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截圖。
在網上看到一個紅梅媽媽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有可能有虛構的部分。既然是故事,其中也不乏現實中存在的真實因素。紅梅是一個生活在農村中的女孩,她的爸爸媽媽都是農村學校的教師。紅梅媽媽是語文老師還兼著學校的教導主任。紅梅媽媽名叫劉慧芬,跟《渴望》里的劉慧芳只差一個字。故事說,紅梅媽媽性格跋扈,脾氣暴躁,對學生們要求極為嚴格。很多學生都非常恨她,而她們家的窗玻璃經常被孩子們打碎。紅梅媽媽總是在學校里工作,家里的事都留給了紅梅爸爸。紅梅爸爸既要照顧紅梅的奶奶,也要照顧紅梅的姥姥。里里外外都是他一個人在忙。紅梅媽媽的精力都在學校里,對家里的事不管不問。在紅梅看來,紅梅媽媽最惡劣的是,在紅梅奶奶去世的時候,紅梅媽媽沒有參加葬禮。后來紅梅姥姥去世,紅梅媽媽依然沒有參加葬禮。紅梅家的院子很大,紅梅媽媽把那些住在學校宿舍,而又特別頑皮的慫孩子(編者注:媒體經常寫成熊孩子,但北方人大多說成是慫孩子。雖然慫這個字的意思用得并不對,但人們都這么說)領到自己家里,給他們做飯,洗衣服,給他們補習功課。紅梅爸爸氣得直哆嗦,問紅梅媽媽,到底他們是你的孩子,還是紅梅是你的孩子?有時候,紅梅中午沒有飯吃,紅梅姥姥就過來給紅梅送包子。紅梅爸爸很記恨紅梅媽媽,兩人經常吵架,后來分居了。再后來就離婚了。紅梅媽媽就一直一個人生活。紅梅媽媽退休后,沒有過太久,就患了癌癥。在紅梅看來,紅梅媽媽從來都沒有管過她,沒有照顧過她,都是爸爸在照顧她。她對媽媽沒有感情。她認為媽媽對她很冷漠。在紅梅媽媽患病之后,她也不想去看媽媽,更不想去照顧媽媽。還是紅梅姑姑對紅梅說,人都快死了,你去照顧,也照顧不了幾天了。紅梅這才去醫院照顧紅梅媽媽。紅梅媽媽去世后,在葬禮的第一天,紅梅媽媽的學生一個都沒有來。紅梅爸爸站在門口,等著迎接有可能來的人,但是一個學生都沒有接到。紅梅爸爸渾身直哆嗦,眼淚噼里啪啦地往下掉。葬禮的第二天,一個叫王強的過去的學生來了,開了一輛桑塔納。當年他是學校里最調皮的孩子,后面陸陸續續地來了不少開四輪車的農民,他們也是當年紅梅媽媽帶過的學生。中午,王強喝多了,問紅梅爸爸和紅梅,你們記不記得,當年我曾經砸過你們家的玻璃。那天晚上,王強給老師守靈,放聲大哭,邊哭邊說:劉老師啊,當年要不是你挽救了我,我今天就成了社會混子!一個農民大叔過來了,眼淚橫飛:誰不是呢? 當年,要不是劉老師把我領到你們家里,給我包包子吃,我可能就輟學了……紅梅姑姑也來了,摟著紅梅一起哭。然后去靈堂念叨:慧芬哪,你這是何苦呢? 你苦了誰,你苦了你自己……參加葬禮的人都走了以后,就剩下幾個家人,還有王強和幾個農民大叔。紅梅爸爸安排了一桌席,在席上一句話不說。紅梅姑姑含著淚問紅梅爸爸,你還恨慧芬嗎? 為什么一句話不說。紅梅爸爸仰望天花板,含著眼淚說:慧芬值了,慧芬值了,雖然一個省重點沒有教出來,這兩天她的學生來了一百多人。紅梅媽媽去世后,人們收拾她的屋子。紅梅媽媽滿屋子獎狀、滿屋子獎杯,還有好多學生給紅梅媽媽寫的信,光信件就有好幾箱子。其中有一封是這樣寫的:劉老師,你允許我叫你媽嗎?當年我媽媽去世的時候,是你給我領到你家,和你一被窩,像哄著自己的女兒一樣。才有了我現在的生活,我雖然沒有考上大學,現在在外面打工,但我依然很感激你。紅梅姑姑對留下來的客人說,紅梅一家都是教育世家,紅梅的奶奶和紅梅的姥姥都是教師,而且紅梅媽媽就是紅梅奶奶的學生。紅梅姥姥去世的時候,是紅梅爸爸伺候的,紅梅姥姥留下一句話:我生這樣的女兒我不后悔,就是委屈你了。紅梅奶奶去世是紅梅姑姑伺候的,紅梅奶奶說,慧芬是我最優秀的學生之一,老師不為學生著想,就是喪良心!在這篇故事的下面,有不少網友的評論。其中有贊揚的,也有批評的。贊揚的這里就不說了,揀一條批評的公布一下吧。
“我還是不能理解。雖然我也是一名教師,教書育人自認為做得還可以。但是讓我做到紅梅媽媽那樣我接受不了。老師也是人,你家人也是人。你孩子是不是學生? 你丈夫是不是丈夫? 你媽死你都不去,你心是有多狠。桃李滿天下要是用自己半輩子的不幸去換的話,那我寧可不當教師。你做教師可能很合格,但是為人婦,為人母,為人女,太不合格了。如果天下老師都要奉行這樣的話,我想以后當老師的會更少了。……”
