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理論建設 > 閱讀信息
胡懋仁:現代生產條件下如何認識勞動價值論
點擊:  作者:胡懋仁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2-01-28 10:32:38

 

1.webp (51).jpg

【內容提要】關于科學技術在生產領域中的應用,包括自動化生產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是不是就能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本文對此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根據馬克思的觀點,機器的使用只是取代了過去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必要勞動,但不能取代勞動者的剩余勞動。無論現代化技術使用得如何普遍,都不可能取代勞動者的剩余勞動,因此也就無法否認勞動者所創造出剩余價值的結論。


一、 一篇調研分析報告所提出的問題

 
從本世紀初,有關勞動價值論的討論在國內學術界開始形成不大不小的熱度。在討論中,對勞動價值論提出質疑的聲音時有出現。雖然批評這種質疑的聲音還是占了上風的,但針對現代生產方式中所出現的自動化生產,有關討論和研究卻鮮有針對性的展開。有的學術文章開始討論在人工智能條件下的勞動價值論問題,但這種討論也是在相對抽象的條件設置下進行的。

嚴格地說起來,對勞動價值論的質疑并不是從本世紀初開始的。早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我們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初期,開始有不少人走出國門。其中有外交官,有學者,在走出國門后,開始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初步的觀察。當時,相對于仍然處于比較貧困與落后的中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展示在人們面前的富裕與發達,以及科技產品在很多領域中的較為廣泛的應用,讓這些剛剛置身于發達國家的中國人感到了震驚。在他們接觸過這種繁榮與發達后的一段時間內,其中有些人就開始對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表示了某種程度的懷疑。特別是有些到了國外研究和學習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學者們,這種懷疑的程度甚至逐漸加深。有的學者剛剛在這些發達國家學習與生活了一兩年,回國后就斷言馬克思的那一套早就過時了。

不容否認,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別是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理論的懷疑也如病毒傳播一樣,在國內經濟學界較快地蔓延開來。最終,我國原來研究政治經濟學學科的領域,幾乎很快就被西方經濟學,特別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攻陷。新自由主義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居然成為我們國家經濟學領域中的主流經濟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被嚴重邊緣化了。

西方發達國家科技在那段時間的快速發展,使得西方資本主義生產上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生產的自動化、集約化程度是非常突出的。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出國考察或者進行研究的專家、學者也從這樣的觀察中對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了懷疑。【1】

從1978年到1983年擔任中國駐英國大使的外交官柯華,在看到英國如此先進與發達的社會領域與生產領域,就組織人員對英國進行了考察,并且撰寫了調查報告。柯華自己的敘述中,這份調查報告通過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結論:

(一)當今資產階級所獲得的利潤,主要來源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明創造,而不是傳統觀念的工人勞動剩余價值;


(二)資本主義還在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通過調整仍然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三)不能說帝國主義階段就是垂死的資本主義;


(四)工人階級絕對貧困化的說法也已不符合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現狀;


(五)在英國和西歐,目前不存在革命形勢,更沒有出現以武裝革命反對反革命武裝的可能。


在這五條結論中,最后一條意義不太大,這里也不打算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而對于前面四條,都有可商榷之處。特別是第一條,是直接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質疑的。而這樣一種質疑后來在國內也曾經廣泛存在過。雖然這種質疑的廣泛存在未必是因為這個調查報告所傳播的。但人們在認識上存在的某種共性的缺陷,卻完全有可能讓他們共同得到這樣的結論。

在這五條結論中的第一條,提出所謂“當今資產階級所獲得的利潤,主要來源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明創造,而不是傳統觀念的工人勞動剩余價值”,這個說法本身就很值得質疑。如果說資產階級所獲得的利潤,主要來源于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明創造,那么如果我們回到十九世紀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或者更早一些,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年代,那時資產階級的利潤是不是也應該說成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明創造呢? 那時資產階級獲得的利潤也不是來自于工人的剩余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呢?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的話,那實際上豈不是就是說,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從一開始就是不成立的呢?或者換一種說法,柯華及其團隊不是只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今天是不成立的,而是在勞動價值論一問世就是不成立的。

