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逼急了也會咬人的!
5月11日,美國威脅對歐盟110億的產品征收關稅,以報復歐盟補貼空客,對美國造成的影響。
昨日,歐盟也對美國開出了一份價值約200億美元(合人民幣1440億元)的美國商品清單,威脅加征關稅。而歐盟是為歐洲飛機制造產業捍衛競爭公平。
110億對200億,以波音和空客兩大航空巨頭為焦點的美國和歐盟開始了新一輪的“互訴大戰。”這場原本已經持續了15年的互訴大戰,進一步升級,演變為美國與歐盟的經貿沖突。
這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戰爭。
產業沒落
作為航空巨頭的波音,半年之內,兩起空難,346人喪生,都是因為技術問題。人們已經對波音失去了信心,波音正經歷史上最艱難的時刻。
波音是美國軍工巨頭企業,美國對波音的扶植力度是無法想象的。哪怕在波音遭受如此重創之后,卻依舊沒有破產,僅僅只是丟失了部分市場份額,股價也僅僅跌了25%,沒有美國政府的幫助是絕不可能的。
波音倒下了,空客笑了。這是美國人所不允許的。航空制造業在國家層面是一個不可爭議的戰略性產業,它代表了制造業最高端的水平,也代表著綜合國力和國航產業,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這種高科技的,還會促進相關學科的研究。
美國此時對歐盟發起經貿沖突,既是為了爭奪民航領域的市場份額,也是為了重振美國的制造業。
依托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國的科技迅速發展,科技的發展帶動了美國高度發達的制造業。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體系當中最核心的根基,美國因為牢固的制造業根基,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
在1950年,美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高達40%,并為美國貢獻了30%的GDP。
制造業能夠創造大量的財富。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研究結果顯示,每1美元的制造業增加值都會給其他部門帶來1.4美元的增加值。
而且其他行業的發展基本都是建立在制造業的基礎上,因為制造業可以延伸出很多產業,向前端可以延伸出設計、研發、教育,向后端延伸運輸、貿易、現代服務,金融、信息技術等等。
美國通過高度發達的制造業,直接帶動了美國外貿的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不斷的鞏固美元的地位,當制造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美國只需要通過美元就可以征服世界。
然而到了近代,美國制造業逐漸空心化,2017年,美國制造業在全球中的比重僅僅為18%,占GDP總量不到13%。
曾經雍容華貴的五大湖區,已淪為臭名昭著的鐵銹帶;
曾經川流不息的底特律,已淪為破敗不堪的停車場;
曾經不可一世的波音,已淪為死而不僵的百足蟲。
美國制造業正在逐漸衰敗,而中國和歐洲的制造業則在逐漸上升。2010年世界制造業總產值為10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占世界制造業產出為19.8%,略高于美國的19.4%。
與中國相比,中國的制造業更具優勢,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全產業鏈的國家,中國已經具有了與美國爭奪下一代新技術制高點的資格。
與歐洲相比,歐洲在航空航天、汽車、精密儀器等制造領域更勝一籌。
美國制造業的衰敗,導致了美國如今經濟空心化,資本外逃嚴重,美國的外貿發展受限嚴重,如今只能依靠美元苦苦支撐。
事與愿違
特朗普在競選時就提出:讓美國再次偉大。怎么偉大呢?兩個關鍵詞:再工業化與制造業回歸。
在那群美國人眼中,中國儼然成為了美國制造業外流的最大元兇。所以想要重鑄制造業,就必須拿中國人開刀。
資本都是逐利的,哪里生產能帶來更多利潤,制造業資本就會向哪里傾斜。
由于美國人力成本居高不下,那些勞動密集產業紛紛出逃中國,畢竟中國有著更為廉價的勞動力,而且背靠14億人的龐大消費市場。
如此一來,美國發動經貿沖突的動機就來了。
只有對他國產品征收高額關稅,推高它們的銷售成本,使他國產品進入美國的售價高于本土產品時,美國制造業才能保持利潤。而利潤,才是產業長久發展的根本。
美國通過經貿沖突,重回孤立主義,搞貿易保護政策,以此來發展制造業。
當然,美國經貿沖突還有另一重目標,那就是打擊他國的制造業。
首先從中國來說。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讓美國人感到恐懼,尤其是中國在提出“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后,更是讓美國寢食難安。
