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導語
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128周年紀念日,“食物天地人”公眾號特別組織了“共讀革命史”的活動,為大家朗讀曹征路老師撰寫的《重訪革命史,解讀現代性》系列文章。我們以朗讀的方式,回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崢嶸歲月,紀念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毛主席。
曹征路老師是一位敏感而富有正義感的優秀作家,是在這樣一個惡俗而趨炎附勢的時代里特立獨行,敢于反抗的作家,也是一位使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緊緊貼近工人階級的心跳和呼吸的作家。他創作了被稱為“工人階級傷痕文學”開山之作的《那兒》,記錄了九十年代國企改制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的不幸與困惑,感動了無數人,也堪稱時代記錄。
讓我們跟隨曹征路老師,重訪中國革命,聆聽世紀的回響: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獨立評論員郭松民”,感謝郭松民老師對人民食物主權的支持!
井岡山開啟了中國軍隊向現代化轉型的道路
——重訪革命史,解讀現代性(六)
真正的民主從來都是底層無權無勢者的天然要求,而不是來自位高權重者的頂層設計,因為做不了主才會要求“民主”,這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邏輯。
指出這一點很必要,因為我搜索關于“三灣改編”的辭條,發現竟然都說三灣改編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成立士兵委員會,是“實行民主主義”,是什么“豐富了我黨早期的統一戰線思想”云云。在正題中夾帶私貨,已經是某些“專家”的慣用手法了。
辭條中列舉陳毅的《關于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來證明此事更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那已經是1929年以后的事了。
成立士兵委員會和支部建在連上無疑是改造舊軍隊的重要成果。但士兵委員會的成立并非在三灣改編時,從時間上看也根本來不及。真正有這個動議和行動是槍斃叛徒陳浩以后,部隊已經進入井岡山地區。
請注意,陳浩是三灣改編后任命的最高軍事長官,槍斃他意味著部隊的嘩變。因為底層戰士的大多數是來自安源煤礦的工人和各地農運的骨干,他們九死一生地逃出來參加起義暴動,差一點就被一個舊軍官帶去投降,那是一種被出賣的憤怒。有了這種憤怒士兵們才會有參與部隊日常民主管理監督的要求。
據參加三灣改編的老戰士黃達回憶,
士兵委員會在三灣改編時沒有成立。記得是從茶陵回來,槍斃叛徒陳浩以后成立的,時間是一九二七年底或一九二八年初。開始是何挺穎做士兵委員會主席,譚政做過秘書。
這是最早的團一級士兵委員會,因為三灣改編的內容之一就是縮編,把部隊編成一個團,而不是擴大成一個軍(陳毅曾經擔任軍一級士兵委員會主席)。
還是回到1927年底。
那時部隊進入井岡山雖然得到短暫休整,改造舊軍隊的任務依然是當務之急。出了師長余灑度和團長蘇先駿借故逃跑,出了改編后的新任團長陳浩叛變投敵,說明部隊依然處于險境。
據張宗遜回憶:他們“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竟以種種借口離開了革命隊伍。他們大都是不辭而別的,有的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革命,迷信到中心城市去鬧暴動;有的悲觀消極,逃避斗爭,回了家;有的則去投降蔣介石、汪精衛當了叛徒。總之,各種各樣的人都有。”
試想一下,這些共產黨內的精英,包括后來已經擔任中央軍區參謀長的龔楚,如果能堅持下去,不說堅持到全國解放,就是堅持到抗戰勝利,他們在革命史上將是何等重要的地位?可惜他們沒有堅持。
當然歷史是無法假設的,革命本來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歷史過程。
羅榮桓回憶道:
這支部隊中,雖然有不少是黨員,但沒有形成堅強的組織核心,也沒有明確的行動綱領。軍事指揮員大部分是黃埔軍校的學生,他們都是知識分子,沒有經過更多實際戰爭的鍛煉,指揮能力弱,舊的一套帶兵方法,妨礙著上下一致、官兵一致。
所以毛澤東那時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黨的組織建設上,黨員不夠就加快發展黨員,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基層,投向了工農出身的立場堅定的普通戰士。
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各個連隊都開始發展工農骨干入黨。陳士榘因為參加過農運,斗爭過家鄉的惡霸地主,所以被列入第一批入黨的黨員。
他回憶道:
1927年10月2日,黨代表何挺穎找到我說:‘你的黨員已經批了,今天要去進行入黨宣誓。’
我跟著何挺穎來到一個祠堂的閣樓上,房間里放著幾個長條木板凳,上面已經坐了七八個人。他們都面對北墻,北墻上掛著兩張長方形的紅紙。紅紙上方寫著3個外文字母:CCP,下方寫著兩行毛筆字:犧牲個人,服從組織,嚴守秘密,永不叛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全人類的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
當時是晚上,屋里只有一盞昏暗的煤油燈。我看到了那兩行字,心想那就是入黨誓詞吧。
毛澤東看人已經到齊,就宣布入黨儀式開始。先是由各連的黨代表介紹新黨員的情況,這次共發展六名黨員,分別來自六個不同的連隊。
在各連黨代表依次介紹完每個新黨員的簡歷和政治表現以后,毛澤東開始向新黨員發問:“你為什么要加入中國共產黨?”
