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中國來說,抗美援朝是一場立國之戰,打出了民族尊嚴,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毛主席認為有四個因素決定著抗美援朝戰爭,一是死人、二是用錢、三是戰略,四是吵架。”“這四點分析應該也可以成為我們今天審視中美博弈的四個視角,對我們堅定有力地反制美國的挑釁,堅定有力地處理臺灣問題也有啟發。”“帝國主義本質就是要戰爭,它承認的是實力,你證明實力之后他才會退縮、害怕、守規矩。”10月2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7集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徐焰教授,共同對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進行了回顧。
張維為:今年我們隆重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這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它對中國今天崛起的深遠意義怎么評價都不過分。大家知道,朝鮮戰爭于1950年6月25日爆發,中國是猝不及防。那時,新中國才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正在進行剿匪和土改,而且要解放臺灣,此時的中國絕不希望朝鮮半島發生戰事,但是戰爭還是爆發了。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美國就讓自己的第七艦隊開進了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地譴責美國的侵略行徑。當朝鮮人民軍還在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的時候,毛主席已經判斷朝鮮戰爭兩種可能性:一種是朝鮮人民軍速戰速決,迅速統一半島全境,結束戰爭;另一種是美國迅速投入兵力,朝鮮人民軍受阻,戰爭陷入僵持狀態,甚至發生逆轉,美國把戰火擴大到中國。于是中央軍委決定未雨綢繆,組建東北邊防軍,共計四個軍、三個炮兵師、四個高射炮團,約25萬兵力。果然,不出所料,9月15日,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一下子使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有全軍覆沒的危險。9月22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中國人民堅決支持朝鮮人民與美國進行斗爭,并警告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進犯朝鮮北部。10月1日,所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發出通牒要求朝鮮無條件投降。當天夜里,朝鮮領袖金日成約見中國大使倪志亮,向中國提出出兵援朝的請求。10月2日,麥克阿瑟下達了美軍越過三八線作戰的命令。當天下午毛主席主持召開書記處會議討論出兵援朝的問題。主席主張出兵,但書記處會議上意見分歧很大,未能達成共識。10月3日凌晨一點,周恩來總理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他通過印度政府轉告美國,美國軍隊如果越過三八線,“我們要管”。這是擲地有聲的警告。然而,美國或是麥卡阿瑟過于傲慢,認為中國的警告只是一種恫嚇而已,并沒有能力與強大的美軍較量。其實,越過三八線早已是美國的既定軍事目標。9月27日,杜魯門總統已經給麥克阿瑟發出了正式命令:“你的軍事目標是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為此,授權你在朝鮮的三八線以北進行軍事行動,包括兩棲登陸和空降或地面行動。”10月4日下午和5日下午連續兩天,毛主席主持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做出了出兵援朝的決定。10月8日,毛主席下達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迅速向朝鮮境內出動。同一天,周恩來、林彪秘密訪問蘇聯,就援朝問題進行協商。10月11日,周恩來從莫斯科發來電報,蘇聯將提供軍事裝備,但不打算兌現出動空軍的承諾,這意味著志愿軍將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作戰,這使毛主席和黨中央不得不重新考慮出兵的問題。10月13日,毛澤東主席召集政治局委員開會,再次討論出兵援朝的問題。經過深入討論,認為即使蘇聯不出空軍支持,中國還是要出兵援助朝鮮。做出這個決定是很不容易的。據毛主席的秘書胡喬木回憶, 他在主席身邊工作了20多年,他說有兩件事情毛主席很難下決心。