隊部拉給養,七天過去了還沒有回來。分隊沒有電話也沒有電臺,30多人面臨斷糧,但是我們的地質隊員們恁是忍饑挨餓咬著牙堅持下來了。
 
有一年秋天,一個地質隊在平川幅工作。一天下午,大風呼嘯而來,頓時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地質隊員們急忙敲擊水壺,招呼大家蹲在駱駝旁躲避沙暴。沙塵暴襲來時,白天變為黑天。即使到帳篷外解手,也不敢走遠,怕看不見帳篷回不來。
 
祁連山嚴酷的環境既鍛煉了地質隊員們鐵一般的意志,也提升了地質隊員們不畏艱險的魄力和膽量。
 
地質隊員們為了解煤層風化帶、氧化帶到原生煤層的厚度和煤質變化,有時需要鉆小煤窯,實地了解煤層的可采性。有的煤窯開鑿的平巷斷面很小,地質隊員們和挖煤的民工一樣,靠油燈照明,匍匐到狹小的工作面進行記錄、畫素描和采樣。在沒有任何通風條件的獨頭坑道里,一旦發生片幫冒頂,后果將不堪設想。
 
有些時候,為獲得煤層資料,地質隊員們需要下到小礦井。那些礦井都有七八十米深,直徑一般不到一米。下井時,兩手抓住轆轤繩,兩只腳踩著井壁兩個窩,手腳并用一點一點地下到井底,一般情況下,井底兩側的平巷,正對著煤層的掌子面,平巷不到一人高,得彎腰爬進去。就這樣,隊員們就在井底畫出了一張張含煤地層素描圖。上井時,也不容易,得緊緊抓著繩子,借助轆轤一點一點往上爬,碎石片經常性的就像雨點一樣往下掉。面對這樣的情況,地質隊員們都無所畏懼,這種不怕苦的精神,鐵一般的意志,雖說是那個年代特有的。但正如毛主席所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如果沒有這種不怕苦的精神和鐵一般的意志,個人能不能經得起考驗,還在其次,主要的是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和意志,中國的地質事業是很難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后來的改革開放的需要的。
 
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 
 1.webp (36).jpg
 
40多年前,中國大西北地區的環境是惡劣的,條件是艱苦的,但中國大西北的地質人長期形成了一套嚴格制度、嚴謹流程、嚴整手續、嚴明紀律的工作作風,因而差錯率最低、成功率最高,并取得了許多有益于國家經濟建設的研究成果。自此,也讓人們感受到了中國地質人的這種工作精神、工作狀態和工作標準。
 
地質隊員在野外觀察時十分細心,一絲不茍。為了定一個點,有時要跑一兩個小時的山路,從不敢馬虎。在行內,有“遙測點”的說法,即通過遠遠眺望,可以看到巖石、地層、構造。但如果上去實地觀察,就要爬很高的山,走很長的路。地質隊員絕不偷懶,哪怕多爬一兩個小時的山,也要到實地進行觀測,認真的記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地質隊員們相信,靠自身努力走下去,關鍵是要有學識、有建樹。因此他們一個個暗下決心,一切從零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走下去。自信,不逃避困難,也不妄自菲薄。有勇氣,凡做一事,定要排除萬難,奮力前行。通往真理和成功的路,是崎嶇的路,它只歡迎具有堅韌不拔意志的勇敢者。
 
在野外考察中,地質隊員們充分利用自己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注意地質現象微觀與宏觀的聯系,把地質理論與野外觀察的實際相結合,力求尋找規律性的東西。
 
我看過一些地質工作者們的業務工作筆記,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祁連山地區一個地質小分隊寫的調查報告,這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個夏天,野外地質工作結束,小分隊集中在紅山林場轉入整理資料、編寫報告的階段。隊員們負責《1∶20萬祁連山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礦產部分)》的編寫工作。同時,還編制了1∶20萬祁連山幅礦產圖。
 
這是凝結著隊里全體隊員們心血的報告,也是一份分量很重的礦產報告。地質隊的隊員們,通過多年的地質勘探,認真調研分析,證實祁連山測區礦產豐富,已知礦種27種,已發現的礦床、礦(化)點120處,其中工業礦床17處,以黑色金屬鐵、烙為主。在圖幅開測期間,這個地質小分隊地質隊員們檢查評價了67處礦床、礦(化)點,其中新發現的礦床、礦(化)點有30處;還對全測區進行了系統的重砂測量和放射性測量,圈定各類重砂異常12個,異高點16個,發現放射性異常點(區)25處。
 
