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對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云、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進行了監管約談。
這番監管約談,發生在螞蟻集團即將A+H上市前夕。
中國證監會晚間的通告,并未披露監管約談的具體內容。螞蟻集團其后回應稱,公司會“深入落實”約談意見,繼續提升普惠服務能力,助力經濟和民生發展。
路透社報道說,此次約談之前已經埋下伏筆。
在10月24日的外灘金融峰會上,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在公開場合將巴塞爾協議稱作“老年人俱樂部”、中國銀行業注重擔保是“當鋪思想”等,引發軒然大波。
大約一周后,中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于上周六(10月31日)召開專題會議指出,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尊重國際共識和規則;要加強監管,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有效防范風險。
其中,“處理好金融科技快速發展與金融安全的關系”,“尊重國際共識和規則”,“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等表述,被市場廣泛解讀為金融委對馬云此前言論的隱晦回應。
隨后,中國央行旗下金融時報官方公眾號周六晚間亦轉載學者文章稱,有些BigTech公司設立之初不需要接受審慎監管,但后來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比如螞蟻集團,拿到了很多的金融業務牌照,可以進行與銀行類似的存貸款業務,就需要進行審慎監管。”
這篇深度拆解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文章,不但多次以螞蟻集團為例,釋放從嚴監管的信號,甚至還回應馬云此前銀行的當鋪思想論,稱螞蟻集團相關融資本質上亦存在擔保。該文作者張非魚身份神秘,市場廣泛認為其代表中國監管部門發聲。
金融時報周一進一步刊登署名資深學者周矍鑠的文章指出,大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產生了一些新的風險和問題,譬如壟斷和不公平競爭、產品和業務邊界模糊等,因此加快建設和完善大型互聯網企業監管框架,已迫在眉睫。
不過,這些“嚴監管”信號似乎淹沒在了巨大的投資者熱情中。螞蟻集團H股將于本周四(5日)香港上市,據中國本地媒體報導,機構投資者之間周一已就螞蟻的暗盤交易錄得三宗成交,成交價格分別為108港元、115港元及120港元,較招股價80港元升幅在35%-50%之間。
螞蟻集團A/H兩地上市料將籌措逾344億美元資金,籌資規模打破去年12月上市的沙特阿美2222.SE的294億美元的世界記錄。據螞蟻最新披露,散戶申購總金額亦達到創紀錄的3萬億美元。
以目前68.8元/股的定價計算,螞蟻集團總市值將達到驚人的2.1萬億元人民幣,遠高于中國工商銀行(總市值1.75萬億元)、中國建設銀行(1.57萬億元)、中國農業銀行(1.1萬億元),以及中國銀行(0.94萬億元)這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任何一家,甚至略微超過中行和農行的市值總和。
而馬云此番引發熱議的言論展現出傳統金融監管與現代金融創新之間的矛盾,對中國如何在金融創新與監管間尋找平衡提出考驗,亦對如何防范“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具有現實意義。
此外,中國央行和銀保監會周一稍早對《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要求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注冊資本不低于1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跨省級行政區域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注冊資本不低于5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