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院士還提及一些人在疫情期間的不當言行,反問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15日深夜,中紀委網站發表題為《抗疫故事是思政課的鮮活教材 張伯禮院士為天津全市師生授課》的文章指出,這是一堂生動的抗疫思政課。

5月12日,天津市大中小學“抗疫第一課”專題報告會在津云中央廚房正式拉開帷幕。張伯禮院士為天津市師生講抗疫思政課。天津中醫藥大學供圖
5月12日,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伯禮教授,通過網絡直播為天津市大中小學主講了一堂以“眾志成城、科學防治,在抗疫斗爭中彰顯民族自信心”為題的抗疫思政課。
報告會上,在肯定青年一代在此次抗疫中的成長和擔當時,張伯禮院士還提及一些人在疫情期間的不當言行,反問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
張伯禮院士希望廣大青年學子能夠“堅守底線、樹立正氣;堅韌不拔、潛心問道;珍惜韶華、勤于實踐;清心豁達、奮力拼搏”。
15日深夜,中紀委網站發表題為《抗疫故事是思政課的鮮活教材 張伯禮院士為天津全市師生授課》的文章指出,這是一堂生動的抗疫思政課。
文章還引述多位參加講座的大學生的話,點贊張伯禮院士。
“國家以人民至上為準則,不遺余力救治每一位患者,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福氣。”
“疫情不能阻擋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我們必須盡一份力量,擔負強國使命,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綻放青春之花,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以下為原文:
5月15日,在天津市河西區平山道小學二年級的班級群里,四班的李欣怡交了一篇小作文,她寫道:“張爺爺的介紹讓我知道,新冠病毒就像一群怪獸,舉著武器進攻人類,讓我們生病,在張爺爺和許多人的努力下,我們守住了自己的家園,我為我們的國家而自豪……”
李欣怡口中的張爺爺,是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5月12日,張伯禮院士以《眾志成城、科學防治,在抗疫斗爭中彰顯民族自信心》為題,通過網絡直播為天津市全市大中小學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抗疫思政課。據了解,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邀請了包括張伯禮院士在內的24位支援湖北戰疫一線的醫務人員,組建“講抗疫故事,增制度自信,擔報國使命”抗疫思政課巡講團。這是巡講團開講的第一課。“一個人不管知識怎么樣,學術怎么樣,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人民,熱愛自己的文化,這是基礎,這是做人之本。”張伯禮表示,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要結合國情教育。這次抗疫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國情教育,也是一次非常好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教育。張伯禮院士說,中國抗疫斗爭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觀。武漢治療的患者中,有3600位80歲以上的患者,其中超過百歲的就有7位。“我是親歷者,看到對這些老年人的救治是如何不遺余力,并且所有的治療費用,都由國家來包,都是免費的。”張伯禮院士說,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計減少疫情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千方百計救治每一個患者。抗擊疫情中,西方一些國家提出了所謂的群體免疫療法,必然要犧牲一部分人。犧牲的這部分人是誰呢?老年人。美國更直白了,就是窮人。西方國家喊著人權至上,到目前來看是虛偽的。這種不治療,放棄窮人,放棄老年人,不可理喻。天津中醫藥大學學生鄭娜聽完講座,對此深有感觸:“國家以人民至上為準則,不遺余力救治每一位患者,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福氣。”當前,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張伯禮院士坦言,這背后是我們的體制優勢,全國一盤棋,集中領導統一指揮,舉國動員形成合力。比如,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有45000名工人從全國各地征調,3天到齊,第5天開工。這種速度、這種效率,只有中國能做到。“西方一些國家一盤散沙,各自為政,不但互不支持,還搶人家買來的口罩,上機場去搶防疫物資。”從1月27日到4月16日,72歲高齡、整整82天,張伯禮院士始終奮戰在抗疫一線?;仡欉@兩個多月的經歷,他講到:“人民給了我很多榮譽,其實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我們的人民!”中西醫結合救治,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的亮點。這也是張伯禮院士在講座中給出“文化自信”答卷的底氣所在。首次大面積有組織地早期干預,首次全面管理一個醫院,首次接管病區,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形成了以中藥為特色……中西醫結合的救治方案,成為了中醫藥傳統創新的一次生動實踐。張伯禮院士說,“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但我們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方案。”在談及此次出征去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的年輕人時,張伯禮院士說:“這些年輕人經受住了考驗,都是戰士。他們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成為祖國和人民可以托付的新生代力量。”中醫藥抗疫的成績,讓天津中醫藥大學學生林玉潔備受鼓舞:“這讓我們更加堅定信心,弘揚中醫藥學的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疫情不能阻擋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我們必須盡一份力量,擔負強國使命,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綻放青春之花,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天津農學院2018級人文學院學生王禹晴說。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陸麗環;來源:觀察者網,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