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豫東戰役”,你才能明白什么叫戰略“布局”和“破局”。
教員說:
戰略是一個全局。
戰略作為一個全局,必須要處理好這個方面和那個方面,這個階段和那個階段的關系。
因此,戰略首先是要在洞察全局的基礎上進行布局;
在戰略布局的基礎上進行戰略破局。
沒有戰略布局和戰略破局,就無法打破戰略的僵局,就無法實現突破和發展。
那么,如何進行戰略布局和戰略破局呢?
教員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說:
初戰的計劃必須是全戰役計劃的有機的序幕。
沒有好的全戰役計劃,絕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
這就是說,即使初戰打了一個勝仗,若這個仗不但不于全戰役有利,反而有害時,則這個仗雖勝也只算敗了。
因此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須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體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勝了,敵軍全局將起如何變化,假若敗了,又將起如何變化。
雖結果不見得乃至決不會盡如所期,然而必須依據雙方全局,仔細地切實地想明白。
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
寫到這里,明白了吧?
什么是戰略布局?
那就是:
“打第一仗之先,必須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體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勝了,敵軍全局將起如何變化,假若敗了,又將起如何變化”。
什么是戰略破局?
那就是在“每一仗”如何打想透了以后,如何打好第一仗,并由第一仗的打勝,為接下來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仗打勝如何創造有利的條件,這就是“戰略破局”。
戰略破局,是戰略布局的要害環節,必須要精心的謀劃:
為此,圍繞“反圍剿”作戰中紅軍如何進行反攻,教員說:
準備反攻,須選擇和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若干條件,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然后進入反攻階段。
依我們的過去情形說來,大概須在退卻階段中取得下列諸種條件中至少二種以上,才算是有利于我不利于敵,才好使自己轉入反攻。這些條件是:
(一)積極援助紅軍的人民;
(二)有利作戰的陣地;
(三)紅軍主力的全部集中;
(四)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
(五)使敵人疲勞沮喪;
(六)使敵人發生過失。
人民這個條件,對于紅軍是最重要的條件。這就是根據地的條件。并且由于這個條件,第四、第五、第六等條件也容易造成或發現。
所以當敵人大舉進攻紅軍時,紅軍總是從白區退卻到根據地來,因為根據地的人民是最積極地援助紅軍反對白軍的。根據地的邊緣區和中心區,也有區別;對于封鎖消息、偵察、運輸、參戰等事,中心區的人民比較邊緣區為好。
所以“退卻終點”,在過去江西反對第一、二、三次“圍剿”時,都選在人民條件最好或較好的地區。
此外,針對戰略破局,教員還說:
弱軍對于強軍作戰的再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揀弱的打。
然而當敵人開始進攻時,我們往往不知敵之分進各軍何部最強,何部次強,何部最弱,何部次弱,需要一個偵察的過程。
往往需要許多時間,才能達此目的。
另外,處在防御地位的紅軍,欲打破強大的“進剿”軍,反攻的第一個戰斗,關系非常之大。
第一個戰斗的勝敗給予極大的影響于全局,乃至一直影響到最后的一個戰斗。
因此首戰必須打勝,必須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敵,確有把握而后動手。
否則寧可退讓,持重待機。機會總是有的,不可率爾應戰。
再次,還要想到下一戰略階段的文章。
若只顧反攻,不顧反攻勝利后,或萬一反攻失敗后,下文如何做法,依然未盡得戰略指導者的責任。
戰略指導者當其處在一個戰略階段時,應該計算到往后多數階段,至少也應計算到下一個階段。
盡管往后變化難測,愈遠看愈渺茫,然而大體的計算是可能的,估計前途的遠景是必要的。
