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修筑獨庫公路的背后有著許多真實感人的故事,相關報道的版本不勝枚舉,但作為深度了解,總會讓人留下那么一點小小的遺憾。今天推送這篇文章的作者,既是這條公路修筑的建設者,又是官兵們艱苦奮斗的見證人,本文真實記錄了獨庫公路修筑過程的千辛萬苦和修筑大軍不畏艱險、頑強戰斗、勇于吃苦、樂于奉獻的英雄事跡。作者用獨特的視覺、頑強的意志和最珍貴的鏡頭,拍下了最真實的原始照片,留下了中國軍人戰天斗地時最牛氣的一幅幅精彩感人的畫面,凸顯了基建工程兵“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崇高精神。這組圖文在時間、地點、人物形象等記錄的準確無誤,是一份留給后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您走進“彩帶繞天山,峽谷飛彩虹”的美麗天山——獨庫公路時,請不要忘記這些修筑公路的建設者和見證人!
天山筑路
——獻給修筑獨庫公路的戰友們
圖文:劉培仁
1974年5月,原工程兵第四工區(后改編為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隊)奉國務院中央軍委命令,率所屬工程兵第138團、161團、168團約1.3萬余人開赴新疆天山修筑獨庫公路,至1983年9月竣工,苦干十年,歷盡千難萬險,犧牲官兵168人,因工傷致殘1000余人,用鮮血和生命創造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那時部隊中流行這樣兩句話:碧血灑滿天山,捐軀為誰?為國威軍威振奮;夫妻分居十年,幸福何在?在千家萬戶團圓。這種豪情壯舉形象地體現了“天山大兵”的價值追求和軍人情懷,慷慨激昂,振聾發聵。曾經有人問我什么是天山精神?應該說這就是“天山精神”的核心所在。
▲獨庫公路地形圖
獨庫公路北起新疆石油城獨山子南至龜茲古國庫車,全長562公里。須翻越四座冰達坂,跨越五條河流,穿越三條高山隧道,飛越100多公里懸崖峭壁(其中21公里“飛線”絕壁),地形之復雜,氣候之惡劣,工程之艱險,是我國公路建設史上罕見的。
▲現場勘察
▲測繪尖兵
哈希勤根達坂海拔3700多米,是全線海拔最高的地段,常年積雪不化。在這里施工的138團一營官兵,由于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及白雪灼目,40%的同志患上雪盲癥。再加上高寒缺氧,絕大多數人眼泡腫大,嘴唇潰爛,并伴有頭暈、胸悶、氣短等高山反應。開工不到一個月全營官兵平均體重下降5公斤,幾乎是全員帶病出工。大家帶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一天干十多個小時重活,始終斗志不減。特別是雪崩頻繁,防不勝防。施工沿線雪崩多發地段達100多處,每個人都隨時面臨生死考驗。原138團一營副營長、全國四屆人大代表姚虎成同志就是在一次雪崩中犧牲的。那是1978年4月9日(星期曰),姚虎成帶兩名推土機手,利用部隊休息時間清理工地積雪,中午一點多鐘暴發雪崩,一萬多立方積雪夾著冰塊傾瀉而下,把人和機器推出50多米,兩名戰士負重傷,姚虎成同志壯烈犧牲,時年28歲。翌年,中央軍委授予姚虎成“雷鋒式好干部”榮譽稱號,并在北京隆重舉行命名大會。一年后該營在姚虎成同志犧牲的地方建成了我國第一座鋼筋水泥的防雪走廊。
▲尖兵班開通便道