一件是1946年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另一件就是1950年派志愿軍入朝作戰。我想,當年我們的實力比現在弱100倍都不止,為什么敢于叫板美國?回顧當年毛主席出兵朝鮮的決策思考,我想對于我們今天堅定有力地處理中美博弈和解決臺灣問題也有一定的啟迪。中國入朝作戰主要涉及三大問題,一個是權衡出兵的利弊。戰爭必有損害,出兵援朝帶來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它可能推遲中國業已開始的經濟恢復進程,甚至引火燒身,使中國變成戰場。但毛主席權衡利弊之后,認為不出兵對中國的核心利益損害更大。他用“三把刀”的比喻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對朝鮮問題,如果置之不理的話,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中國當時也在支持越南的抗法戰爭,所以毛主席判斷法國與美國會勾結起來對付中國。毛主席說,天下有變,美國就會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主席提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換言之,如果不主動出擊打這一拳,把敵人打痛打懵的話,敵人的百拳就會向我們襲來,而且從三面圍過來,戰場可能是中國境內。毛主席當時給在莫斯科的周總理發了電報,寫道:我們認為應該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而且要早參戰,如果等朝鮮徹底垮了,中國再想出兵就沒有理由了,也沒有機會了,而只能做在中國境內迎戰美軍的準備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國在戰略上將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彭德懷在會上也講了自己的底線思維。他比較抗日戰爭,他說:現在我們有政權,有蘇聯援助,比抗日戰爭時期要有利得多。“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但如果讓美軍擺在鴨綠江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如等美國占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更加復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毛主席高度認可這個觀點。換言之,主席的思路是,當最壞的局面已無法避免的時候,那就做好底線思維,盡快主動出擊。第二個問題是中國的勝算究竟如何。誰都知道,1950年的美國,是剛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超級大國,鋼產量為8772萬噸,而中國當時的鋼產量只有60萬噸,美國是中國的146倍。不像今天,我們一個唐山市的鋼產量就相當于美國。美軍還是一支高度機械化的現代軍隊,美軍陸戰1師的每個團都有一個坦克營,70輛坦克,而我們志愿軍主力部隊九兵團卻一輛坦克都沒有。另外,美軍還有強大的空軍,掌握著制空權。
但毛主席的思維方法是辯證的,也是實事求是的。他認為中國軍隊勝算的可能性比較大。他對美國軍力的分析是“一長三短”:長,就是鋼多;而三個弱點是戰線太長、運輸路線太長和戰斗力太弱。毛主席認為,中國軍隊是經受了20多年革命戰爭鍛煉的軍隊,戰斗力極強。更重要的是,我們進行的,是正義之戰。美軍有“一長三短”,而我們是“一強一正義”,“強”就是戰斗力強,“正義”就是我們打的是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戰。毛主席后來對金日成說,當他了解到在朝鮮戰場上,相比空軍,還是陸軍的殺傷力更大時,就覺得“那就好辦了,因為我們沒有空軍,我們有的只是陸軍”。他對中國的陸軍充滿信心,認為陸軍同陸軍較量,志愿軍可能勝出。戰爭從來都不只是物質力量的較量,也是精神力量的較量,人氣、士氣、指揮能力可以彌補武器裝備的差距。毛主席相信,擁有高昂的戰斗精神、豐富的戰爭經驗、敢打近戰、夜戰的志愿軍,可以打敗“鐵多氣少”的美國軍隊。這里還要補充一句,大約在同一個時間段,劉鄧大軍下屬的十八軍在張國華將軍的指揮下,于10月6日拉開了昌都戰役序幕,連續19天中打了20多仗,殲敵5700余人,為西藏的和平解放奠定基礎。在越南,10月8日開始,在中國的陳賡將軍、韋國清將軍等軍事顧問的直接協助指揮下,越共部隊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抗法殲滅戰,殲敵8000多人。盡管法國軍隊的武器裝備遠遠好于越共的部隊,但經不起中越兩國的聯合打擊。三是蘇聯軍事援助問題。蘇聯答應的是供應武器裝備,同意采取信用貸款的方式來支付,但不同意立即出動空軍。后來彭德懷回憶說:“周總理、林彪赴蘇聯,蘇聯答應出槍、炮、彈,但不出動飛機。毛主席這時候就問我,可不可以打,蘇聯是不是完全洗手?我說,這是半洗手,也可以打。此時毛主席講:‘即令打不過也好,他總是欠我們一筆賬,我什么時候想打,就可以再打。’”換言之,即使萬一沒有打贏,蘇聯總是欠了中國一筆賬,而且主動權還操之在我,我可以決定何時再次開打。