陳士榘的回答是:“為了工農翻身得解放!”其他人的回答也都差不多。
毛澤東顯得比較滿意,他開始對那幾句入黨誓詞進行講解,并解釋了CCP三個英文字母的含義,說那是表示中國共產黨。隨后,他便舉起右手,握緊拳頭,帶領新黨員宣讀誓詞。
讀完誓詞后,毛澤東對六個新黨員說:
從現在起,你們就是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了,共產黨員要不怕吃苦,不怕犧牲,團結群眾多做工作,艱苦的地方危險的時刻要搶著上,凡事要給普通士兵做出榜樣。還要有組織觀念和組織紀律,組織生活無故不得請假,黨員要每星期開一次小組會,黨內的事情不要亂講,尤其是黨內的秘密,對自己的親人都不能講,黨的決議一經做出就要嚴格遵守。
毛澤東后來在《井岡山的斗爭》中對調整軍隊和黨組織結構所起的重大作用是這樣說的:“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這是一次偉大的創造,從而奠定了共產黨政治建軍的基礎。他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設計了黨代表制度,這個發端于黃埔軍校的制度到了此時,就完全深入到了基層,使得人民軍隊中各層級逐步形成了雙首長負責制,有效地實現黨對軍隊的領導。同時,特別注意了在班長、戰士中發展黨員,這樣黨和士兵群眾的聯系便更加緊密,促使軍隊開始了現代轉型。
羅榮桓說:
這實際上是我軍的新生,正是從這時開始,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如果不是這樣,紅軍即使不被強大的敵人消滅,也只能變成流寇。
回顧這段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兩種不同的建軍理念從一開始就有斗爭,而且相當嚴酷。生存還是死亡,從那時起就存在于井岡山的不同階段。
自辛亥革命以來,革命依靠的力量究竟是誰,這始終是個問題。孫中山依靠軍閥依靠會黨失敗了,提出聯俄聯共輔助工農,有點目光向下的意思。共產黨建軍初期遇到的也同樣是這個問題,把工農當成被輔助者被啟蒙者被解放者?還是把工農當做革命的主體?換句話說,是走精英路線?還是走群眾路線?毛澤東顯然選擇了后者。
幾十年以后他還在強調這個道理:路線是個根本性的東西,路線對了,沒有人可以有人,沒有槍可以有槍。這一思想不但在當時是一種現代意識,在以后幾十年還被反復驗證,眼睛向下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依然是個世界性潮流,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黨組織深入到基層,連有支部,班排有黨小組,如同打通了這支部隊的任督二脈,肢體強健是自然而然的事。在這個前提下,士兵委員會的成立才順理成章。打倒軍閥作風,實現民主管理,是人民軍隊的鮮明標志。由國民革命軍改為工農革命軍只是番號的改變,只有當工農成為革命的主體,部隊性質才能真正改變。
中國的軍閥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是因為軍閥能聚財,所謂“無財不養兵”,認為兵是他養的,所以他才能頤指氣使,作威作福。而窮人當兵是為了活命,所謂“當兵吃糧”,也只能任人欺壓,雇傭思想是個普遍現象。
現在不同了,共產黨沒有錢,靠什么帶兵?靠的是自覺自愿,戰士們不愿意被出賣,才有可能要求“民主”監督管理。為工農翻身得解放,不是你要我干,而是我自己要干,每一個戰士都感受到這是自己的隊伍,才是士兵委員會的真實含義。
所以改造舊軍隊,最直觀的內容就是改變軍官作風,當時的口號是官兵平等,反對打罵士兵。
據宋裕和回憶,一些軍官認為不打不罵是不可能做到的,理由是不打不成器。“一個排長提出反對這一條規定時,全體士兵一起舉手反對他,把他搞得很孤立,斗爭還是很尖銳的。”
除了政治上實行民主外,另一條就是經濟民主。連隊里士兵委員會組織每個戰士輪流監廚、買菜,除黨代表、連長外,每人都要輪流當上士。
打菜要公平,每星期公布伙食賬目,那時官兵一律不發餉,只有一點油錢,到一定時候分一點伙食尾子,給個人買煙抽,買鞋穿。生活艱苦,只有紅米飯,南瓜湯。所以開玩笑說,打倒資本家,天天吃南瓜。
王紫峰回憶說:
士兵委員會開士兵會時,每個士兵都有發言權。例如:班長派班公平不公平,哪位軍官說話態度不好,士兵都可以在大會上進行指名批評。對經濟上的意見,士兵同樣可以在大會上講。對排長、連長、黨代表的缺點都有批評的權力。士兵委員會設有經濟委員會或小組,管理連隊的伙食,每個禮拜或每半個月,經濟委員會要清算管理員的賬目,做到經濟公開。
我當過兵,1970年代我所在的連隊還保留著年底公布經濟賬目的傳統,只是戰士們都不大關心。這也反過來證明,當年井岡山的做法是特定時期具有特定含義的具體形式。
這支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的疲憊之師到了1928年突然面貌一新,加之在三灣改編時就宣布的三大紀律和“打土豪分田地”對外宣傳,在精神上重新站立起來了。
這一年的4月,由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也到達井岡山,兩支部隊勝利會師,由此翻開了中國現代軍隊建設的嶄新篇章。
未完待續
圖文來源:公眾號“獨立評論員郭松民”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