依據美國“301調查”,美方因中國侵犯美知識產權,對未來中國出口美國的部分行業進行制裁,具體分為十個領域: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這十大領域與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所列的十大領域完全吻合。對此,美國媒體表示,美國真正考量是要遏制中國制造業升級,拖慢中國實業興邦的中國制造2025這一強國戰略。保證美國高新技術全球領先,以及戰略領跑地位。
一場對華的經貿沖突,既能促進美國的制造業回流,又能對中國制造業進行打擊,這是特朗普樂于看到的。
特朗普沒想到,中國的回擊相當強硬,美國對中國商品征收關稅,中國就對美國商品征收關稅。
但是,美國對中國制造的依賴程度更高。發起經貿沖突,就等于加大了他們生產的成本,嚴重一些的,甚至徹底破壞了產業鏈。
事實上,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所帶來的這種負面影響,已經開始顯現。
據美國評級機構估測,經貿沖突使美國25萬個就業崗位面臨流失風險,并導致美國家庭平均增加210美元開支。
同時除了成本的增加,來自中國的報復,同樣給美國制造業帶來了巨大麻煩,中國市場對全球制造業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失去中國的市場,是任何一家制造企業都不愿看到的場景。
為了避免丟掉中國的市場份額,那些美國制造業企業,就只能選擇外遷,進而合理規避來自中國的打擊。比如,特斯拉就決定在中國建廠。
本來想依靠經貿沖突進行制造業回流,但是沒想到反而造成了產業出逃。中美的這場對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輸了。
效仿中國
美國也許是不引以為戒,也許是空客給波音的壓力太大了。也同樣采取經貿沖突來對付歐盟,以此來遏制歐盟的航空航天、汽車制造、儀器設備等產業領域發展。
中國人在前面給歐洲人上了一課,歐洲人就立馬照搬過去了。不過這樣生搬硬套合適嗎?
中國和歐盟還有有區別的,美國對歐盟制造業的依賴程度可沒中國這么高,而且歐盟也沒有中國這么龐大的市場。
但是不管怎樣,美國的日子也會好過。傷敵一千,必然自損八百。
如今,美國為了維持所謂的霸權,正在全球開展經貿沖突。
2018年6月6日,墨西哥決定將自美國進口的豬腿肉和肩胛肉征收20%的關稅,打響美墨經貿沖突。
2018年6月18日,印度決定對源自美國的摩托車、扁豆等30種商品征收關稅,打響美印經貿沖突。
2018年8月6日,俄羅斯對價值31.6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征收關稅,打響美俄經貿沖突。
在特朗普的瘋狂動作下,美國正在貿易領域發動一場全球大戰。此時,美國將槍口指向最大的盟友歐盟,注定了美國只能是孤軍奮戰,沒有任何援助。
美國以一己之力對抗全球,也不知道川普是真有底氣,還是在做最后的瘋狂!
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美國優先的政策讓美國樹敵越來越多,盟友也逐漸分崩離析,長久下去,美國只會自取惡果!
附錄:
歐盟這次對美國沒手軟
開出約200億美元商品征稅清單
200億美元!這次,歐盟對美國沒手軟!
新加坡媒體稱,在美國于8日威脅對價值約110億美元(1美元約合6.7元人民幣)歐盟商品加征關稅之后,歐盟于17日也開出一份價值約2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清單,威脅加征關稅。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4月18日報道,歐盟委員會主管貿易事務的委員塞西莉亞·馬爾姆斯特倫17日在聲明中說,歐盟必須為歐洲飛機制造產業捍衛公平的競爭環境,但歐盟并不希望與美國針鋒相對。聲明還明確釋放了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意愿。
圖為歐盟貿易委員馬爾姆斯特倫。新華社
馬爾姆斯特倫說:“倘若沒有其他途徑(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做好采取應對措施的準備。但我仍然認為,對于歐盟和美國這樣的重要伙伴來說,對話應當是最終的出路,尤其是在解決這一長期爭端問題時。只要不設置前提條件并旨在取得公平的結果,歐盟仍然愿意與美國展開討論。”
報道稱,歐盟17日發布的清單涉及從飛機到化學品和農產品等在內的多類產品。歐盟將就這份清單展開公眾咨詢。
歐盟方面表示,最終對多少金額的美國商品加征關稅也將考慮到世貿組織就波音補貼案的仲裁決定來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