【彭德懷元帥(左一)在朝鮮前沿陣地(圖源:新浪網)】
后來,志愿軍副總司令宋時輪將軍曾總結抗美援朝中體現出來的主席的軍事思想,認為其核心是戰略上后發制人,但同時確保戰略戰役的突發性。戰略上后發制人,就是毛主席后來說的,“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國軍隊占領我們的臺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打到我們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軍隊作戰的。但是既然美國侵略者已經向我們進攻了,我們就不得不舉起反侵略的旗幟,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義的。”但我們同時要確保在戰略和戰役上對敵人的突發性。毛主席反復指示志愿軍開進朝鮮,既要隱蔽又要迅速,盡快到達指定位置,控制要點。美、韓軍隊進攻速度雖然很快,但麥克阿瑟傲慢地認為中國根本不可能出兵,而且錯過了出兵的最佳時機,美國中央情報局也是這個判斷。美軍準備趕在1950年感恩節之前回家,也就是11月下旬之前打到鴨綠江邊,結束戰斗,凱旋回國。所以當我們入朝的部隊發動了突發性戰役,一下子把對手打懵了。中國人民志愿軍40天收復平壤,70天打下漢城,震撼了世界。經過5次大的戰役,最終硬是把武裝到牙齒的核武器超級大國美國,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打到了談判桌前。從1951年7月起,雙方經過在戰場和談判桌上反復拉鋸和較量,最終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對于新中國來說,抗美援朝是一場立國之戰,打出了民族尊嚴,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這是中國人給美國人立規矩,過去美國打仗從來都是要對手無條件投降,現在遇到了新中國這個不信邪的對手,最后不得不接受有限戰爭,不得不承認美國“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1952年底,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鄧小平,在一次內部講話中,總結了毛主席對抗美援朝的分析。他說,毛主席認為有四個因素決定著抗美援朝戰爭,一是死人、二是用錢、三是戰略,四是吵架。戰爭總是要死人的,我們的軍隊更加勇敢,更不怕死,兵源更充沛。戰爭是要燒錢的,中國雖然窮,但我們的財政管理得更好,國家預算還有結余,我們人民幣的地位比戰爭爆發之前更加穩固了,而美國戰爭開始以來,軍火工業損害了民用工業,國內出現了經濟危機。至于戰略,鄧小平說,這是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和社會主義陣線之爭,我們的敵人是帝國主義陣線的頭子美國親自出馬,而社會主義陣線的蘇聯老大哥還沒有出面,中國出了一部分,朝鮮出了全部的力量。這一點決定了我們在戰略上的優勢,為什么臺灣總不敢在我們沿海登陸,就是因為我們一方面在朝鮮打,一方面還有足夠的力量來對付其它方面。至于吵架,毛主席說,吵架最多的是美國,從美國內部來說有三種情況:第一,震動了人民,人民不滿意政府,要求在朝鮮和平停戰。第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資本家和資本家吵架,軍火工業資本家贊成打,民用工業資本家不贊成打。第三、軍官和軍官之間的吵架。越吵矛盾越深,對美國越不利。而我們呢?我們這個陣線是團結一致的。鄧小平引用毛主席的分析,說這四條對美國都不利, 對我們來說最多是一條不利,這一條是兩個半條組成的,即死人和用錢。這一切決定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命運。我在想,鄧小平總結的毛主席的這四點分析應該也可以成為我們今天審視中美博弈的四個視角,對我們堅定有力地反制美國的挑釁,堅定有力地處理臺灣問題也有啟發。盡管時空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許多道理我覺得相通的。首先是死人。一場新冠疫情襲來,美國防控潰敗,如果這是一場戰爭的話,美國更像是一個戰敗國,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二十萬,感染確診人數超過了八百多萬, 整個國家士氣低下。二是用錢,美國為了救股災、救富豪、救經濟,印錢毫無底線,拼命放水,轉嫁危機,但錢還是不夠用,不少專家都認為美元可能會出現大幅度的貶值。三是戰略,美國當前的這個政府幾乎沒有什么戰略可言,一切為了競選,選票第一,股票第一,美國利益第一,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地孤立。