這個地質小分隊對全測區鐵礦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補充收集了含鐵巖系特征、含礦建造、礦石類型等方面的資料。新發現了13處鐵礦點,其中三處有工業價值。鉻鐵礦普查是祁連山幅礦產工作的重點。對三岔什、小龍口超基性巖體做了重點解剖,找到了一些新的鉻鐵礦露頭,對超基性巖及其含礦性進行了綜合研究,初步討論了處于北祁連擠壓褶皺帶中的超基性巖及鉻鐵礦生成的規律性, 并指出了鉻鐵礦的找礦方向。
 
地質隊員行內把野外記錄薄簡稱為“野薄”。這是地質工作人員進行野外地質考察、研究的真實記錄,是各類地質編錄的紙質載體,也是地質原始檔案的重要組成。它的封面是硬質的,便于在野外各種條件下書寫。扉頁上寫有工作地區、姓名、通訊處及記錄時間。野薄內左頁以淺綠色的方格厘米網做底,方格線有粗有細,細線間距1毫米,粗線間距1厘米。這種設計,方便地質隊員在野外繪制圖時擬定比例尺。右頁同普通日記本頁面相似,為文字記述部分。為了保證記錄完整,每頁都印有頁碼。
 
在野外記錄薄上做筆記,要求地質隊員用文字和繪圖客觀記錄野外觀察到的各類地質現象,記錄的內容和方式有統一規范,必須記錄的要素除了日期、星期、天氣、地點以外,還有點號、點位、點性(意義)等;書寫也有嚴格的規定,一般要求使用硬度為3H的鉛筆。
 
地質隊員們常把自己的筆記裝訂成書。每書都會有上百幅圖,這些圖有照片插圖、筆記、彩色復印圖,還有地質草圖、素描圖、剖面圖、礦脈圖、取樣分布圖、礦點外圍地質圖等手繪圖。這些圖都是地質隊員們親自繪制或筆劃、筆畫的專業用圖,比起國畫和油畫畫師的素描作品,其精美程度和藝術效果一點都不差,有些圖的精細認真程度超過工筆畫中鳥的羽毛和綠葉中的葉莖,纖細可辯。
 
這些圖堪與畫家的精品佳作媲美??吹降刭|隊員們的這些筆記、文章和插圖,人們一定會想到那個時代中國在石油、化工、商業等領域所倡導的“一口清”“一把抓”“三老四嚴”的作風和行業技術標準。王進喜、張秉貴的先進事跡全國人民是了解的,他們的經驗今天仍被人們所記取。從地質隊員們的著作里人們也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地質人的嚴、細、實的行業風范。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因為我看到地質隊員筆記中的中國地質人的“嚴、細”之風,比王進喜的2105鉆井隊和張秉貴糖果柜臺更多了一份科技含量。我想這種作風,仍然是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大力提倡的。
 
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思想品德
 
 1.webp (37).jpg
 
改革開放剛開始的年代,祖國的大西北并不富裕,一個個從北京、上海、沈陽大城市里來學地質的大學生們,來到祁連山地區,與鄉親們處久了,也了解了西北人,愛上了西北人,他們真誠的關心當地的農民、牧民和孩子。多少年過去了,他們轉換了許多地區和工作崗位,但他們還惦著祁連山的鄉親們。中國地質人和當地鄉親們這種血肉相連的精神,是我們黨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美德。
 
地質隊員們在祁連山,和老鄉們吃住在一起,體察山區農民的生活。對他們了解的愈深,感情就愈真,覺得自己的責任就愈重。那時,許多青年地質工作者常常自我勉勵:一生將以高山為伴,不斷探索和追求,努力攀登科學高峰,做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分配到這里從事地質工作的,無論是蘭州大學、南京大學,還是長春、成都、北京地質學校的畢業生。他們一來到祁連山腹地,此后他們在工作生活中,必須學會燒鍋爐,早起生火、晚上封火;拉煤、倒煤灰。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每天總要弄得滿臉污黑、渾身煤塵。所有新來的地質隊員們,第一年基本上屬于和老鄉同吃、同住、同勞動,還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意義在里面。
 
到了冬天,許多大學生還要到駐地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勞動鍛煉,參加地方興修水利或平整土地。有些地方比較窮,農民住著土坯房,喝著澇壩水,靠種田維持生活。我們的地質隊員也住在老鄉家,三個人睡一個炕。數九寒冬,他們和社員一樣天不亮就起床,吃些面湯或苞谷面糊糊,再揣上兩個干饃,步行到工地。隊員們雖然年輕,能吃苦。但是在一人多深的溝里,一鍬一鍬地將土甩上溝邊;幾十斤重的大石塊背在身上,一趟趟連走帶跑背到村里,也是很累的。許多隊員手上磨出了泡,背上磨破了皮。午飯,很簡單,就著開水吃涼饃饃。就這樣,一干就是幾個月。
 
