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企業參謀 > 戰略發展 > 閱讀信息
戚桂鋒:發展生態農業是適合我國國情確保糧食安全的最佳選擇
點擊:4142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15-02-06 19:40:01

 

 

 

  【專論戚桂鋒

 

  發展生態農業是適合我國國情確保糧食安全的最佳選擇

  ——蔣高明弘毅生態農場成功實驗證明了什么?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在質量和數量方面都存在嚴重風險和挑戰,確保我國糧食質、量安全已成為重大安全、民生和發展問題,業已引起黨中央、國務院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必須從根本上加以破解。從世界糧食生產的經驗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證來自于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目前,世界范圍內農業生產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美國式“高投入、高產出、高污染、高補貼”農業,這是已被實踐證明既不可持續又不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生產方式;二是既可持續發展又適合我國國情還能確保糧食質、量安全的“低投入、高產出、零污染、負排放”的生態農業發展方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在反思上述“四高”式農業的基礎上率先進行了生態農業探索,現已生產出35%左右的有機食品,對于美國糧食質、量安全貢獻巨大。古巴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適合古巴國情的生態農業之路,同樣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進入新世紀,我國在反思“四高”式農業對我國農業的嚴重影響的基礎上,也開始了生態農業探索,涌現出了許多成功實踐,其中最具權威性、代表性和推廣價值的當屬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蔣高明團隊“弘毅生態農場”成功實驗,它用無可辯駁的生態學理論邏輯和實驗數據證明了發展生態農業才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最佳選擇。在十八大以來全社會大力推進生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一場“低投入、高產出、零污染、負排放”的生態農業革命必將和正在全國興起。

 

  一、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可行性分析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林、牧、副、漁農業經濟系統統一起來,獲得較高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它主要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等,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求得盡可能多的產出,并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于良性循環中。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反思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高投入、高產出、高污染、高補貼”農業,開啟了生態農業發展新方向和實踐探索,生產出35%左右的有機糧食,對保障美國主糧的質、量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上世紀90年代,相對落后的古巴也擯棄了上述“四高”式農業,開始了生態農業探索并取得重大成就。進入新世紀,我國在反思幾十年來“四高”式農業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嚴重影響后,也開始了雨后春筍般地生態農業探索,涌現了許多成功典型,其中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山東省泰山學者蔣高明團隊于2006年在山東省平邑縣卞橋鎮蔣家莊開創的,歷時八年的弘毅生態農場實驗最具代表性、權威性和推廣價值。其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生態學原理,而非單一技術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創建“低投入、零污染、高產出”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農場通過增加生物多樣性,從秸稈、“害”蟲、“雜”草綜合開發利用入手,種養結合,實現元素循環與能量流動,生產純正有機食品。農場通過以下八項關鍵性技術突破:1.有機模式下高產優質栽培技術;2.優質有機肥生產、腐熟與高效循環利用技術;3.環境友好型“禽糧互作”模式;4.害蟲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技術;5.肉牛育肥與“微儲鮮秸草”加工技術;6.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7.清潔能源深度開發技術;8.耕地對溫室氣體固持技術;成功構建起一種適應農業發展新要求的技術體系。建立起以下生態循環鏈:1.作物—秸稈—“微儲鮮秸草”或青貯秸稈-牛—牛糞—沼氣—農田;2.作物—秸稈—牛—牛糞—昆蟲(蚯蚓、黃粉蟲)—散養柴雞;3.作物—害蟲(通過誘蟲燈捕殺)—散養柴雞;4.雜草—家禽(雞、鵝)—禽糞—農田。在“六不用”(不用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添加劑、轉基因)的前提下,四年時間里成功將低產(600公斤/畝,玉米小麥周年產量)改造成噸糧田(1028公斤/畝,且產量與年俱增,增長空間仍很大),實現了土地增產、農民增收、增加就業、根治農業污染等巨大經濟、生態、社會綜合效益,充分顯示了生態循環農業的強大威力,現已帶動山東、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浙江、江蘇、廣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某基地等地的企業家、農民、軍人從事有機農業,在全國累計推廣有機農(草)業面積約14.5萬畝。按照這樣的試驗成果,僅用全國18億畝農田中的6億畝低產田經過改造就能保質保量地保證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有力地證明了生態農業才是保證我國糧食數量與質量安全的科學生產方式和最佳選擇,證明了生態農業之路不但能走得通,而且最適合我國人多地少、有著悠久生態農業傳統優勢的基本國情。對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適時調整農業技術進步路線”的新要求和保證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50多家國內外主流媒體對此均有報道,產生了重要社會影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二、當前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對于確保我國糧食質、量安全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風險和挑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糧食數量存在嚴峻安全風險和挑戰。盡管我國糧食生產13年連年增產,但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我國還是進口了6337萬噸大豆,近2000多萬噸的小麥、玉米與稻米,進口的糧食總量已突破了10%的警戒線。加之日趨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安全形勢,更加凸現了我國糧食安全風險。

