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1960年秋,巍巍太行,秋風瑟瑟。
幾個月前,3萬多林縣兒女為了將濁漳河水引到家鄉,風餐露宿,走上太行。
按照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等人的修渠計劃,紅旗渠工程以山西境內的平順縣為起點,修建一條總干渠,向南把濁漳河水引入林縣境內的分水嶺。后續將從分水嶺再修三條干渠,把水送入林縣境內的三個主要方向。在干渠下,再修支渠、水電站、渡槽等配套工程,最終實現林縣的“全覆蓋”。
經過8個多月的奮戰,紅旗渠第一期工程總干渠山西段完工。濁漳河水繞著太行山腰,終于流到了林縣的邊界上。只要修通狼牙山上的隧洞,就能讓濁漳河水沿著紅旗渠流入林縣。
就在紅旗渠工程修建的重要時刻,由于嚴重的自然災害,全國各種物資供應不足,糧食短缺尤為嚴重。1960年11月,中央下令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百日休整”“保人保畜”,紅旗渠工程面臨中斷的危險。
千百年來,林縣百姓飽受缺水之苦,眼看就要過上有水可用的日子,真的就這樣中斷紅旗渠工程嗎?
根據林縣的特殊情況,林縣縣委做出艱難決定,讓修渠民工下山回家,休養生息。同時,從全縣范圍選出300多名青年組成突擊隊,在狼牙山一帶繼續施工。
這個地方就是被林縣老百姓稱作“小鬼臉”的狼牙山,也是紅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的所在地。
李曉紅
河南省原林縣縣長李貴之子
青年洞如果打不通,紅旗渠整個就廢到那兒了,就引不來水。
面對糧食緊張、技術設備落后的極端艱苦情況,300多名青年團結協作,艱苦奮斗,僅憑雙手和鋼釬鐵錘,奮戰了17個月。終于在1961年7月,打通了總長616米的咽喉隧洞——青年洞,奪得了修建紅旗渠的決定性勝利。
青年洞修通后,隨著全國經濟形勢的好轉,在各方的支持下,紅旗渠后續工程陸續上馬。到1964年底,全長70.6公里的紅旗渠總干渠終于全線貫通。接下來,只要修通三條干渠,林縣的大部分地區就都可以用上紅旗渠的水了!
1965年9月,紅旗渠工程三條干渠的建設全面開工。
在林縣人民團結一心的努力下,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紅旗渠三條干渠全部竣工通水,建設速度遠遠超出了縣委書記楊貴等人的預計。
為了慶祝三條干渠竣工,1966年4月20日,林縣人民舉行了一場竣工通水典禮。
這張照片上的人名叫張買江,他是當年紅旗渠工地上最小的建設者之一,也是通水典禮當天最年輕的紅旗渠勞模。
張買江
紅旗渠建設者
1960年我才12歲,我父親去修渠了。2月份開工,4月29日我父親就犧牲了。1961年正月初五,我母親就帶著我直接到總干渠那里,說,你不把水帶回去就別回家見娘。
隨著縣委書記楊貴的一聲“開閘放水”,看著滾滾而來的河水,會場頓時沸騰,鼓樂齊鳴,鞭炮聲不斷。
把水帶回家時,張買江已經從一個十多歲的男孩長成了一個精壯的小伙子。
張買江
紅旗渠建設者
我帶著水回去,我母親在池塘坐了一夜,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人家都去打水的時候,看到我母親在那兒坐著,有老人就說了,買江的爹死在渠上了,人家孩子又把水帶回來了。在場的人,沒有不掉眼淚的。
修通三條干渠,紅旗渠工程并沒有結束,還有支渠配套工程需要馬上動工。全縣人民按照縣委的部署,全面鋪開紅旗渠最后一期工程的建設。
水磨山村是河南林縣姚村最偏遠的一個小山村,因為缺水,群眾生活十分困難。
懷著“高山層層無阻擋,定讓渠水流家鄉”的雄心壯志,村民們紛紛報名參加戰斗,時年19歲的郭秋英就是積極報名者之一。
郭秋英
紅旗渠建設者
當時有些領導講了,說你們是女同志,這是打洞子,很危險,你們不要去。我說再苦我們也要去。
村里領導批準了郭秋英的請求,并委任她為隊長,帶領一班女青年參加隧洞的開鑿工作。這支“鐵姑娘隊”在修建紅旗渠的大軍中尤為搶眼。
起初,她們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搬運工作,但是姑娘們巾幗不讓須眉,開始向父輩們學習掄錘打釬的技巧。經過不斷學習和練習,鐵姑娘們掄錘打釬越來越熟練,后來連“點炮”這樣的技術活她們都能做了。
這樣的姑娘紅旗渠上還有不少,她們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工友們的認可,是名副其實的“鐵姑娘”。
苦戰一年后,“鐵姑娘隊”和其他民工一起,鑿通了長達400米的換新天隧洞。
1969年7月,紅旗渠工程全線竣工。歷經十載,跨越數千里,林縣人民終于讓濁漳河水流遍林縣的大小山村,圓了千百年來的“水”夢。
十年時間里,塌方和落石奪走了81位民工的生命,更有數百人重傷殘疾。但是他們無畏無懼,愈挫愈勇,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起了152個渡槽,鑿通了211個隧洞,修建12408座各種建筑物,在崇山峻嶺中鑿出了總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紅旗渠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的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工農業生產得到極大發展。從此,林縣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歷史。
申伏生
紅旗渠干部學院 特聘研究員
上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說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的紅旗渠。紅旗渠的修成不僅解決了林縣人民的生存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了發展問題,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所以我們林縣人有一句話,紅旗渠都能修成,還有什么事干不成呢。
如今的紅旗渠,除了實用性外,更成為一種精神象征,是中國人民在艱難險阻的自然環境中,自力更生,以頑強的生命力征服自然的標志。
退休后的張買江依然保持了紅旗渠勞模的本色,他走遍大半個中國講述紅旗渠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令他欣慰的是,兒子張學義接過他的班,成了一名護渠人,守護著祖輩流血流汗修成的紅旗渠。
生生不息的紅旗渠精神,就這樣代代相傳。
金民卿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黨委書記
紅旗渠精神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它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盡管帶著時代的烙印,但是這種精神歷久彌新。對于新時代的中國人,可以說有很重要的啟發價值。
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南水北調安陽市西部調水工程,一路向西穿山越嶺,將丹江水送入林州(原林縣)。林州將再添一條生命渠、一條新時代的“紅旗渠”。
在新的偉大征程上開拓奮進,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汲取不竭力量,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斗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就一定能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
來源:CCTV國家記憶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