每年到了收獲的季節,地質隊員們看到山上、山前收割的小麥,農民們繁忙的勞作。每每看到農民辛勤勞動的情景,地質隊員們總要督促自己,早起晚睡,努力做好工作,不負于撫養自己成長的人民群眾。
 
祁連山地區有一種飲用水源叫澇壩水,是人畜共用的。在未結冰時,牛、馬、驢、騾大牲畜都在澇壩邊飲水。人畜共用,自然是不衛生的,但這已成了當地老百姓多少年來的習慣。
 
當年在祁連山酒泉豐樂公社工作過的地質隊員都知道,這里有個二壩大隊,老鄉們日常用水均取自澇壩。澇壩就是村民為存放由水渠引來祁連山雪水而修挖的水池,直徑10~20米不等,約每7~10天放水一次。冬天一兩天就結了冰,各家用鋤鎬挖大冰塊,再用小車推回家,融化后做飯、飲用、洗漱。每到放水的日子,鄉親們就像過年一樣熱鬧,家家戶戶推著車、牽著牲口、拉著水車到撈壩取水。此時我們的地質隊員們就像給自家干活一樣,揮著鍬,掄著鎬,鑿冰取冰,一天揮汗如雨,地質隊員們心里別提有多痛快。
 
地質隊居住的地方,附近的農民每天都有來賣雞蛋的,三三兩兩,多半是老人和婦女。自家喂養的雞下了蛋,一個也舍不得吃,拿來換上些錢,買些鹽和日用品。地質隊員們在和村民在做這種交易的時候,增添的不是商業利潤,而是革命感情,買賣雙方熟了以后,相互之間不問價,由著情感決定市場交易。
 
在祁連山出野外,與地質隊同行的馱工都是從青海的藏族牧民。地質隊員與牧民們一起吃住,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到了麥收季節,有時天公不作美,連日陰雨。地質隊員們還要與老百姓一起搶割搶收。有一年夏天,酒泉縣深夜迎來暴雨,遭受了大水災,洪水從南門涌進城,民房倒塌。20多個地質隊員參加了抗洪搶險。等洪水過后,地質隊員們又幫著挖疏導渠。
 
我們的地質隊員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不忘關心人民的疾苦,牢記人民的養育之恩。即使他們離開祁連山之后,也始終沒有忘記與他們甘苦與共的人民群眾,這可能是中國的地質事業長盛不衰的精神動力。
 
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文化理念
 
 1.webp (38).jpg
 
對于把事業、工作當成職責和義務的中國地質人來說,苦并不可怕,有時候苦還會造就革命者抗爭天地的廣袤胸懷、傲視人生的鋼鐵意志。大西北地質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就是在這種環境里生成的。
 
我看到這些西北地質人的人生記述,常常有這種感覺,他們在大學里如果不學地質專業,而學的是歷史或文學,他們后來可能是詩人或作家。因為在讀他們作品的時候,他們對山川、河流、太陽、月亮等自然情景的敘述,極具作家和詩人的浪漫,美好的詞句和抒情的語言都為理想作了詩情畫意的詮釋。地質勘探一線的勇士們天生就有一種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文化理念。
 
他們眼中的祁連山是這樣的:它是那樣的挺拔,山峰陡峭,棱角分明,直刺藍天;它是那樣的深邃,層巒疊嶂,山重水復,深不可測;它又是那樣的美麗,山峰終年白雪皚皚,在陽光下銀光閃閃,山谷松柏成蔭,一片蔥綠。
 
在祁連山沒有人煙的地方工作,有時,騎著牦?;蝰橊勔呱弦惶?,很少能見到人。為排除寂寞和空曠,地質隊員們常常一邊走一邊唱,一路走來,許多隊員差不多能把在學校里學會的所有歌曲都要唱上一遍。這時候空曠的山野,只有地質隊員們的歌聲在山谷里回響。
 
地質隊員們每天就是在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世界里生活和工作著。勞累了一天,對于傍晚,許多地質隊員們在自己的筆記和文章中這樣寫道,祁連山的傍晚是美麗的,霞光把山嶺照得通紅,那紅色的巖石就象血染的一樣。伴著夕陽,下山回到營地。先是整理標本和樣本,登記、貼標簽,然后整理資料,將野外用鉛筆繪制的地質圖、地址圖和素描圖著墨。晚飯后,天完全黑了。群山環抱的山谷,靜得沒有一點聲音。地質隊員心中的夜空是深邃的,星星是明亮的,每一顆都看得那樣清楚,仿佛離自己很近。
 