然而,在柯華及其團隊調研分析的結論里,似乎并沒有否認勞動價值論曾經的成立。或許這是因為他們擔心如果他們這樣做了,就會迎來暴風驟雨般的批評。這是他們完全承受不起的。所以,他們打了一個擦邊球,不否認勞動價值論過去的成立,只否認勞動價值論今天的有效性。

英國工業革命,是從瓦特改進蒸汽機開始。這是不是科學技術的進步? 是不是一項重大的發明創造? 這顯然是毋庸置疑的,沒有人能夠否認這一點。因為自工業革命之后,原來的手工業生產已經被大機器生產排除在資本主義生產的領域之外了。馬克思在討論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以及這些環節中存在的全部矛盾,都是以大機器生產為前提的。紡紗工人的勞動是在機器旁邊進行操作的。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所從事的必要勞動,在剩余勞動時間所從事的剩余勞動,都是在大機器生產方式下進行的。那么,為什么馬克思沒有說資本家所獲得的利潤主要來自蒸汽機與工作母機的運轉,而是來自于工人的勞動? 因為馬克思非常清楚,機器的運轉只轉移舊價值,而只有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的價值。

我不知道柯華和他的調研團隊是不是根本就不懂得馬克思的這個最基本的理論。估計他們是不太明白的。如果他們懂得這個道理,也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了。

具有基本常識的人都懂得,機器是人類手的功能的延伸,交通工具是人的腿與腳的功能的延伸,電子計算機是人的大腦功能的延伸。真正在商品生產勞動中創造價值的只能是人,只能是操作這些具有功能延伸設備的勞動者,而不是被操作的這些物化形態的東西。

在柯華與他的調研團隊們看來,科學技術只是一個外在于人的異物,而發明創造與生產勞動似乎沒有什么多大的關系。這樣的認識確實比較膚淺。科學作為知識體系的形式,只具有生產力的潛能,而不是現實的生產力。而技術則是科學知識的物化,它可以是設備,可以是材料,可以是工藝,也可以是工人經過多年積累而形成的技能。設備是人來操作的;材料是人來發現的,也是人來應用的;工藝是生產中必要的程序與操作方式;而技能則是工人在多年的生產操作中所掌握的十分熟練的技藝。這些物化的形式都離不開人的主導作用,即離不開勞動者的主導作用。沒有勞動者的主導、操作和掌控,這些物化形式就是一堆沒有生命的死物,對于生產,對于價值的創造沒有任何意義。

在柯華擔任駐英國大使的八十年代,西方的生產技術確實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技術的集約化與集成化都比過去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這主要表現在,當時中國還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使用著大量勞動力的時候,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通過較高效率的生產設備與生產技術,將原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改造成技術密集型產業,從而創造了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當時,有不少國內的人對于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進行過比較,我們在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者的人數,都要遠多于發達國家同類產業中所使用的勞動者的人數。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確實是落后的。而西方的先進,主要是因為他們通過使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創造了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而這標志著,西方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從事的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是遠遠高于使用落后生產方式的勞動者所創造出的剩余價值。

當時,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勞動者所創造出來的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與剩余價值,也使得他們的工資收入也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畢竟,按照馬克思的理論,價值交換的原則是等價交換,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比較高,那么工人的勞動力價格也就比較高。這既符合實際,也符合馬克思的理論。
 

二、科學技術所創造的生產力阻止不了資本主義本質矛盾的存在與發展

 
雖然西方發達國家在二戰后恢復經濟,以及在發展經濟的一段時間內通過采用新技術而導致其經濟具備一定速度的增長,但是,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之后,阿拉伯產油國因為不滿西方發達國家對以色列的偏袒態度,對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從而出現了所謂能源危機的現象。這時候的能源危機導致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的態勢一下子就跌落了下來。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禁運只是西方經濟遭遇滑鐵盧的一個誘因,因為問題的本質根源還是在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固有的內在經濟矛盾,這個矛盾最終打斷了西方經濟自二戰結束以來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的黃金時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蕭條與衰退。