四是吵架,美國內部分裂空前,政黨之間、黨派之間、族裔之間、貧富之間的激烈矛盾,其程度都是空前的。一旦出現軍事上的嚴重挫折,美國內部的吵架必然加劇很多,內部惡斗加劇。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時候,我們都看到這樣的情況。相比之下,中國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數是美國的四十分之一,而且財政狀況遠遠好于美國。中國的發展也始終沒有偏離自己的中長期戰略規劃,中國人民和中國軍隊通過這次抗疫的勝利而變得空前團結和自信。美國神話在多數國人心中已經終結。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紀念抗美援朝勝利又有特殊的意義。我們無比緬懷抗美援朝中犧牲的先烈,他們是民族的豐碑,他們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我們也堅信,有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全面提升的綜合國力、強大的國防力量,我們一定能夠從容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容應對并戰勝美國發動的各種挑戰。我們在綜合國力比現在弱一百倍的時候,都能夠戰勝美帝國主義,今天的中國人民當然更加不信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機遇,我想該出手的時候一定要出手,勝利一定屬于偉大的中國人民!好,謝謝大家!徐焰:1900年的時候,八國聯軍兩萬人,在大沽口上岸,長驅直入北京,如入無人之境;到了1950年,以世界上最強的美國為首的16國聯軍,剛逼近鴨綠江邊,就被中國人民打得狼狽逃竄,逃到三八線以南。這就顯示出共產黨執政的新中國是舊中國不可比擬的。所以說抗美援朝這一仗可以說是我們新中國“立國之戰”,也是中國成為世界軍事強國的奠基之戰。當時敢跟美國打,決心正確,策略也是高明的。第一,美國占了臺灣,兵逼鴨綠江,實在是欺人太甚了,已經宣布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不能再像舊中國那樣受欺負了,出兵參戰確實有理。除了有理,我們還有利。周恩來曾講過三個最有利:最有利于發揮我們的陸軍優勢,最有利于后勤供應,也最有利于得到蘇聯的支援。另外,我們也有節。就是將朝鮮戰爭地方化,不要擴大到朝鮮以外。因此,當時是用志愿軍的名義出兵的,意思就是中國人民自愿去幫助朝鮮。若是要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就等于跟美國,甚至聯合國宣戰了。實際上志愿軍部隊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入朝部隊,美國也知道,但是美國也不愿把這事鬧大。最后在談判的時候,它也承認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因此說抗美援朝戰爭控制了規模,是一場局部戰爭,打出了國威,而且促進了我們國家的建設。所以我們要正確地認識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同時幾個概念必須搞清楚。第一個,抗美援朝戰爭與朝鮮戰爭它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美方說北朝鮮是入侵者,美國以此為借口,入侵朝鮮,把這個戰爭由內戰發展成一個國際戰爭,還在朝鮮內戰爆發兩天之后,出兵臺灣,等于控制中國的領土,造成中國分裂。這不是侵略嗎?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當然應該反應。所以說朝鮮戰爭可以不打,它不在中國的控制之下,但是抗美援朝之戰不能不打。朝鮮戰爭是平局,三八線開始,最后回到三八線。抗美援朝戰爭可是個偉大的勝利,它不是在三八線開始的,而是在鴨綠江邊開始的,最后把所謂聯合國軍打回到南面500公里,讓它退到三八線,這從軍事位置上講也是個偉大的勝利。
【1953年7月28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開城簽署停戰協議(圖源:新浪網)】
另外,有些人有一個不正確的觀點,說朝鮮戰爭,甚至抗美援朝戰爭影響了臺灣問題解決。實際上了解歷史的人知道,這種說法其實是錯的。我們看美國的歷史檔案,關于臺灣問題,它早在1948年12月份就開始考慮干涉,一直到1950年1月份都一直舉棋不定。為什么?就是因為它希望中蘇不要結盟,害怕干涉臺灣會把中國推到蘇聯一邊去。1950年2月14日,毛主席在訪問蘇聯期間,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正式結盟。蘇聯當時援華最重要的項目156項工程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美國認為離間中蘇沒有希望了,于是,1950年4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文件就決定在亞洲要采取強硬措施,等于宣布對南朝鮮和臺灣都不能放手。