那種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導方式,對于政治是不利的,對于戰爭也是不利的。
走一步應該看那一步的具體變化,據此以修改或發展自己戰略戰役計劃,不這樣做,就會弄出冒險直沖的錯誤。
然而貫通全戰略階段乃至幾個戰略階段的、大體上想通了的、一個長時期的方針,是決不可少的。
不這樣做,就會弄出遲疑坐困的錯誤,實際上適合了敵人的戰略要求,陷自己于被動地位。
須知敵人的統帥部,是具有某種戰略眼光的。
我們只有使自己操練得高人一等,才有戰略勝利的可能。
首戰必須打勝;
必須照顧全戰役計劃;
必須照顧下一戰略階段;
這是反攻開始,即打第一仗時,不可忘記的三個原則。
作為教員的好學生,粟裕就是一個善于圍繞“打破僵局”,高屋建瓴地“謀篇布局”,通過精心謀劃和實施“首戰破局”,進而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按照“戰略布局”,接下來打好第二、第三、第四階段戰役的高手。
在教員“將能而君不御”的戰略格局下,在偉大的戰略統帥和偉大的戰役指揮者的創造性的互動下,粟裕成功實施了“豫東戰役”,打破了中原戰場的“戰爭僵局”,為后來的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的舉行拉開了大決戰的序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粟裕去世后的遺物中,一向不善詩詞之道的將軍,竟然寫下了一首《沁園春·淮海戰役》的詞:
作戰方針,
攻城打援,
首占開封。
又俘區壽年,
再創敵援;
戰局過坳,
敵轉防御。
兗濟解放,
徐海動搖,
橫掃江淮在今朝。
十月節,
我大軍南揮,
分割包抄。
首殲碾莊百韜,
看徐雙甕鱉哪里逃。
笑緯國東援,
損兵徒勞;
雙堆黃維,
稱蔣嫡系,
覆滅于后。
杜氏將軍,
傾巢突圍也難逃。
時迫矣,
滅蔣家王朝,
就在今宵。
這首詞,從“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給我們描繪了粟裕在和教員的天才互動中,謀劃和實施中原決戰的偉大的“三部曲”。
正如粟裕的詞中所寫:
作戰方針,
攻城打援,
首占開封。
又俘區壽年,
再創敵援;
戰局過坳,
敵轉防御。
其實,從戰略的謀篇布局上來說,“豫東戰役”不僅是中原決戰的“破局之篇”,單就“豫東戰役”來講,也是一篇精心的布局,是一個“淮海戰役”的“濃縮版”。
首先,講講“豫東戰役”的背景:
從1947年7月起,為實施戰略反攻,將戰爭引向國統區,教員布局劉鄧、陳謝和陳粟三路大將呈“品”字形,在江淮河漢之間的中原地區縱橫配合,我軍開始進入了中原決戰的戰略時期。
此時面對我軍利用三路大軍互為犄角之勢,在運動戰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戰略企圖,國民黨軍也依仗其交通和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機動優勢,集中國民黨軍的精銳部隊,組建了邱清泉、胡璉、張軫、孫元良四個機動兵團,以及相關地方守備部隊,在戰略上相互配合,也與我軍打起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運動戰。
一時,中原戰場陷入僵局。
要知道,此時的解放軍雖然在戰略上和政治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裝備和人數上與國民黨軍依舊有著不小的差距。
為了打破“戰略僵局”,教員和中央軍委做出了由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打過長江去,迫使國民黨江北主力部隊回援的戰略決策。
但是,身處戰爭指揮一線的粟裕,在積極準備渡江的同時,反復向中央軍委“斗膽直陳”:
三軍(劉鄧、陳謝、陳粟)在今后一個時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戰方式,以求較徹底地殲滅敵人一路……,只要鄰區能及時協同打援或鉗制援敵遲進,殲敵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區殲滅戰結束,敵向此區集中,則我又分散或轉至鄰區,總以何區便于殲敵,即向何區集中。”
在這里,看明白了嗎?
粟裕的意圖:
調動敵人,需要忽然集中,而又忽然分散,通過洞察全局,打敵一路,吸引敵人救其必救,待敵人往必救之地集中時,在運動中尋求機會,或攻城或打援,集中兵力打敵一路,撕開口子。
“矛盾”出現了,是奉命過江?還是繼續堅持己見?