正是因為發生在1973年中東戰爭爆發后的能源危機,西方世界出現了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并存的現象,西方簡稱為“滯脹”。在柯華大使任職英國期間,英國的經濟狀態并不如柯華及其團隊看到的那么美好。在70年代初期,英國就已開始出現經濟長期停滯的現象,1970年—1973年,英國物價年均上漲率從3.1%提高了6.2%,經濟增長率從2.3%降為1.8%,這體現英國的經濟出現了明顯的衰退。這種經濟狀態已經讓英國的福利制度出現了不良的反映。到了70年代末,英國工業制成品的數量比十年前下降了10%左右。英國經濟發展的緩慢甚至倒退使得英國的通貨膨脹迅速增加。1975年,英國失業人口有100萬人,1980年達到150萬人,1982年達到300萬人。【2】

這告訴我們另外一個現實,即使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利用科學技術的優勢來發展他們的經濟,但這種科技優勢并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內在的、由剩余價值規律所決定的基本矛盾。科學技術的使用對于資本主義的經濟與生產來說,可能在一段時間內發揮著使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著短暫的正向態勢,但是科學技術的使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的問題。

正如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所說的,資產階級創造的巨大的社會生產力,最終導致了歐洲封建社會的滅亡,而資產階級在成為統治階級之后,還要不斷地創造出更大的生產力。只是生產力越是發展,就越是與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發生越來越尖銳的矛盾,以至于資產階級已經無法控制出這個矛盾了。所以,“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3】

《共產黨宣言》當年所敘述的情況,對于20世紀的資本主義仍然是有效的,對于今天21世紀的資本主義,同樣也是有效的。

在柯華及其團隊在英國進行調研期間,英國的經濟狀況確實并不美妙。但是他們只是看到,英國國民的生活水平比起當時的中國民眾來,似乎更為富裕,生活質量更高。然而,他們似乎看不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形勢正在面臨一個困難的時期。這就像在一座山上,有人從山頂上往下走,有人從山腳下往上走。往上走的人只看到往下走的人,處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他們卻沒有看到,那些人雖然位置很高,可是那些人是在往下走,而不是向上走。柯華與他的團隊就是只看到在他們頭頂上的人,卻沒有看到這些人正在向下走的趨勢。

柯華及其團隊似乎很重視發明創造。不錯,在科學技術領域,以及生產領域里,技術革命、技術革新以及各類與生產有關的發明創造會帶來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然而這些發明創造,同樣也是人們通過自身的勞動所實現的。這些發明創造的成果,會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為生產領域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這些發明創造的實質,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將舊價值轉移到產品生產的過程中,發揮了更大的效力。也就是說,這些發明創造,在取代人們的重復性勞動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它們可以把人類的勞動從繁重的、重復的、枯燥無味的、以及令人生厭的體力勞動或者腦力勞動中解脫出來。