  (二)我國糧食質量安全存在嚴峻風險和挑戰。最近幾十年,我國農業受美國“四高”農業的嚴重影響,搞的是工業化加化學化的農業,長期用地不養地,致使我國耕地出現了普遍性地嚴重化肥農藥污染,耕地板結、酸化、塑膜化,土地越來越貧瘠,環境越來越惡化,土壤和水源污染不斷加劇。在北方有些土地pH值已經達到了4~5,而正常土壤是7~8,土壤有機質更下降到1%以下。耕作了幾千年的耕地,僅僅幾十年的工業化加化學化農業生產,就造成了嚴重的地力下降和環境污染,最終導致糧食產量和質量雙下降。有關資料顯示,就連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我國東北黑土帶也出現了種養失調,有機質含量已不足原來的一半,黑土層平均減少0.3-1厘米,有可能導致五十年內黑土層消失的嚴重風險。黑土帶地力下降已導致農田減產30%,嚴重影響了東北大糧倉在中國糧食生產中的地位。不僅如此,“四高”式農業生產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健康風險且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加大。

  (三)我國糧食生產的環境和健康代價是昂貴的。我國以不足世界人均7%的耕地,成功養活了20%的世界人口,但卻消耗了世界氮肥的35%,農業水資源的70%。特別是由于長期用地不養地所造成的土地板結,化肥用量的70%和農藥用量的95%都隨水流失,加上農膜、添加劑、除草劑等造成的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已相當嚴重,嚴重污染農田生態系統和糧食生產,這種犧牲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換取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代價是巨大的,也是不可持續的。一句話,“四高”式農業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必須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新路,這條路就是生態農業之路。

  在探索過程中,有些組織和個人完全寄希望于通過發展轉基因技術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即搞懶人農業,讓少量的人來種地,滿足大量城市人口的需求。但據有關資料并從美國、巴西、阿根廷發展轉基因農業的實踐結果來看,一方面,轉基因技術只能解決種、藥的部分問題,甚至由于這些看似已經解決的問題還會以其它形式出現而不能得到根本解決,好比在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無休止對抗;另一方面,還存在健康、生態等多種不可控風險,這些風險正在上述國家逐步顯現,因而無法擔當確保我國糧食質、量安全問題的重任。

  因此,結合我國實際,綜合世界范圍內的農業最新探索來看,只有在繼承我國五千年農業文明的合理內核基礎上,充分運用現代科技、現代管理和現代組織方式,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優勢,實現農業組織化、集體化,制借鑒美國、古巴搞生態農業的有益經驗,走生態農業之路,從土壤修復、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的大視角中考慮農業生產,方能真正在解決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危機的同時,帶動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根治農業污染,優化農村環境,促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獲得經濟、生態、社會綜合效益最大化。蔣高明研究員“弘毅生態農場”成功實驗就是在上述理論指導下眾多中國探索的成功代表,它和中國以及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的生態農業成功實踐一道證明,發展生態農業在中國是行得通的,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是確保我國糧食數量、質量安全的最佳選擇。

 

  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對策建議

 

  筆者通過多次到平邑“弘毅生態農場”、五蓮縣、蒙山區等地實地調研后認為:一方面,從技術保證方面看,蔣高明“弘毅生態農場”科研團隊已完成適應農業發展新要求的技術體系主體構建,現已到了在擴大試點的基礎上總結完善逐步推廣階段;另一方面,從生產實踐方面看,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五千年農業文明積淀了發展生態農業的豐厚資源和優良傳統,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又能實現組織化、集體化、機械化,綜合各種條件,我國最適合搞生態農業。近年來山東和全國各地一樣,雨后春筍般自發的生態農業實踐正乘著大力加強生態建設的東風和各地生態省、市、縣建設逐步走向自覺,已到了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整合輿論、人力、土地、技術、資本、政策、市場等生態農業要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時刻,據此,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輿論宣傳、教育和引導,在全黨全社會逐步形成以發展生態農業為總抓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共識和良好氛圍。積極發揮媒體作用,暢通黨校、農業主管部門、農學院等宣傳培訓主渠道。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通過大力開展宣傳教育,使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深入人心。通過黨校等有關渠道組織分管農業的各級干部進行專項考察和培訓,逐步完成干部的思想發動工作。組織農業主管部門和農學院開展相關培訓,提高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的生態農業意識。在全黨全社會形成以發展生態農業為抓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共識和良好氛圍。

  (二)將糧食質、量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將發展生態農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予以重視。中央層面要高度重視我國糧食質量和數量安全隱患,將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將發展生態農業上升到國家戰略。加快研究西方控我石油、控我糧食進口、通過轉基因技術控制種子等糧食生產緊急預案,從技術、土地、倉儲、運輸等方面提前做好應急準備。要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打破西方對我糧食控制的突破口,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安全過分依賴國際市場局面,使我國糧食生產逐步走上獨立自主的生態永續發展道路。

