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與妻兒在延安
前言
毛主席讀過蕭軍的文章,對他的才華十分欣賞。當聽說蕭軍來到延安時,立即派秘書邀請,但蕭軍認為自己與毛主席的地位懸殊太大,竟然客氣地拒絕了……
01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軍是一個重要的名字。
1935年,他出版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從而奠定了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他自稱“魯門弟子”。在所有與魯迅關系密切的青年人中,他和蕭紅得到的關懷和支持最多。
蕭軍最早開始文學創作是在1929年,他創作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懦》,發表在《盛京日報》上。3年后他認識了蕭紅,兩人一見如故。從那以后,兩人開始在文學和生活上艱難地跋涉。
文學創作并非想象地那么容易。如何兼顧生活和理想是一個大問題。尤為主要的是,在日本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雙重壓迫下,進步文學遭受的迫害可想而知。1933年,在朋友們的資助下,蕭軍和蕭紅以“三郎”、“悄吟”的筆名在東北出版了散文小說合集《跋涉》。但是,這本“抗日”小書受到日寇“通緝”,二人被迫逃到青島,蕭軍擔任《青島晨報》副刊的主編。
蕭軍與蕭紅
進步文學應該怎樣創作?是蕭軍和蕭紅共同關心的問題。在青島時他們就給魯迅寫信請教這方面的問題。二人都沒有想到,魯迅先生竟然給他們回信了,這讓兩個文壇小人物受寵若驚。
魯迅在信中寫道:
不必問現在要什么,只要問自己能做什么。現在需要的是斗爭的文字,如果作者是一個斗爭者,那么,無論他寫什么,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斗爭的……
蕭軍和蕭紅興奮異常,他們把魯迅先生的信讀了又讀,真切感受到先生偉大的人格和胸懷。
蕭紅在魯迅先生門前的留影
恰好此時青島地下組織受到破壞,不久之后,蕭軍和蕭紅也前往上海。他們一個最大的愿望就是見到魯迅先生。
但是,蕭軍和蕭紅并不知道,此時魯迅先生因為受國民黨反動派的“通緝”,不輕易謀面。因此給蕭軍回信說:“上海有一批‘文學家’陰險得很,非小心不可。”“我想我們見面的時機是有的。”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魯迅又不急于見到他們,二人的落魄可想而知。
在令人心焦的等待中,終于,1934年11月30日下午,蕭軍和蕭紅在內山書店見到了魯迅先生。為了謹慎起見,三人簡單地寒暄后,魯迅先生便把他們領到一家咖啡館里,多年后蕭軍還是十分感激魯迅先生的用心,為了化解初次見面的尷尬,魯迅特意讓許廣平領著海嬰過來了。于是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幾個人談笑風生。由于蕭軍在信里把自己的困境說明了,因此,在會面結束后,魯迅先生送給他20元錢,還給他們付了乘車的錢,這讓二人感動不已。
魯迅給蕭軍的信,蕭軍姓劉,因此魯迅稱他為劉軍兄
自從蕭軍和蕭紅認識了魯迅以后,幾個人的關系迅速變得密切起來。他們把自己的文稿送給魯迅審閱,魯迅對他們的作品給予肯定,并介紹了當時很多文學評論家給他們,指導二人的文學創作。尤其令蕭軍難以忘懷的是,魯迅在百忙之中,還幫他修改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他常常忙到深夜,耗費了大量精力。魯迅很喜歡蕭軍的《八月的鄉村》,他高度評價道:
這《八月的鄉村》,即是很好的一部,雖然有些近乎短篇的連續,結構和描寫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毀滅》,然而嚴肅、緊張,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難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蟈蟈、蚊子,攪成一團,鮮紅的在讀者眼前展開,顯示著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在和未來,死路與活路。凡有人心的讀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
可以看出魯迅對這部小說的喜愛,對它的推崇也是飽含深情的。他為小說的出版盡心盡力。為了推廣這本書,魯迅要了幾批分贈給朋友,又讓他的評論家朋友們代賣,還托人帶到中央蘇區和國外。以至于不久之后,蘇聯首先出版了俄語譯本,隨后,日本、英美譯本也出現了。
蕭軍《八月的鄉村》
對于魯迅的厚愛,蕭軍銘記在心。他非常明白自己是幸運的,遇到魯迅的提攜與幫助,使他和蕭紅很快在上海文壇站住腳跟,并讓他和蕭紅的名字在國內國際文壇嶄露頭角。投之以桃,報之以瓊瑤,多年后蕭軍回憶說:
我和魯迅先生的關系,是牢固地建立在人生四個目的的追求上的:一、求得祖國的獨立;二、求得民族的解放;三、求得人民的翻身;四、求得一個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的實現。
魯迅先生,一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都鐘愛他。
毫不夸張地說,假如沒有魯迅這樣的貴人,蕭軍在文壇上也許不會這么快取得如此的成績!