應用在生產中的發明創造,不僅降低了勞動者的勞動強度,也在一定范圍內減少了勞動力使用的數量。這就符合馬克思關于資本在積累過程中所產生了一個重要趨勢,即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在這個過程中,生產中的勞動力使用的數量減少了,而不變資本投資的比例提高了。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力創造價值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體力勞動占有較大比例的生產過程中,勞動者付出的腦力勞動是比較少的。當然,所謂純粹的體力勞動和純粹的腦力勞動都不存在。任何體力勞動也伴隨著一定量的腦力勞動,任何腦力勞動也都伴隨著一定量的體力勞動。而當更多的發明創造應用到生產勞動之后,勞動者付出體力勞動的比例就有所下降,有時這個比例會下降相當大的幅度。而在這個過程中,勞動者的腦力勞動的比例也會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現代化方式的生產過程中,勞動者需要具備更多的以及更高水平的知識,需要掌握更復雜更尖端的勞動技能,需要接受更多時間的教育與培訓。他們的勞動也從過去主要是簡單勞動向當下的復雜勞動的狀況轉變。雖然他們的勞動強度看起來是降低了,但是他們創造的價值卻大大地增加了。因此,那些在發達國家從事生產勞動的勞動者們,所獲得的工資收入也就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資本家雇傭勞動者的成本也就有所提高。但是因為這樣的勞動者會創造出更多的剩余價值或者利潤,所以,在總的成本比例中,不變資本的比例還是在逐漸減少的。

我不知道,柯華及其團隊看到英國工人階級收入比當時中國工人高得多,就認為這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相比更為優越的結論是不是就是這樣得出來的。至少,他們這個團隊完全不懂得資本積累的一般趨勢。除了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之外,還有工人的貧困化也在不斷加劇。

或許根據他們對英國社會的調研,柯華及其團隊還認為英國社會的階級結構不再是一個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的狀態,而是棗核形兩頭小中間大的狀態。或許,他們看到當時的英國社會,確實呈現出了這樣的一個狀態。然而,他們忽略了另外一個問題。雖然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能直接從過去曾經的殖民地掠奪大量的財富了,但是,他們通過資本市場的建立,把企業紛紛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即轉移到曾經的殖民地地區;同時,他們也通過金融資本在發展中國家的欺詐和忽悠,從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身上巧取豪奪,不停地剪羊毛,搶掠了大量的財富。在從發展中國家獲得的財富中,發達國家的統治階級拿出其中一小部分,來給本國的底層人口發放福利,緩解本國的階級矛盾。這些情況,柯華及其團隊不知道是完全不了解呢,還是故意裝著沒看見?這就是說,在四十年前,所謂棗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階層結構,只存在于發達國家。如果我們把世界資本主義看作一個整體,不是只把發達國家當作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部,而是要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聯系起來,把他們看成一個資本主義的整體,那么我們就會清晰地看到,所謂棗核形的社會結構,是一個虛幻的表象。在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是頂部是一個微小的針尖,而這個社會的底部,仍然生活著比例占有極大數量的廣大的底層勞動者。

2016年,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指出,全球25年發達國家中,約三分之二人口(逾5億人)所得資產與10年前相比為停滯或者減少,這成為發達經濟體日益嚴重的問題,也顯示出中產階級“崩塌”的速度比原先料想得還要快。過去十年來,25個發達經濟體中,多達70%的家庭收入下滑。1993年至2005年,所得資產停滯或減少的人數不到1000萬,而2005年至2014年卻暴增為5.4億至5.8億人。【4】

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是一種合理的狀態。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原來處在發達國家中的所謂棗核形的中產階級,其數量已經嚴重收縮,大大地減少了。相當一批原來的中產階級已經下降到底層的貧困階層之中。

這樣的狀態,分明就是當代資產階級仍然在非常殘酷地剝削全世界的廣大勞動者,即從全世界的勞動者身上壓榨他們生產的剩余價值。過去,發達國家的資產階級靠從剝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者來獲取他們的剩余價值,現在他們剝削本國勞動者的比例比過去有所增加。這樣看來,勞動價值論不僅沒有被否定,不僅沒有被推翻,反而得到了鐵一般的證實。
 

三、大機器生產方式、自動化生產線、人工智能都否定不了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認為,資本家在生產中使用更為先進的機器,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勞動效率,而是減少必要勞動的時間。而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必要勞動時間減少了,那么無論整個勞動日的勞動時間是否延長,剩余勞動時間都會得到增加。而剩余勞動時間的增加,就意味著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量的增加。這才是資本家使用機器進行生產的原動力。十九世紀時廣泛使用蒸汽機時代是如此,二十世紀使用電動機時代亦是如此,二十世紀最后二、三十年,以及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大量的自動化生產線的采用也是如此,目前一些生產領域開始注重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同樣也是如此。