  (三)整合涉農各項技術資源,建立生態循環糧食生產實驗示范區。有機農業技術具有系統性特點,是種植、養殖、能源等技術的有機結合。目前有機農業生產的各項子技術都較為先進,但連接各項子技術的接口技術亟待完善,建議依托“弘毅技術體系”,整合包括那中元農業技術等適合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和涉農各項技術資源,充分發揮科技示范推廣平臺作用。建議設立專項資金,完善有機農業技術支持體系,扶持建設“弘毅生態農場”萬畝實驗基地和更大規模生態循環糧食生產試驗示范區。建議依托弘毅生態農場,首先設立傳統糧食生產區和糧食大省山東省、臨沂市及其輻射范圍內的平邑縣、五蓮縣、沂水縣、蒙陰縣、蒙山區、沂源縣等為首批生態循環糧食生產試驗示范省、市、縣(區)。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加以扶持,在不斷總結完善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糧食生產區域逐步推廣。要根據中國生態環境多樣化的現實狀況,規劃主要有機農產品區域。

  (四)建議用6億畝低產田發展生態農業,一攬子解決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增加就業、農業污染、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目前我國糧食產量在6億噸左右,而弘毅生態農場畝產已經達到噸糧田,也就是說,理論上6億畝低產田經過改造就能生產6億噸優質糧食,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因此,為了不影響糧食既有供應格局,減少風險,并培肥地力,藏糧于地,建議用18億畝農田中的6億畝發展生態農業,僅利用少量的化肥,停用除草劑、農藥、農膜、添加劑、轉基因。確保人民群眾吃的安全、健康。在此基礎上,保護另外12億畝耕地和60億畝草原,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恢復淡水與近海生態系統,使草原、淡水與海洋也能夠提供大量食物,同時鼓勵發展林下養殖、堅果種植與林下蔬菜、竹筍與菌類等。這樣一來,中國近一半的國土遠離了工業化農業污染,土地得到保護,產品增值后吸引農民在家門口就業,為城市人群提供健康食品。城市消費者將用于健康和醫院的投入節省下來,解決城鄉醫療與養老等問題帶來的壓力,形成良性互動。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辦法,一攬子解決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增加就業、農業污染、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

  (五)建議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逐步將涉農資金向生態農業傾斜,鼓勵、引導發展生態農業,培育規模經營的專業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及龍頭企業,建立一支以青壯年為主力的穩定的糧食生產專業農民大軍。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引導和依靠市場消費的健康力量科學回歸生態農業,讓城鄉和諧互動起來。具體措施可采取將各項農業補貼改為直接高價收購糧食。將國家分配或補貼給農業管理部門、化肥、農藥、農膜、種子、配方施肥、生物技術工程的不利于糧食可持續生產的國家經費直接還給種糧農民或變成生態農業補貼,同時將國家用于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費用向生態農業傾斜。有機農業要以集體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為優先發展方向,推進生產經營體制創新。因地制宜,通過引導發展農村集體、個體、公司化農業等多種形式的生態農業,合理引導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促進土地集中;在合理利潤導向下,引導和吸引農村勞動力人口和大學生向生態農業就業轉化,建立一支以青壯年為主力的穩定的糧食生產專業農民大軍;鼓勵和引導建立多種形式農村合作組織,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專業化、規?;健W⒅嘏嘤袡C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推廣有機農業技術的帶動和示范作用。加強市場監管,形成健康、法制、誠信、有序的市場環境。

  (六)在保障“農民受益、地力恢復、環境保護、糧食增收”等前提下,鼓勵、吸引和引導工商業資本下鄉從事生態農業生產。目前,我國不到0.5%的有機糧食生產與美國35%左右的有機糧食生產差距近百倍,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逐步實現,人民群眾消費水平和要求會不斷提高,生態有機糧食和食品的市場需求空間極大。未來十年的生態有機食品市場發展正如十年前的房地產市場一樣,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看好投資生態農業,褚時健的生態農業成功實踐,聯想集團生態農業大投資,恒大糧油農業大投資等已經開啟了資本下鄉的實踐。目前,國家的各種惠農政策很多,但大多數政策仍傾斜于食物的數量安全而非質量安全。應在滿足國家食物尤其口糧數量安全的前提下,向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傾斜,通過政策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資本下鄉從事生態農業生產,促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確保我國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

 

  (作者是中共山東省委黨校教師、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昆侖策研究院簡介】昆侖策研究院是由部分軍地老同志、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發起成立的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這是一個自主獨立的研究機構,它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這是一方群英薈萃、報國獻策的熱土,它在中國改革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和考驗的時候應運而生,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服務國家和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是一所沒有圍墻的研究院,它向社會各界具有愛國情懷、客觀精神和慧眼卓識的仁人志士、專家學者們敞開大門,歡迎加盟。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責任編輯:klc002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