02
毛主席一生鐘愛魯迅,曾多次說過:“魯迅先生的骨頭是硬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國新文學的方向。”當年馮雪峰從上海回到延安時,曾把魯迅先生送給毛主席的火腿帶去,而魯迅先生也評價過毛主席的詩詞。因此,對于與魯迅聯系的一切,毛主席都非常感興趣。
毛主席
1938年3月,蕭軍去了山西,在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那時候,抗日戰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由于閻錫山的反動統治,引起廣大人民的極大憤慨。于是蕭軍憤然辭職,他決定到五臺山前線去抗戰。
蕭軍與毛主席的認識就始于這次經過延安。當毛主席得知蕭軍到了延安后,十分高興。他讀過蕭軍的文章,對他的才華十分欽佩。更為主要的是,蕭軍是魯迅先生的“弟子”,他也想從側面多知道一些關于魯迅先生的事。兩人畢竟是第一次接觸,為了避免唐突,細心的毛主席于是派秘書到蕭軍住的招待所里探望,并委婉地向蕭軍詢問道:“你愿不愿意去見毛主席?”
然而,蕭軍卻回答道:“我打算去五臺山打日本鬼子,這次在延安只是路過,住不了幾天,毛主席公務繁忙,我就不去打擾他了。”
蕭軍的這個回答,看似沒有毛病。畢竟兩人的地位懸殊太大,蕭軍客氣地拒絕也情有可原。但是,蕭軍這番話里透露出來文人的那種傲氣也是顯而易見的,畢竟是毛主席要接見你,你竟然拒絕了!
毛主席給蕭軍的一封信
毛主席畢竟是偉人,他很明白文人總是有一種傲氣的。你不來見我,我就去看你。令蕭軍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毛主席竟然親自到他居住的招待所里來看望他了。還邀請了蕭軍的舊相識丁玲、聶紺弩等一同前來,為了表示對蕭軍的歡迎,毛主席設宴款待了他們。這讓蕭軍驚訝不已,也感動不已。自然而然的,飯桌上的話題主要是談論魯迅。因為在毛主席心目中,魯迅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他如此禮遇蕭軍,也是注重他是“魯迅弟子”的身份和影響。
毛主席
由于毛主席的熱情挽留,蕭軍在延安停留了好幾天。期間,蕭軍應邀參加了多次活動,與毛主席多次見面,兩人進行了長時間的談話。那時候陜北公學開學典禮,毛主席特意把蕭軍介紹給陳云、成仿吾、李富春等同志,并在操場上一起會餐。這段日子,給蕭軍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03
1940年6月,蕭軍第二次去延安。那時候他才33歲。作為一個作家,他是年輕的、敏感的,有著青年人的傲氣。因此在延安一年多的時間里,他未免生出了很多的牢騷。其中一點是他不認同魯迅藝術學院周揚等人的觀點,對周揚的文章中不點名對他的批評,他覺得有些受不了。
蕭軍
第二點是他覺得在個人生活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和不順利。有一次他妻子生病,到醫院里去給妻子看病的時候,因為一點瑣事而與人產生了爭吵,蕭軍是脾氣火爆的人,他的反應很激烈,以至于動了刀子跟別人打架。這種種方面的問題,讓蕭軍覺得生活方面不如意,他萌生了離開延安的想法。
1941年7月8日,蕭軍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說有一些問題向他請教。但蕭軍等了一個星期沒有收到毛主席的回信,他未免有些等不急,因此又在7月15日給毛主席寫了另一封信。
他猜測毛主席沒有回信的原因,一是信沒有收到,二是工作忙,三是認為自己的要求可能“越級”。假如是第三條的話,他就不再等待了,因此這封信就當做是“告別禮”!從這里可以看出,那時候蕭軍多疑的性格。
接到蕭軍的這封信后,毛主席知道蕭軍誤解了,便在8月2日給他回了一封信:
蕭軍同志:
兩次來示都閱,要的書已附上。我因過去同你接觸少,缺乏了解,有些意見想同你說,又怕交淺言深,無益與你,反引起隔閡,故沒有說……延安有一些缺點,都值得注意……但我勸你同時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要有耐心,要注意調理人我關系,要故意地強制省察自己的弱點……否則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你是極坦白豪爽的人,我覺得我同你談得來,故提議如上。如得你同意,愿同你再談一回。敬問近好。