馬克思說:“資本通過使用機器而產生的剩余價值,即剩余勞動,——無論是絕對剩余勞動,而是相對剩余勞動,并非來源于機器所代替的勞動力,而是來源于機器使用的勞動力。”【5】

在這一點上,馬克思看得非常清楚。在使用大機器進行生產時,機器在生產中取代的是原來由工人所從事的必要勞動。而機器本身無法從事剩余勞動。這也就是說,剩余價值只能是由工人的剩余勞動所創造出來的。任何種類的機器都無法取代勞動者去創造剩余價值。這就是問題的本質。

那些否認勞動價值論的觀點,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這個問題上把最主要的事情本質弄混淆了。在這些觀點看來,任何機器的使用都是取代了工人或者勞動者的所有勞動時間,既取代了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也取代了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所以機器的使用就意味著,大量的價值不再是由勞動者創造出來的,至少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機器的運轉而取代了勞動者所創造出來的。

而這種觀點是不符合事實的。馬克思認為,機器在生產過程中,對產品所能聚積的價值量是很少的。其中主要就是把機器所損耗的那一小部分的價值轉移到了所生產的產品之中。如果用貨幣來衡量,那就是所謂折舊率所消耗的折舊費用。現代生產領域中使用的任何裝備,假設平均使用年限大約為10年左右。而折舊率就是把購買機器時的總價值平均到這10年中,以計算每一年所折舊的費用。如果平均到每個產品之中,這個折舊的費用只占產品全部價值中很少的一部分。而資本家從中獲得的剩余價值遠遠超過這個折舊的費用。而產品全部價值中所超過折舊費用的其他部分,既有原材料、易耗材料等舊價值的轉移,更有勞動者在剩余勞動中所創造的新的剩余價值。

那些持有機器能夠取代勞動者而能創造價值的觀點認為,機器的運轉在生產過程中也能起到加工產品,以至于完成產品過程的重要作用。這種觀點并不符合實際。為什么不能認為機器的運轉也在創造價值呢?這里也是把問題的本質搞混了。機器的運轉當然對產品的價值在形成過程中發揮作用,但這個作用只是在轉移舊的價值,而不是創造新的價值,即機器不是在創造剩余價值。無論是從原材料上,從易耗材料上,從機器的磨損過程中,機器在生產中都把上述各方面的因素逐一轉移到所生產的新產品的總價值當中。這是機器在生產產品過程中與價值生產有關的主要作用。然而,即使機器效率再高,它仍然不能創造新的價值,即不能創造剩余價值。機器的使用與剩余勞動無關,它只取代勞動力的必要勞動,因此與剩余價值的生產也無關。

那么否定勞動價值論的觀點,有一個普遍的假設,即在不久的將來,在所謂自動化生產領域里,一定會出現一個完全由自動化機器進行生產的企業。在這類企業中,除了極個別的管理人員之外,所有的生產車間、生產工序都不會使用任何一個人類勞動者。如果存在這樣的企業,那是不是就證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呢?

問題在于,無論是當代現存的企業,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企業,這樣的狀態基本是沒有可能存在的。

作為任何一個企業,如果它是正常運行的。那么一定會有如下的運行結構。
 
圖片
  
在原料采購階段,可以使用派遣采購人員,也可以在網絡上下訂單,這個環節也許不需要勞動者。但在原料運輸過程中,無論是貨物的裝卸工,還是駕駛運輸車輛的駕駛員,都是不可缺少的勞動者。他們的勞動時間就存在著必要勞動時間與剩余勞動時間,所以在原料運輸到企業原料庫的勞動過程中,原料的價值中就已經包括了這部分勞動者所創造的剩余價值。

