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2018年8月26日,喬諾商學院在深圳舉辦“向華為學習:從戰略到執行”的主題學習,原華為公司集團戰略副總裁郭俠進行了題為“戰略思維與中長期戰略規劃”的精彩分享。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與主講人審閱授權發布。嘉賓簡介:郭俠,喬諾商學院戰略管理首席專家、前華為戰略Marketing副總裁
封圖設計 & 責編 | 浮燈第 2504 篇深度好文:5000字 | 15 分鐘閱讀
全網首發·華為·商業模式
本文新鮮度:★★★★★+ 口感:國窖
筆記君邀你,閱讀前先思考:
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取舍??
為什么戰略看3步,執行要領先半步??
華為成功的5個關鍵要素是什么?
一、華為的戰略思想體系
1.戰略決策機制
華為的整個戰略分成四個主要模塊,當然年限劃分不是絕對準確。
早期我們主要是為了存活;
在1992-1995年左右,農村包圍城市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三分天下有其一,并且要求控制點是能夠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
到了2000以后,主要2006年以后,我們意識到全球在有線無線、寬帶都已經達到閾值,人們用通訊不僅僅是打電話,我們的戰略是“豐富人民溝通與生活”。
到了2010年,我們發現連人都不是主要的了,終端成為智慧的匯聚點,云也成為智慧的承載點。
我想表達的是,每一次戰略的變更,是一次迭代,而不是替代。
我經常提及,華為有一個語言,叫確保有效增長,這個詞對大家很重要。不是增長,而是有效增長。
舉個例子,如果在2G時代,占據市場30%的份額,3G時代份額一定要超過30%才叫有效增長,否則3G來了,公司業績很好,就會掩蓋公司危機。
同樣,愿景和規劃一定是迭代,不是替代。否則這就是泰坦尼克號,為了舒適性,忽略了航行的安全。
這是戰略設計里面很重要的哲學理念。
2.“不僅僅是500強”
華為廣告里有個詞叫作“不僅僅是500強”。
我們想表達什么意思呢?我們在打造戰略設定、價值設計的時候,不要過多的偏物質方面。
內涵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的關鍵的成功要素。這五點在華為做的比較好。
① 戰略——做正確的事、有戰略耐性、力出一孔
② 人才——引入明白人、炸開金字塔、賽馬文化
③ 運營——正確的做事、持續流程變革、聽見炮火的決策
④ 創新——客戶驅動創新、領先半步、鮮花插在牛糞上
⑤ 激勵——結果導向的激勵、不讓雷鋒吃虧、利出一孔
首先,要確保做正確的事,同時要有戰略耐心,同時有組織協同,確保力出一孔。不斷進行戰略反思,把一些不確定性的東西確定以后再進行判定。
我認為高管就像做一個算法的解題大師,基層部門和員工把未知數變常數,高管要不斷地培養解多元方程式的能力,三個未知數也能解,五個未知數也能解。
通過洞察市場,通過迭代地與客戶的交流,把戰略設計中的未知數,計算出來。
我們講第一個做正確的事,把戰略設計好。
基于戰略設計,在華為體系“有明白人炸開金字塔”。
明白人進來是賽馬文化,是選拔文化。任總經常說我們的體系不是一個培訓機制,是選拔機制。
賽馬文化是讓在一線有經驗的人回來培養戰略意識。
同時有一套流程機制保證。
第三句話:“聽見炮火的決策”。
任總的語言:你拉車有五六根繩子,從末端把繩子撜起來的時候,哪根繩子沒有繃緊,就要把它剪短。因為它不但起不到合力的作用,繩子本身還自帶重量。
不斷梳理、從一線甄別,哪個組織是多余的,或者哪個結構有問題。
同時我們要不斷創新,要領先半步。戰略要看三步,但是執行要領先半步。
一定要確保創新是由客戶驅動,否則就是研發組織想獲諾貝爾獎的異想天開。如果最終客戶并沒有價值呈現,這種創新我們是不認可的。
這一系列完成以后,我們不能忽略人的因素。
我們最終還是業績導向,由于業績往往有滯后效應,所以要有匹配的人力資源機制和財務機制。
同時不讓雷鋒吃虧。
什么是雷鋒?就是總是做通用模塊的人。
華為終端為什么能快速增長?
因為我們有大量的基石保證,包括營銷平臺和芯片平臺的搭建,組織要識別出雷鋒,確保力出一孔,同時利出一孔。
通過五個要素的組合,才能確保我們“不僅僅是500強”這個口號。這已經是一個自我批判的有生命的體系。
3.華為的戰略體系
整個戰略需要思考的地方,華為這幾個模塊做的比較重,戰略有靈魂、愿景、使命價值觀,同時規劃的管理要有既定的方法、流程支持,同時要有持續的變革保證。
① 要讓戰略有靈魂
這張圖是任總親自選的。他想表達:
任何光鮮的背景后都有辛酸。
布鞋院士李小文,任總認為做研發就該這樣,不要在多余方向上消耗力量。
這要表達什么?