毛主席的這封信寫得十分講究。面對蕭軍總認為別人不好,毛主席并沒有具體評論,而是把化解蕭軍的牢騷作為鑰匙,進而向他指出為人處世之道。現實生活并不是文學作品里描寫地那樣理想化,而是有很多具體的事情需要處理,這就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對于蕭軍的毛病,毛主席的文辭并不躲閃,而是明白地指出他的缺點,并要蕭軍定下心來,多省察自己的弱點。毛主席的話不多,但很有分量,也實事求是地指出了蕭軍之所以陷入痛苦的要害所在。
毛主席
隨即,毛主席又指出蕭軍性格上的優點是豪爽,因此對蕭軍的一些做法也是理解的,所以才提出以上意見。
事實證明毛主席的回信產生了良好的效果。蕭軍當即給毛主席回了信,并對自己的缺點做了反省:“承您誠懇地指出我的病根,這是值得鄭重感謝的!‘缺乏耐心’,‘走極端’,不善于調理‘人我關系’等等,這怕是我半生以來在家庭和社會中……碰釘子的原因。”蕭軍進而說道,“我是很羨慕你那樣從容寬闊的,但這一時是不容易學習的。”蕭軍開始注重反省自己了。
毛主席知道,作為一個作家,蕭軍在文學上很有才華,但是在性格和為人處事方面有很多缺點。不能靠一封信就解決蕭軍的問題。因此在8月10日那晚,毛主席又邀請蕭軍進行談話。
話題自然而然談到蕭軍的性格上。毛主席認為人是應該有自己的性格的,沒有經過鍛煉的性格并不可靠。在談到文學以及革命工作的“戰斗”問題時,毛主席說:有兩種戰斗,一種是針對敵人的,為了保護革命者;第二種是針對自己的,要克服自己的弱點和錯誤,這也是一場“戰斗”!
在聽了毛主席的談話后,蕭軍心里更加明白了。在他的日記里寫道:“我們這次談話是比第一次更透徹和隨便一些。”
蕭軍向毛主席說道:“艾青、羅烽、白朗、舒群以及其他許多作家,到延安來一方面是投奔革命,另一方面既然來了也很想見見您,您是不是抽個時間和他們見見面呢?”
毛主席聽說來了這么多作家,歉意地說:“有這么多作家到延安來啦,我還不知道,哪天我去看看大家。”
于是第二天傍晚,毛主席親自來到楊家溝半山腰的“文抗”看望作家們,和大家談到很晚才離開。
由于羅烽和舒群等作家外出沒有回來,因此第二天清晨,毛主席又讓勤務兵送來一封信:
蕭軍同志:
昨晚未晤羅、舒二同志,此刻不知他們二位及兄都有暇否?又艾青同志有暇否?又各位女同志有暇否?如有的話,敬請于早飯后惠臨一敘,我們談通一些問題,是很好的,很必要的。此致敬禮。
作家們看到毛主席的信非常高興。因此吃過早飯后,蕭軍帶領作家們來到毛主席的住處。毛主席逐一和作家們握手,并招呼大家坐下。隨后,毛主席與大家就文藝方面的問題交流意見。中午又與大家一起進餐。通過這次談話,毛主席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文藝座談會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04
從1941年7月到1942年5月,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毛主席和蕭軍直接交往多達13次。每一次交往都被蕭軍記在日記里。他這些日記生前從未公開,直到晚年彌留之際,他才對女兒說:“我只所以和毛主席、彭真交朋友,首先,他們不是按照一般的作家來看待我的……其次,我尊重他們,但也并沒有忘記我自己,我們是同志、朋友、知交,是半賓半友的形式相處的。”
與毛主席相比,年輕時的蕭軍性格敏感、急躁、多疑,有時候他表現地的確有些“刺頭”。在上海的時候,某報社的兩位編輯曾經攻擊他和魯迅,引來他的不滿,特意找到報社與編輯打了一架。由于蕭軍從十幾歲就開始練武,最后把兩位編輯打得求饒。這讓他在文壇以“好斗”而聞名。
蕭軍在魯迅像前
但是,在毛主席多次與蕭軍談話后,蕭軍已經為毛主席為人處事的方式所折服。從那以后,蕭軍再也沒有提出離開延安,他留下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為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出了一份力氣。
那么,毛主席在化解紛爭,做思想工作方面,有哪些高招值得學習?這4個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實事求是,坦誠相待