在原料入庫環節,同樣也有勞動者在進行勞動。在這個環節中,很難建立起一個全自動化的入庫設備。因為從裝運原材料的車輛上卸下原材料,這個環節就比較難以實現自動化。至于卸下原料后,入庫碼放,不是都可以實現自動化的。而在入庫過程中的運輸,則有可能實現更多的自動化技術。諸如現在很多快遞公司,在入庫環節中就使用了不少機器人與自動化運輸線。

在原料的粗加工,或初步加工中,現在主要還是靠由人力操作的機器。當然,有些行業有可能實現自動化生產。但是經過粗加工后的半成品要運輸到需要精細加工的車間或者工序,還是離不開人力的。

接下來的精細加工,是有可能實現較為完善的自動化生產的。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在一個電子產品的主板上,多達數枝焊槍同時進行焊接操作,形象相當壯觀。這就是自動化生產的典型模板。不過,在現實企業中的生產線上,這種現象仍然不具有普遍性。無論是汽車裝配,還是電子產品的裝配,看上去是流水線操作,但其中人力的耗費是相當大的。

在整機裝配環節中,是絕對離不開人工勞動的。即使是當下最發達的工業生產領域,任何裝配都是以人力為主。發達的汽車裝配線,裝配線上的每個崗位都是由一個或者數個工人同時操作。而且這樣的裝配線分工極細。例如在汽車裝配線上的,裝配車門就分為好幾個工位。裝配左前門的,就不能同時裝配左后門、右前門以及右后門。裝配車門的工位至少需要四個。或者說,即使前面使用了如何自動化程度很高的技術,但是在整機裝配方面,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勞動者的付出腦力與體力的勞動。

在生產機械手表水平最高的瑞士,其手表的質量往往是由裝配技工的手工技術來決定的。同樣的手表配件,不同技術水平的裝配技工,裝配出來的手表質量是有著較大差異的。一個細小螺絲在擰的時候,緊了半扣與松了半扣,會直接影響手表質量的。高級技師裝配出來的機械手表就因其質量上乘,而可以售出較高的價格。而裝配技術水平沒有那么高的技師,其裝配出來的手表質量就可能達不到最高的水準,從而使得這類手表的價格要大大低于高水平技師所裝配出的手表的價格。

裝配工序完成后,接下來的成品入庫環節,是可以使用自動化生產技術的,但有些崗位還是離不開人工勞動的參與。而最終產品出庫走向市場,以及相應的運輸環節,同樣也是需要相當數量的勞動者進行勞動的。這里終究還是不能缺少這些勞動的剩余勞動以及他們創造的剩余價值。

在自動化生產環節,雖然勞動者不再直接參與生產過程本身,但勞動者在這道工序上所承擔的工作就是對自動化生產過程中的監控。從事監控的勞動者要時刻對自動化生產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或者環節進行監督。如果一旦出現異常,他們就要進行必要的調節與掌控。自動化生產工序無論有多大的安全保障系數,但是這個系數永遠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哪怕只有百分之零點一的不可靠性,那么整個自動化生產工序都會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

例如,馬斯克的自動駕駛汽車,說起來有很高的安全系數。但是近些年來,仍然出現了行駛中的事故。有的車輛剎車裝置失靈,坐在自動駕駛儀后面的乘客,眼睜睜地看著車輛向路邊的大樹撞去,而不能有所作為,有所控制。這樣的情景看上去是多么可怕,多么讓人絕望。

在自動化生產工序中,類似的問題同樣也會存在。所以,認為單靠自動化系統自身來掌握生產的安全問題,是不那么靠譜的。在這種情況下,必要的監管與調控是絕對不可缺少的。而從事這部分工作的勞動者,看上去,他們在監管中是比較輕松的,勞動強度不大,甚至真正需要他們出場處理問題的情況也沒有那么多。但是,在生產過程中,這類監控人員的責任是很大的。他們的精神在外表看上去很輕松的樣子,但是實際上,如果他們真的要負起責任來,認真對待他們的工作,那么他們的精神,包括他們的腦力與注意力,則總是處于一種緊張狀態。表面看上去并不復雜和勞累的工作,其實卻耗費著他們很大的精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在工作中的勞動也是分為必要勞動時間與剩余勞動時間的。必要勞動時間是他們償付老板所付工資所從事的勞動的時間,而剩余勞動時間則為自動化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與穩定所付出勞動的時間,從而他們也在整個產品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了剩余價值。