戰略是有靈魂的,是要思考的,否則你的BLM模型(業務領導力模型)中的軸不夠穩,價值軸不夠穩。
所以整個華為的戰略就是要在有限的資源上取舍。
98年的時候有人問任總:戰略是什么?
任總說:戰略就是方向和節奏。
后來他又補充:就是布陣點兵、陪客戶吃飯。更大白話。
布陣就是你要戰略規劃,點兵就是你要點明白人,陪客戶吃飯就是不斷反思你戰略可能有問題。
②有了戰略,就可以力出一孔,利益是平分機制。
如果沒有戰略規劃,沒有孔的設定,只能簡單按績效,有可能會損失未來競爭力。
戰略板塊就是這些,確定了愿景、使命、價值觀,定好戰略。
這是華為的愿景。華為愿景是有些變化的。
華為的價值觀是:
成就客戶、艱苦奮斗、自我批判、開放進取、至誠守信、團隊合作。
整個組織最主要的是思想上的艱苦奮斗。防止戰略思維的惰性,在考核中高級干部時,有戰略思維惰性,就一票否決。
自我批判,用華為內部的話說:
要重視團結否定你的,即使是否定錯了的人。
華為戰略規劃30年是不斷地從弱到強的過程,農村到城市、中國到全球、城郊到核心區的過程。
整個業務設計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戶為中心,確保有效增長。
二、華為戰略規劃方法論BLM
我接著為大家解釋清楚這個完整的流程模塊。
我們說BLM(業務領導力模型)的四項基本原則:
① 戰略是不能被授權的——領導力貫徹戰略制定與執行的全過程。SP(戰略規劃)的規劃都是由總裁親自做戰略解釋。
② 差距為導向——執行分解,結果導向,要承諾。市場一定要給出承諾,無承諾不立項。集中力量解決關鍵業務問題。
③ 戰略與執行緊密整合——重在結果。
④ 終年持續不斷——組織學習是持續不斷的過程。
1.抓住機會差距
今天的學習我希望把華為從IBM學到的BLM模型(業務領導力模型)分享給大家。
筆記君注:BLM模型所倡導的戰略制定過程,是“業務領導推動和主導的、結構化和紀律性的、基于事實基礎的對話和協作過程”。
BLM模型(業務領導力模型)的出發點是我們認為企業發展是達不到我們的期望。
這其中的差距分為兩塊,第一個現實業績差距,第二個機會差距。
機會差距指可參與的市場空間,有沒有一個戰略設計打開可參與的市場空間。
所以整個戰略設計和規劃的核心目的還是抓住機會差距。
業績的差距更多是執行層面,而機會的差距往往是戰略設計層面的,整個BLM模型(業務領導力模型)就是為了抓住機會差距。
打開差距以后我們有一套相對比較完整流程和業務設計板塊,來保證最終獲得比較好的市場預期和結果。
模型中包括上、下兩個部分:
上面領導力是管理者轉身,下面價值觀是結構性的文化建設。
第一是領導力。
很多領導層其實缺少兩個轉身,一個叫管理轉身,一個叫戰略轉身。
管理轉身是指,基層干部應該有什么樣的特質,中層和高層應該有什么樣的特質,大多數都有錯位。
高層做了基層的活兒,如果高層不思考戰略整個公司就沒有人會思考戰略,戰略就成了茶余飯后的閑聊。
戰略轉身更多的指領導人的戰略素質,領導人的戰略素質指領導人的所有思考是不是都基于從戰略到執行。
我們用了近6年的時候才把整個華為的戰略體系做實。
翻譯成任總的語言:
無論從方法論,從業務戰略設計,都要具備戰略耐性。
舉個戰略耐性的例子,當年引入IPD(集成產品開發),這是是IBM很重要的主流程,在引入的時候整個流程變革是有變革方法論的。這個流程本身做得怎么樣是有一個變革指數來評測。
當初IBM的變革指數滿分是5分,他們做到了4.5分,我們引入時,變革委員會雄心勃勃地認為我們用三年時間達到4分,任總說你們只需要用8年時間達到3.5分就可以了。
為什么不是4.0?