毛主席做人做事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實事求是,調查研究。一切都按照事實來說話,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絕不含糊。當蕭軍說到別人的缺點時,毛主席首先承認這一點,但也指出蕭軍有自己的毛病,應該省察自己的弱點,而不是僅僅盯著別人的缺陷。這一下指出蕭軍的病根,讓蕭軍有了自我反省。因此,這種實事求是,坦誠相待的方法,讓蕭軍直面自己的弱點。
坦誠相待就是立足于真正解決問題。假如僅僅照顧當事人的面子,含糊答應,甚至把矛盾和問題壓下來,非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還會讓矛盾更加積累,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因此,即便毛主席公務繁忙,在處理蕭軍反映的這些大多屬于個人性格造成的困惑時,他才極坦誠極耐心地解決。
第二,設身處地,換位思考
與人交流僅僅具有坦誠不行,還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對于蕭軍為人處事上一些不無偏頗之處,毛主席耐心傾聽,凸顯包容。當蕭軍說到動刀子打架時,毛主席并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先給他一個臺階下,說道:“你這動刀子,恐怕也是沒有辦法了吧?”這一句話讓就蕭軍覺得毛主席是理解他的!換位思考讓蕭軍更加容易接受毛主席的意見,是站在他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的,因此他多次稱贊毛主席“從容寬闊”,“人性純厚、客觀”,而自己是學不來的。
第三,旁敲側擊,循序漸進
毛主席在做思想工作時,并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因為這樣目的性太強,假如對方在情緒上有抵觸,工作就不容易做通。因此,毛主席找人談話,經常是無所不談,找到兩人感興趣的話題。這樣無所不談的方法,就很容易轉化為彼此之間的信任,甚至找到是意氣相投的共同點。當逐漸取得對方的信任時,不失時機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或批評,別人才會更容易聽進去。
第四,化解牢騷,分類處理
做蕭軍這類人的思想工作,最終需要拿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對此,毛主席一開始就頗有章法地解決。對于蕭軍的個人生活問題,比如他打算借一萬元路費,毛主席當場就表態解決。
對蕭軍反映的人事方面的問題,毛主席專門叫來主管這方面的陳云一塊傾聽意見,讓陳云加以處理解決。
對于有關文藝方面的問題,毛主席并沒有就事論事,而是首先強調要調查研究,他鼓勵蕭軍積極聽取別的作家意見,搜集更多文藝方面的材料,以便了解文藝方面的實際情況。當這些事情做足之后,毛主席得到第一手資料,才做出下一步的決定,為后來集中解決這些問題奠定了基礎。
結語
毛主席是偉人,蕭軍是一個作家。年輕時的蕭軍表現地不成熟,對很多問題的看法未免有些偏頗,甚至情緒激動,表現地很“刺頭”,但毛主席仍然細心而耐心地幫助他,讓他克服性格上的弱點。多年以后,當蕭軍回想與毛主席這段交往時,愧疚地說道:“毛主席當時真是禮賢下士,平易可親,氣度非凡。和毛主席相比,偉大的是毛主席,自己年輕氣傲,就太渺小了。”
蕭軍與朋友們,后站立者為丁玲
事實的確如此,蕭軍拒絕去見毛主席,毛主席毫不計較,親自登門拜訪;毛主席細心聽取蕭軍的意見,坦誠地指出他的弱點,幫助他解決生活及工作上的問題;1942年,毛主席甚至為蕭軍修改了《論同志之‘愛’與‘耐’的》的文章。對于蕭軍,毛主席可謂愛護有加。
晚年蕭軍
1976年當毛主席逝世時,悲痛不已的蕭軍寫下悼念詩《毛澤東主席逝世有感》,表達自己的懷念:
萬眾同悲隕大星,古今中外擬何從?
一生賚志拯中國,天地為心濟世窮。
八億黎庶活化雨,千章古木挹春風。
諄諄遺教篇章在,涕淚拋將讀大經。
1988年6月22日,蕭軍病逝于北京,享年81歲。
來源:好奇文史談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