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工業大飛機之路一直艱辛無比,直到運-20的出現才解決了半個多世紀的夢想,雖然我們看到運-20已經將航空工業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但不可否認,在整個大飛機實現過程我們走了不少彎路,也得到很多教訓,比如那款讓大家一直心有不甘的運-10,以及替代它的MD-82。
1968年,在仿自圖-16的轟-6首飛成功之后,當時總理提出能不能在它基礎上研制一款噴氣式客機。造型大概以蘇聯圖-104為準,反正大家都以圖-16為原型參考,1956年就研制成功的圖-104明顯更具備借鑒條件。1970年,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提出的《關于上海試制生產運輸機的報告》,得到批準后任務命名為“708工程”,機型號代為“運-10”(Y-10)。
如果不出意外,根據早期研制計劃,當年運-10可能是下面這個造型。
圖-104客機
不過參考了三叉戟、波音707等機型后,最后選擇借鑒原型是波音707。機翼兩側吊掛四臺JT3D-3B渦扇發動機,下單翼上反角布局,起落架位于翼根下方為可收放式。定位承擔國際航線,同時兼顧國內專機出訪任務等,1972年8月最終方案獲批。性能要求如下:最大飛行速度90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7000千米,最大升限12000米,最大商載17噸(遠程商載5噸),最大載客量約100人。
運-10
目標鎖定,研制有條不紊進行,1980年9月26日,運-10二號機在上海大場機場成功首飛。持續空中飛行用時28分鐘,隨后狀況良好的運-10又進行了大量飛行測試,包括抵達北京、合肥、成都、西藏等地進行科研試飛。截止1984年6月,總計飛行107架次累計達155個小時,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大飛行速度也達到930千米/小時,完成達到設計要求。
運-10首飛
看似一切順利,原計劃制造3架原型機,除01號用于靜力試驗外,02、03號用于飛行測試。不過實際只制造了兩架,第三架已完成近三分之二但由于經費不足,研制工作長期難以為續。在多次申報經費得不到保障后,再加上一些技術及其他方面因素,1985年下馬讓位于MD-82噴氣式客機。耗時十年、耗資5億多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大飛機研制國家,但最終連帶預想中的預警機、空中加油機等再無聲息。
運-10在昆明試飛
回到運-10下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MD-82噴氣式客機,1978年8月,三機部得到中國駐美聯處反饋,美國麥道公司愿意以貿易補償方式向中方出售DC-9/10旅客機。如果中方愿意購買的話,麥道公司將同意出售DC-9技術專利,進行合作生產。
這一建議得到高層批準,雙方展開談判并最終達成協議,確定聯合生產MD-82客機。先來看看MD-82是款什么樣的飛機,這是一款源于MD-80改進而來的中短程客機,而MD-80則由DC-9發展而來。最大起飛重量67.8噸,最大航程3700千米,最大有效載荷19.7噸,最大飛行速度0.8馬赫,是上世紀80年代較為先進的代表機型。
又長又瘦的造型,不知道有沒有人覺得它很像殲-8戰斗機,沒錯它后來在國內也有一個“空中美男子”的稱謂。
MD-82飛機
1981年12月3日,麥道公司向三機部及民航總局提出九點建議。包括:在我國裝配25架MD-82飛機然后免收這批飛機技術轉讓特許費、安排補償貿易額為中方向麥道支付總額的30%、聯合研制一款先進支線客機用于向國際市場銷售、參與麥道公司新一代干線飛機研制計劃等。
看起來這些條件很吸引人,特別是當時處于青黃不接狀態的中國航空工業,1985年3月31日,中美簽訂《合作生產MD-82及其派生型飛機、聯合研制先進技術支線飛行和補償貿易總協議》及5個子協議。4月15日起正式生效,協議首次有效期為12年,這應該是中美“和平典范”工程之外,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有效期也最長的一個合作項目。當然,這也是MD-82走上前臺,運-10下馬的時間交界點。
這些協議中最重要也是最早開始的當屬聯合生產MD-82,雙方約定由麥道提供25架機頭、尾部、半機翼等大型部件,另外還有配套零部件。然后再由中方根據麥道圖紙和工藝標準,進行機身鉚接、部件對接、系統安裝、功能試驗以及試飛交付。既然是合作生產并涉及補償貿易,中方按麥道標準也生產了一些部散件并返銷給美國,該項目彰顯中國走國際合作路線,按照國際標準來發展自己民航工業。
1986年4月1日,中美合作首架MD-82飛機在上海舉行開工典禮,1987年5月23日,首架MD-82飛機完成總裝。在完成噴漆作業后,6月8日轉入試飛前準備工作,實際于7月2日完成首飛。
開工典禮
裝配廠房就是原來運-10曾經待過的地方,只不過物是人非,至此時已經沒有了任何存在的痕跡。
完成總裝
MD-82飛機
當年運-10飛機推出總裝廠房時的場景,兩者何其相似。
運-10推出總裝廠房
1987年7月2日,首架MD-82飛機按原定計劃實現了首飛,26日就獲得美國聯邦航空局頒發的適航證,然后31日直接交付北方航空公司投入運營。這種效率估計在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也是頭一次,當然由麥道公司提供零部件中方組裝,最后再由美方認證這個流程實際由美國控制并不奇怪。
MD-82飛機
按照雙方協議約定總計生產25架,從1987年開始到1991年,每年制造數量分別為2、4、7、7、5架。原定25架之后還有15架的意向訂單,后來未能確定為使生產線不至于期停工,1989年雙方再次達到生產10架的協議。其中5架為MD-80在國內銷售,另外5架為增加機身油箱增大航程的MD-83型,返銷美國。
之前協議中關于聯合研制支線飛機此時也提上日程,為盡快吸收技術并研制出國產對應機型,1990年關于干線飛機設計工作會議上。有了三步走的計劃:進一步消化吸收MD-80技術、研制出4輪主起落架以及MD-82改裝4輪主起落架干線飛機、改發動機,改4輪主起落架以及加長機身。總而言之,就是在吸收消化MD-82飛機技術基礎上,先易后難,先改裝實現干線飛機成形再自主研制。
下面組圖是MD-82機身機翼對接,以及總裝現場等場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盡快學習掌握相關技術。
MD-82飛機
MD-82飛機
整個25架MD-82總值5.8億美元,當時為滿足MD-82的生產需要,在上海飛機制造廠大場廠區原有設施基礎上。重新投入8200萬元進行了技術改裝,包括噴漆廠房、數控加工工廠、計算機房等,最重要的應該是隨項目引進的相關圖紙、資料。由于各方面原因最終MD-82沒能在國內開花結果,承載了大飛機之夢的航空人直到2008年才將自主研制的ARJ-21-700送上天,更大型的運-20更是在2013年才首飛成功,最讓人惋惜的是被硬擠下馬的運-10。
運-10及設計總師馬鳳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