我想,這條評論中的觀點,可能有不少人是贊同的。對于紅梅媽媽的做法,也可能有很多人是不贊同、不認可的。我們的教育也不可能都以紅梅媽媽的做法來要求所有的老師們。但是,在我看來,在我們的國家還相當貧窮的時候,當我們的國家還相當落后的時候,當我們的教育事業極需要發展的時候,我們的那些在教育戰線的老師們,其中有很多人就是像紅梅媽媽那樣,用自己努力,用自己的辛勞,用自己的熱血,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從事自己的教育事業,來盡最大的努力都把學生們攏到自己的身邊。他們當老師,主要不是為了培養有多少學生進入省重點中學,不是為了培養有多少學生進入重點大學。他們做的是教育,既教又育。教是為了讓孩子們有文化,有成長的基礎,將來是不是能上大學,是不是能當博士,不是我們教育的主要目標,育就是要讓孩子們成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這樣的人將來是不是要掙很多的錢,是不是一定要有所謂體面的工作,都是最不重要的。像紅梅媽媽這樣的老師,明明知道在那種偏僻貧窮的農村,不太可能有很多的孩子能進入大學,甚至進入大城市。但是他們從來都不放棄。像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里,那么小的都算不上老師的老師,為了尋找一個孩子,歷盡千辛萬苦,而絕不能讓他輟學。教育對這樣的老師來說,就是一種信仰,是一種非常堅定的信仰。
紅梅媽媽吃了那么多的苦,而且家人都不理解她,但她依然義無反顧。紅梅姑姑對她說,你這是何苦,你這是何苦? 紅梅媽媽那時已經沒有力氣說更多的話了。但在她的內心,她一定沒有為她做出的選擇后悔過。在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中,臺灣有位老師說過,大陸人民用一輩子的時間,吃了兩輩子的苦,建成了別人三輩子才能取得的成績。我們的老師們,像紅梅媽媽的老師們,不也是為了國家的建設,為了把更多的孩子培養成人,也是吃了兩輩子、三輩子的苦嗎? 紅梅媽媽們吃的這些苦,難道不就是我們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所付出的代價嗎? 我們的人民,我們的老師,在建設和發展國家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是有著積極主動的獻身精神的。他們不僅耗費了大量的腦力和體力,也在耗費著親情和家庭。今天的青年人,不愿意為了工作而付出親情和家庭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要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只顧一頭,不顧另一頭,就是一種失衡。一旦失衡,確實會帶來很多問題甚至痛苦。但是,我們更要尊重甚至崇拜那些付出了如此犧牲的前輩們。他們是可敬的,可親的,可愛的。我們的國家要建設,要發展,要強大,我們的這些人民為此付出了這樣的代價,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來指責他們。而且我相信,前面那位寫了評論的老師,可能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早期發展的那種艱苦和辛勞了解得并不多。在這位老師看來,似乎只是個人的性格,個人的偏執才形成了紅梅媽媽這樣的形象。在紅梅媽媽們這一類人的內心中,他們可能也沒有什么太高大上的雄心壯志,但是他們兢兢業業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為了他們身邊的孩子,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盡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熱情,甚至付出最大的犧牲去做好他們的工作,去完成這個平凡而偉大的事業。其他的如果實在顧不上,那也只能為工作讓路了。今天的人們,還是更多地去理解我們的前輩們吧。指責他們并不難,何況任何人都會有缺點,都會犯錯誤。他們如果受到指責,肯定不會太少。對紅梅媽媽的一生,女兒不了解她。丈夫了解她,但不能接受她為了工作完全不顧家庭。然而,正是在我們的國家,就是這些成千上萬的有各種缺點,也會犯一些錯誤的人們,在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和強大中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和犧牲。他們真的是非常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英雄。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