他認為當初整個大環境,包括職業化的素養達不到,以4分為目標,就是為變革而變革。當我2015年離開的時候華為的指數才達到了3.8。
領導力就是要求在座各位,當你發起BLM模型的時候你要確保對這些東西是理解的。
第二是結構性的文化建設。
大多數企業對過程比較關注,不太重視結構性的文化建設。
比如價值觀很好理解。
任總說:不做機會主義者,我們跟客戶是真正的共生共榮,而不是利用知識和技巧讓客戶接受我們。
翻譯成馬云的語言“自己不相信希望別人相信就叫忽悠,否則就是理想的執著。”
執著理想和忽悠別人的差別是自己是否相信,這個價值觀很重要。
企業戰略是由價值觀保駕護航的,確保你在解決機會差距的時候不是出于機會主義。
2.戰略設計
整個戰略設計包括兩大板塊:
戰略板塊和執行板塊。
戰略板塊又由四個主要的板塊組成,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叫市場洞察(其余三個分別為:戰略意圖、業務設計、創新焦點),這是整個規劃中耗時最長的部分。
市場洞察表示公司的核心高管對于整個行業的趨勢、客戶變化、競爭變化,以及對我們自己的審視和技術的理解,達成洞察共識。
只有整個的前提達成一致,業務設計時才會有意義。
如果你是一個萬人公司,我認為不但要組建戰略部,還要組建市場洞察部,基于市場洞察去梳理工作的戰略意圖,我們中長期目標是什么,近期目標是什么,該如何去設計執行,要做一定的取舍。
我們講戰略是在有限資源下的取舍。無限資源就不需要戰略規劃了。
基于戰略意圖我們需要戰略控制點,既要達到客戶的認可,又要有對生態圈的掌控點。
市場洞察、戰略意圖、創新焦點這三個是在大的流程體系里花費時間最長的,后面的執行相對簡單。
業務設計完,基本這個SP(銷售促進)的戰略思索部分和架構部分就完成了,但是還不能落地。這時,我們就要分解到關鍵任務群。
3.關鍵任務
為了達成業務設計,有哪些關鍵任務需要完成。
這些關鍵任務一定是某個具體部門不能完成(如果具體部門可以完成,你要做的是把這個總監換掉,而不是以關鍵任務的設定來推動)。
關鍵任務往往是跨部門,同時實行時往往有一定依賴關系,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
內部指你需要思考哪些組織需要流程調整、人力資源調整。外部指有沒有關鍵技術依賴。
這些都是戰略層面的骨架,最終執行是BP(分解到組織和個人)。
基于關鍵任務和組織設計,我們要審視需不需要成立正式的組織,還是簡單用小組方法去運作,排查出幾個硬傷之后再判斷。
用任總的語言就是:
對確定的事情進行飽和攻擊,不確定的事情先打一槍、再轟一炮。
當你的業務設計和關鍵任務是很確定的,比如當初的第三代通訊,華為是跟隨者,這是確定的。
所以我們進行飽和攻擊,飽和攻擊的標志就是我們有成千上萬的招。
3G、4G、5G的飽和攻擊應該達到什么樣的度,核心的管理層應該要清醒。
而這個關鍵任務的設計是否需要正式組織來執行,正式組織會帶來流程重新梳理,處理不好會形成梗阻,所以成立正式組織需要慎重。
正式組織成立以后,企業的人才結構是不是合理的,數量、質量怎么樣?
大家常聽到華為講“炸開金字塔的頂端”,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做3G、4G轉型,我們知道,整個頻譜帶寬和效率主要靠算法支撐。
算法不是我們的強項,算法強的是俄羅斯、德國、瑞典等等,所以我們在俄羅斯收購了將近300名的數學家。
事實證明我們4G的很多高性能的設計是俄羅斯數學家貢獻的。
所以一定要重新審視人才設計。
同時你要思考,對不同的域要用不同的方法管理。
在創新領域,我們要求一定要消耗預算,不要剩余。而在成熟領域,則用很成熟的方法考核你,要把握運作效率、降低成本。
如果用同一種方法管理不同的域也是一種災難。
這個設計完成之后, 80分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再繼續落實到每一個人就比較容易了。
這就是一套完整的方法。也就是說,這是通過一天學習要掌握的主要方法論。
我希望大家先消化方法論。
由于華為和大家的業務領域有差距,所以理解方法論以后去實際操作,操作中遇到錯誤的時候先不要急著懷疑方法論。
這個方法論體系是有普適性的,更多的是反思執行時是不是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田濤 | 我花了20年研究華為:絕大多數失敗的企業,都毀在了老板的自私上
2018-09-05華為任正非:這套分配機制讓華為一直領先通訊行業,中小企業必學
2017-12-22任正非發160字華為內部信:提拔一位員工 保護其不受打擊報復
2017-09-0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