地質工作做久了,也養成了地質隊員們的既是地質的、也是藝術的地質人的天性,他們喜歡領略自然的奇趣。他們在祁連山中,每當翻過海拔4000多米的托萊山后,遠處便會出現一道和天際相連的山峰,比托萊山高過1000多米,那就是班賽爾山。他們又會用自己的文字形容班賽爾山。言為心聲,地質人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始終能保存這樣的心境,真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到的。他們在自己的文章和筆記中作這樣的記錄,遠遠望去,山上的白雪連著藍天,顯得那么挺拔耀眼。山懷抱著云,云環繞著山,山在云中若隱若現,變幻無窮,神奇奧妙,宛如仙境。然而,大自然又是變化莫測的。早晨過溝時還是涓涓細流,清澈見底,讓人情不自禁地彎下腰來捧起清涼的水,喝上兩口,再洗洗臉。下午歸來時,因上游冰雪融化或突降暴雨,溝內洪水下泄,波濤洶涌,讓人望而生畏。
 
盡管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祁連山的風光和大自然的奧秘,給了地質人更多的探索地球奧秘的勇氣。
 
在平原地區,6月底應是“赤日炎炎似火燒”的夏天,但在祁連山里,天氣還很冷,地質隊員們每天都還穿著皮襖。白天是衣服,晚上是被子,蓋在睡袋上壓腳。有時在山上小憩,將皮襖翻過來做地毯,或席地而坐,或躺下遙望藍天。下雨時,將皮襖毛向外,既可擋雨又可防皮面上的硝滲到布里。
 
地質隊員們喜歡冰川的奇觀。高山上的冰川比想象的要厚重結實,它分布在山巒之巔或丘壑之源。在那晶瑩剔透的冰上慢慢走動,看著那深不可測的冰裂縫,聽著腳踩冰面發出的聲音,給人以奇妙的感覺和無限遐想,腦海里隨之變幻著美妙的畫面。人們相信,此時的地質隊員們一定都陶醉了,整個身心都融入了大自然。
 
大多數地質隊員們面對這種環境,他們都會認為世間有些路非要自己去面對,自己去跋涉的。只要有目標,即使路再長再遠,山再難再險,也得咬緊牙關走下去。
 
地質隊員在野外考察時的工作和生活是單調枯燥和艱苦危險的,但也充滿了神奇和樂趣。他們平靜從容地面對艱苦,在困難的環境中保持尊嚴,保持心靈的純凈和美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這樣的內心,有著常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有著神仙般的詩意和廣闊。
 
地質隊員們常年沿洪水壩河觀測,河兩岸是懸崖峭壁,河床切割很深,河水洶涌澎湃。天冷時,河面上間或有冰雪覆蓋,河流成了暗河。他們有時踏冰過河,有時也要攀登岸邊懸崖峭壁。
 
地質隊員們的工作地區異常艱苦,海拔高、冰川多,高峰林立、陡峭險峻。在懸崖峭壁上攀爬,有時還要提防突如其來的洪水,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1.webp (39).jpg

 
有時他們大約工作一周左右搬一次家,搬家路程少則幾十公里,多則上百公里。每當感到勞累時,地質隊員們總在想:人的體力和精力雖然有限,但不能吝惜自己,不能錯過任何一次磨練自己的機會。搬家就要打馱子,打馱子是件苦事,先要把牦牛雙腿綁好,讓它跪下,再將行李、資料箱、帳篷、糧食、蔬菜等碼在馱子上捆牢。牦牛性野,??癖┑貪M山亂跑,直到把馱子上的東西都甩下來,甚至弄得皮開肉綻。遇到這種情形,又得拾東西,又得找牦牛。
 
艱苦的野外地質工作既是對身體的錘煉,又是對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練。地質隊員們經常背著裝滿石頭樣品的地質包,一步一步向高山攀登,累了就靠著山崖歇一會兒,然后繼續往前走。他們從不敢坐下,生怕一坐下來再也起不來。但所有的地質工作者都非常堅信,沒有翻不過去的山,也沒有到不了的嶺。山越高,意志愈堅;嶺越遠,胸懷愈寬。一個不畏艱難困苦的人,一定會到達光輝的頂點。
 
地質隊員們的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中國地質人所特有的,正因為有此心境才使得在大西北的中國地質人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而取得地質事業的成功。
 
讀地質人的地質文章、筆記和回憶錄,追尋地質隊員們的心路歷程??吹贸鏊麄兊某跣模旱刭|研究的對象是鋼鐵、水資源、石油和煤炭,面對艱難困苦,有鐵一般的意志;面對人民群眾的需求,有似水般的柔情;面對國家的地質事業,有火一般的熱情。
 
了解了地質人的心路歷程,中國地質事業的歷史雖然璀燦奪目,但中國地質人決不會沉醉于以往的卓著功勛。中國的地質人對西北地區地質事業的貢獻,是中國地質人審視歷史、放眼世界、服務社會的一個里程碑,只要我們永遠胸懷忠誠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正能量,中國的地質事業就一定能創造出更大的輝煌。

(作者系解放軍出版社原社長;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皇城一兵”)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