三條高山隧道總長度3350米,施工方法主要是風鉆打眼,小爆破,然后人工出渣,常有塌方、漏水和泥石流發生。沒有先進技術裝備,施工進度緩慢。其中被稱為二號隧道的玉希莫勒蓋隧道地質最為復雜,累計塌方1100多次,施工難度之大前所未有。擔負北口掘進任務的168團11連官兵幾乎每天都在與塌方和死神較量。連長陳小平同志當兵13年就在二號隧道干了九年,他身先士卒,每次塌方總是讓戰士們先撤,塌方埋了戰友他總是第一個沖上去搶救,被戰友們稱作“拼命三郎”。記得掘進到80米地段,出現了由永凍層熱融導致的泥石流,陳小平指揮大家晝夜奮戰,直至精疲力竭,有十多人癱倒在地,有的很久站不起來,被擔架抬回帳蓬。然而令人不能相信的是,就在二號隧道竣工后的1989年,他因積勞成疾,身患絕癥,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那一年他剛剛30歲。十二支隊黨委給陳小平同志追記了二等功。
▲風鉆手
▲團長景來田
▲隧道掘進
獨庫公路有100多公里是在懸崖峭壁上炸出來的,其中20多公里是直上直下的“飛線”絕壁(勘察設計無法測量在圖紙上以虛線標示)。在懸崖路段的施工方法,首先是鑿石階、修棧道,全是懸空作業。爾后順著棧道向縱深打導洞。最后在一排排導洞填入適量炸藥,同時起爆實施大爆破。導洞高寬不到一米,長約15米左右,戰士們爬著掄錘,躺著扶釬,洞內空氣稀簿,粉塵彌漫,常有戰士昏迷在洞內,被戰友拖出洞換口氣,醒過來再干。1976年7月15日,在161團七連工地發生大塌方,當場犧牲了指導員李善國同志和連長楊曉海同志以及衛生員、通信員和推土機手共5人。李善國同志一直帶病堅持工作,妻子曾昭英從老家武漢帶30副中草藥來隊探親,她沒有按照常規在獨山子軍營與愛人相聚,而是上山來到工地,同前線戰士一樣住進四面透風的帳蓬。第二天下午,她一邊煎藥,一邊幫丈夫備課,忽聽有人呼喊,李善國說了聲“我去看看”便向工地跑去,誰知這竟是他倆的最后訣別,從此再無相見,全連戰士都給她跪下了。事后我采訪了一排長王春德,他說:“當時我正帶著收工的戰士往回走,聽得轟隆一聲巨響,只見工地上空塵土飛揚,我趕緊又帶著這些兵往山上跑。我們用鋼釬撬掉塊塊巨石,用雙手扒開層層石碴,帆布手套磨破了,每個人雙乎鮮血直流。我們從下午到深夜,再從次日黎明到黃昏,沒有找到一具完整的尸體,只是撿到一些殘缺不全的斷肢斷軀,裝了5個塑料袋。后來王春德被破格提升為該連連長,帶領全連官兵化悲痛為力量,提前一個半月開通了這段8米寬80米長的路基。十二支隊黨委給李善國同志追記了二等功。
▲開挖導洞
▲連長云全奎
▲大戰老虎口
▲“飛線”排險
獨庫公路零公里路段,地處茫茫戈壁荒漠,風害頻繁。有戰士形容說“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里是161團四營工地,他們用最原始的勞動工具,取得了最快的施工進度。
▲會戰戈壁灘
▲自制勞動工具
姚虎成同志陜西省城固縣人,1971年入伍,1978年4月9日犧牲。生前兩次記三等功,一次記二等功。1975年被選為全國四屆人大代表。1979年2月20日中央軍委授予姚虎成“雷峰式好干部”榮譽稱號。
▲李善國同志生于1947年,犧牲時年僅29歲,1976年10月十二支隊黨委給李善國追記了二等功。
工程兵第四工區于1976年改編為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隊(正師級單位),王金茹同志任支隊長,冀先民同志任政治委員。在他們的帶領下,十二支隊于1981年被基建工程兵總部評為“第一流基本建設突擊隊”。之后138團和161團、168團也先后被交通部兵辦批準為“第一流基本建設突擊隊”。
▲王金茹支隊長
▲冀先民同志曾代理161團七連指導員,圖為他同七連戰士在一起。
▲冀先民政委在七連工地
▲竣工后的鐵力買堤路段
本文所用照片均為劉培仁于1975—1976年期間拍攝的原創作品,都曾被省部級以上報刋登載過,本人存有當年剪貼本為證。因見近年有畫冊及網絡濫用以上作品,往往張冠李戴,特此說明。
感謝鐘力戰友友情推薦
來源:基建工程兵戰友之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