一般人的選擇是,按照上級的戰略決策行動,即便是行動失敗,主要責任也不在自己,而固執己見,哪怕就是贏得了上級的同意,如果失敗了或出現了重大問題,責任不但由自己承擔,而且會引發協同隊友的嚴重不滿。
但這不是粟裕的風格,同樣也不是粟裕的導師教員的風格。
面對粟裕的反復“斗膽直陳”,教員也在思考粟裕的建議。
最終,教員和五大書記在城南莊對粟裕和粟裕的戰略構想進行了嚴密的研判和論證。
最后的結果大家都很熟悉:
粟裕立下軍令狀,要在8個月內,在汴徐線南北地區,以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
也就是說,渡江的戰略布局并沒有改變,要等粟裕在8個月內消滅敵人“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以后再過江。
過江是一定要過江的,不過隨著戰局的演進,那是等到“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戰略布局的任務目標完成之后的事了。
這就是“豫東戰役”的背景。
中央軍委聽從了粟裕的建議,給了粟裕機會,但是如何打破戰略僵局,如何“虎口拔牙”,如何在鐵板一塊的敵人戰略鐵桶中,撕開一個口子,成了粟裕思考的核心問題。
“破局”,“破局”,“破局”。
怎么“破局”,從哪里下手“破局”,從而打破“僵局”,這才是考驗戰略尤其是戰役家的核心命題。
接下來,我們看粟裕的研判和行動。
如何“破局”,面對敵人的“鐵板”,第一口“往哪里咬”?
粟裕最初的構想,是邱清泉的“第五軍”。
為實現這一戰略意圖,劉鄧在鄭州—武漢一線發動攻勢,拖住張軫、胡璉,華野許譚兵團在濟南、徐州一帶發動攻勢,拖住黃百韜與徐州方面國軍,但是戰機瞬息萬變,當粟裕剛剛度過黃河,國軍就調集邱清泉、黃百韜和徐州方面軍隊,企圖合圍背靠黃河的粟裕。
因為,粟裕才是國軍的戰略焦點。
此時,可謂千鈞一發。
那么,面對軍情急遽變化,粟裕迅速調整戰略目標,將圍殲“國軍第五軍”的目標,迅速轉向了“開封”。
為什么是開封?
第一,開封防守薄弱,不是華野的對手;
第二,開封是河南首府,此前,我軍從未攻下過國軍的省會城市;
第三,攻下開封,會給蔣介石巨大的政治壓力,蔣介石將會因為政治壓力,將精銳部隊匯集開封,從而給粟裕留下機動的空間,以便尋找機會殲敵。
讀到這里明白了嗎?
粟裕運用的戰法是什么?
是不是教員教給聶榮臻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打你的“合圍”粟裕,我打我的“開封”。
我打你的“開封”,你就不得不全力來救;
你既然“全力”來救,我就將計就計,撤離開封,在運動中尋求國軍救援部隊的弱點,抓住機會“咬你一口”。
蔣介石當然按照教員的好學生粟裕的意圖行動。
因為,蔣介石承受不了“開封”被攻占的政治壓力,而粟裕也由此奪得了戰略主動權。
由此,在劉鄧、許譚的配合下,由粟裕打援,陳唐攻城,開封被解放軍拿下。
粟裕最初的計劃是由陳唐吸引邱清泉南下,掩護粟裕南渡黃河,粟裕南下后再吸引邱清泉北上,然后粟裕和陳唐南北夾擊合圍邱清泉。
但戰爭有其特定的“蓋然性”和“不確定性”,你要實現消滅對手的戰略意圖,敵人也要實現消滅你的戰略意圖。
但是,作為教員好學生的粟裕,永遠都是不止一套方案,而是擁有幾套方案。
當邱清泉和其他國軍向商丘一帶運動,企圖合圍粟裕的時候,請注意,開封—河南的首府出現了空白地帶。
各位,這就是粟裕的第二套方案。
等的就是你,只要把兵力都吸引到商丘,那么我就立即調整原計劃打“第五軍”的方案,立即啟動“備胎”方案—打“開封”。
讀到這里,你終于明白,為什么教員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原因了嗎?
記住:三套方案,三套方案,PLAN A、PLAN B、PLAN C。
作為教員的好學生,粟裕豈能不懂。
任何一個軍事動作,都要考慮到至少三種可能。
這就是戰略布局。
其實,對于粟裕“虛晃一槍”,由“打第五軍”轉而打“開封”,教員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在回復粟裕的電報中說:
情況緊急時,不要請示,獨立處置。
此刻,作為戰役指揮員的粟裕,是多么的幸福,因為上級理解他、支持他,給他發揮的空間,給他創造的機會,給他成功的舞臺。
此刻,作為戰略家的教員,也是無比的欣慰,因為他的下屬、他的學生和他心有靈犀一點通,不是機械教條地執行他的戰略構想,而是創造性去因人、因地、因情、因勢、因變,去靈活機動地執行。
這就是天才的戰略家和天才的戰役家的“心靈默契”。
作為企業家,您和您的下屬有這樣的默契和默契的幸福嗎?