如果我們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取代自動化生產技術,其性質也是一樣的。這里就不另外贅述了。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任何一個企業,無論它生產什么產品,在它的上游與下游,都還有更多的其他領域與行業的企業。那些上游的企業,則是為這個企業服務的;而那些下游的企業,則是由這個企業來為它們提供服務的。在所有這些企業當中,不可能全部都是自動化生產的,更不可能全部所有的企業中的各道車間工序都是全部自動化生產技術來裝備的。甚至可以說,所有這些企業在它們生存與生產的過程中,也都在生產著大量的剩余價值。上游企業生產的剩余價值,到了這個企業的生產中,就轉化為需要轉移到這個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的舊價值。而這個企業所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就在它的下游企業中被當作需要轉移到下游企業產品中的舊價值。

例如,在一個自動化生產程度很高的車間或工序中,其控制系統都是需要由專門生產控制系統的企業中的程序員來設計的。程序員在設計控制系統的勞動中付出了極高的腦力,當然也伴隨著付出了較高的體力。程序員的勞動肯定具有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這兩部分,因此程序員的剩余勞動就創造出了這個控制系統的剩余價值。

這套控制系統被使用的企業購買后,需要安裝和調試。在控制系統能夠正常運轉之后,在使用該系統企業的生產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么這個企業購買這個系統的價值,就如同機械設備在生產過程中一樣,不斷地通過折舊費來把系統的價值逐漸向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中進行轉移。所以生產控制系統的企業獲得了程序員創造的剩余價值,而使用這個控制系統的企業在轉移其系統的價值之后,在本企業的生產過程中,獲得了本企業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來,那就是在今天世界上,無論從事怎樣的高水平的自動化生產過程,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所從事的生產過程,都不可能消除剩余勞動。而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條件下,這樣的剩余勞動就必然產生剩余價值。這就從根本上表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今天世界上的全部生產領域中,都依然是成立的,是不容被否定的。

勞動價值論既然是成立的,那么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剩余價值理論,或者剩余價值學說,同樣也是成立的,也是不容被否定的。那么馬克思所發現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部規律,在今天同樣也是成立的,也是不容被否定的。這也就是說,馬克思所判斷的資本主義未來的發展趨勢,未來的走向,也必然是朝著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這個最終結果的。馬克思所揭示的這個規律是毋庸置疑的。
 

注釋:

【1】柯華:《在馬克思的墓前——對資本主義和西方民主的觀察》,《炎黃春秋》,1999年第2期。
【2】孟瑞:《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危機與英國福利制度改革》,2009年,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頁。
【4】譚利婭:《麥肯錫報告顯示發達國家中產階級正加速“崩塌”》,環球網,
https://www.baidu.com/?tn=18029102_2_oem_dg,2016年7月15日。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1頁。

參考文獻:
①吳易風,丁冰,李翀:《外國經濟學的新進展:兼論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和勞動價值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②劉永佶:《現代勞動價值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③靳毅民:《勞動價值論的新認識》,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④劉元勝:《勞動價值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
⑤李酣,張慧玲:《人工智能時代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研究新進展》,《社會科學動態》2021-10-11。
⑥王天恩:《人工智能與勞動價值論內在邏輯的展開》,《思想理論教育》,2021-09-07。
⑦金姿姣,余達淮:《數字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價值論”的當代價值透視》,《天府新論》,20210705。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原文刊于《政治經濟學研究》2021年第4期,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