好像華為的任正非有,在余承東—“余大嘴”說華為手機遙遙領先時,任正非是笑著罵余承東太高調:
罰款100元。
接下來,我們在看粟裕如何布局和破局。
開封被攻破,一向“面子”第一的蔣介石慌了手腳,臨時組建起“兩個”兵團:
區壽年配合邱清泉、劉汝明收復開封,黃百韜救援被許譚兵團圍困的兗州。
如果,你認為粟裕打下開封來,就會留下重兵保衛開封,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作為教員的好學生,粟裕對教員的“爭人不爭地”的戰略早就爛熟于心:
存人失地,人地皆復;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就像教員在《十大軍事原則》中所說的: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后取大城市。
(3)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往往需要反復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奪取之。
(4)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采用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
(5)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
(6)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短期內不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
(7)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
(8)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時然后奪取之。
(9)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
(10)善于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休整的時間,一般地不要過長,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
就在蔣介石乘坐飛機飛到開封上空,督促各路援軍收復開封的時候,粟裕早就部署大軍有序撤出開封,并且進行修整,為下步圍殲區壽年打下基礎。
面對粟裕的主動有序撤出開封,一貫自以為是的蔣介石大喜:
認為是攻打開封的華東野戰軍傷亡慘重、無力再戰、被迫撤出。
在這里我們還要插一句:
戰略是對事物本質的洞察,特別是對對手的洞察。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建立在對戰爭戰略全局和對對手真相洞察的基礎上的。
可憐的是,蔣介石終其一生,其戰略認知的水平,始終停留在一個士官生,甚至是一個營長的水平。
在國民黨的高級將領里,除了黃埔系,還有很多老資格的日本士官學校系。
有人談到《論持久戰》的時候,常常會說到蔣百里。
說蔣百里也提出要持久戰。
但是,提出持久戰的人多了去了。
能夠回答為什么是持久戰?怎么進行持久戰的人,只有教員。
說多了呵,繼續說粟裕和粟裕的“豫東戰役”。
在蔣介石的死命令下,各路援軍急奔開封,但是,臨時組建的區壽年兵團卻磨磨蹭蹭。
當然,這是很多國軍部隊的老毛病,無非是想保存實力,讓別人打先鋒,自己則見勢不好立即開溜。
國軍的這種頑疾,不僅蔣介石解決不了,而且為解放軍攻城打援,特別是為消滅那些企圖保存實力而不積極打援的的國軍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說句不好聽的,本來想“求生”,結果變成了“送死”。
面對磨磨唧唧,而且缺乏與我軍作戰經驗,并且與其他國民黨軍拉開了距離的區壽年,粟裕又開始了的布局的第二局,干掉區壽年。
為了切割邱清泉和區壽年,粟裕用一個兵團的兵力阻援,然后全力圍殲區壽年,在此,區壽年是在劫難逃了。
需要解釋一下的是:
當老蔣命令解圍“開封”的部隊,轉而解圍“區壽年”時,粟裕手中的兵力已經使用到了極限。
作為一個領導者或者戰役的指揮者,當你的兵力用到極限的時候,會有極大的挑戰,那么這個挑戰是什么?
是強大的內心世界。
針對這個問題,教員曾說:
無論處于怎樣復雜、嚴重、慘苦的環境,軍事指導者首先需要的是獨立自主地組織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被敵逼迫到被動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復主動地位。如果不能恢復到這種地位,下文就是失敗。
面對和孟良崮戰役幾乎一樣的戰況,包圍了區壽年,又被邱清泉、胡璉等來了反包圍,國民黨一直喜歡的那種中心開花、內外夾擊的緊張局勢,特別是在兵力已經用到極限的情況下,又來了個亡命徒黃百韜,粟裕首先是心勝,臨危不亂:
一面是對剛剛殲滅區壽年兵團,以及拼死阻擊邱清泉兵團的極度疲勞和損傷的自己的部隊,另一面是洞穿中野11縱阻擊陣地瘋狂而來的“瘋子”黃百韜,是在最困難的情況下再堅持下爭取主動?還是在被動的局面被迫撤出被敵人窮追猛打?
敢于和善于打險仗、惡仗的粟裕,沒有選擇退縮,而是選擇了進攻。
粟裕對將士說,我們的疲勞、消耗、傷亡固然很大,這是事實,但敵人的疲勞、消耗、傷亡更大、更甚。
這種時刻是什么?
是精神之戰,是意志較量。
既然一切無法避免,那就硬碰硬。
此刻的粟裕以疲憊傷亡之旅,逆勢而上,對決黃百韜。
粟裕的對決不是意氣用事,而是建立在黃百韜立足未穩,尚未筑成陣型,打他個措手不及。
這也就是教員經常教導的:
打運動中之敵,打立足未穩之敵。
面對黃百韜乘坐坦克沖鋒陷陣帶領突圍,華野死死頂住,使黃百韜始終不能突破華野防線。
面對優勢敵人邱清泉和胡璉的迂回合圍,盡管馬上就可以全部殲滅的黃百韜,粟裕并未貪功,而是選擇了全軍安全的撤圍。
針對“豫東戰役”,當時國共有不同評價:
國民黨方面稱為“中原大捷”,豫東戰役結束后,國民黨軍召開了盛大的慶功會,慶祝各兵團合力收復開封,擊退粟裕主力,還難得地抓獲了大量的俘虜,在戰役中火速增援的黃百韜更是受到了嘉獎,拿到了青天白日勛章和第17號總統府通行證。
我軍方面,教員用這樣一句話來評價豫東戰役:
解放戰爭好像爬山,現在我們已經爬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這個世界,最有意思的是,敵對雙方都認為這個戰役自己勝利了,而對手失敗了。
但是,真相不會是兩個人都贏了,贏家只能和只會有一個。
原因何在?
對于同樣一樣事物的研判,有兩個層面:
一個是戰略的層面,一個是戰術的層面;
一個是表象的層面,一個是本質的層面;
一個是全局的層面,一個是局部的層面。
這就是教員和蔣介石對“豫東戰役”完全相反評價的不同的維度。
從戰略、從本質、從全局上看,“豫東戰役”的價值在于:
第一,徹底打破了中原戰場的“戰略僵局”,這種“戰略僵局”持續下去,對蔣介石是有利的,而對我軍是不利的。
第二,開啟了攻克敵人堅固城防省會城市之先河,打出了我軍的自信,打出了我軍的威風,打出了我軍的精氣神,使敵軍單獨一個軍團不敢單獨和解放軍較量,甚至當我軍發動濟南戰役的時候,徐州的敵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我軍攻克濟南,而不敢北顧。
第三,使中原地區的國民黨軍隊不得不被動集中在幾個地區,將原有的戰略機動性徹底喪失。
第四,由于戰略機動兵團戰略機動性的喪失,蔣介石的精銳兵力徹底喪失了戰略主動權。
第五,為接下來的濟南戰役和“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總之,通過“解剖麻雀”式解讀“豫東戰役”,
我們可以明白:
什么是真正的“戰略布局”?
如何進行“戰略布局”?
什么是真正的“戰略破局”?
如何進行“戰略破局”?
這種戰略思維和戰略制定、戰略實施的方法策略,恰恰是當前我們企業家最為需要的。
在此,讓我們向偉大的粟裕將軍,特別是他的偉大的老師表示致敬。
教員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將理論和實踐完美集合于一身的偉大的戰略家,他的思想方法和戰略戰術,不是枯燥的理論,也不是一般的經驗總結,而是面對一個個歷史時代提出的歷史難題,所給出的一個個解決方案。其后來歷史的發展,無一不驗證了教員解決方案的偉大。
學習教員的戰略戰術,之所以對很多人感到困難,原因在于對當時的歷史場景不熟悉,在這里陳老師將帶領大家還原教員提出解決方案的時代場景,將教員的思想方法與今天的現實活學活用地相結合,不是給大家喂雞湯,也不是講正確的廢話,而是給大家梳理出一套符合時代、符合國情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策略和辦法。
結合實際、系統地、更多地學習教員的戰略戰術,可以私信陳升老師,看一看陳升老師的著作《跟教員學戰略》一書。
來源:“弱勝之道”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