因此,當時不管爆不爆發朝鮮戰爭,美國肯定要干預臺灣。這是美國亞太政策,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建立第一島鏈的稱霸政策的體現,并不是朝鮮戰爭所造成。總體上來講,抗美援朝戰爭所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我們今天看,還是應該感念當年一代歷史巨人的聲音,“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可以說是“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70年過去了,我們現在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是學習當年的精神。毛主席當時就講,美國是“鐵多氣少”,鋼鐵多,士氣低。我們當年呢,“鐵少氣多”,靠著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壓倒敵人。嚴格講,當年我們的硬件是不行的,勝利靠的是軟實力。習近平主席前一段時間特別強調,我軍歷來是打精氣神的。過去我們是鋼少氣多,現在我們鋼多了,氣要更多。在如今我們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還要發揮我們軟實力的優勢。比如說今年的抗疫,我們能取得這么大的勝利,在世界上有特別突出的表現,主要靠的也是軟實力,如果單純講醫療水平或一些硬件,其實我們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并不占多大優勢。我們搞得這么好,關鍵在于有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另外我們有效的舉國體制的管理能力,這些都是我們軟實力的優勢。因此,今天我們學習抗美援朝精神,除了繼續強調愛國主義,還要把我們過去的傳統優勢繼承發揚下來,這樣才能夠在下一步應對百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迎接中國崛起中間,更有力地發揚我們的傳統優勢,同時在我們強國強軍的道路上更好地砥礪前行。主持人:謝謝剛才兩位給我們都講述了抗美援朝的前前后后。其實70年后我們再來看這場戰爭,當時的領導人要下定決心,志愿軍出兵朝鮮是個非常非常痛苦的過程。所以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總能聽到有人在探討這個抗美援朝值得不值得?時隔這么多年之后,我想可能人們可以給出更準確的答案。徐焰:這就是戰略決策選擇的難度了,當時也可能選擇茍安。徐焰:楊尚昆當時是中央辦公廳主任,他的日記后來發表了,他就講,他之后對毛主席這個決策非常欽佩,他說如果換我來做決策的話,我會選擇茍安。說中央很多人都講出兵太困難了。但毛主席真是力挽乾坤。大家有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有不同意見恰恰說明黨內有民主。這個時候呢,毛主席說,大家提的意見都有道理,但是千條萬條不能敵過六個大字:不能置之不理。當時國際形勢有兩個方面,一個看美國,一個是后面蘇聯。如果說我們對美國進逼置之不理,那么蘇聯對我們的援助肯定要削弱了。張維為:我覺得這個戰爭再一次證明了我們對帝國主義分析是準確的。帝國主義本質就是要戰爭,它承認的是實力,你證明實力之后他才會退縮、害怕、守規矩。
徐焰:一切取決于力量對比。周總理有句名言,我們反對帝國主義的實力政策,但是我們同帝國主義打交道不能不講實力。后來為什么能夠在板門店平等談判?我跟你在戰場上打得勢均力敵,在談判桌上才能勢均力敵。張維為:我們回憶一下香港問題,當時英國不愿意和中國談判,撒切爾她到中國來國事訪問之前先問了英國國防部長:“我們能不能軍事上守衛住香港?”軍方說不行。所以她才過來進行談判,所以背后都是實力,這是一定的。主持人:對。剛才我們分析抗美援朝時整體脈絡看得比較多,但其實我們還要去看細節。現場有一位觀眾身份很特別,她是來自于上海志愿軍文獻館的一位講解員,帶了一件特別的物件,能給我們展示一下嗎?講解員:兩位老師好,主持人好。我手上拿的是我們展館的一件展品,是一頂帽子。這頂帽子陪它的主人參加了長津湖戰役。它屬于春秋天的帽子,但是在長津湖戰役的時候,戰場上環境是非常險惡的,有時溫度達到了零下40度。主持人:戰士就是戴著這樣的帽子,參加了長津湖的戰役。徐焰:長津湖戰役在美國被稱作“長津水庫之戰”。當時美國真是狂妄冒進,沿著長津湖公路的兩個師想直插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臨時首都江界。他們行進了300公里,如入無人之境。但是沒想到,志愿軍第九兵團緊急入朝后,一個突然襲擊,把它給攔腰斬成五段。它當時真是要陷入全軍覆沒的危境了。但是嚴寒到來了,白令海峽的寒風一過來之后特別冷。剛才她帶的這個帽子,就是咱們50式軍帽,而且是春夏裝。因為當時華東軍區第九兵團是從江浙一帶調去的人。講解員: 老戰士跟我說,在當時的情況下,先頂一條毛巾,然后再把這頂帽子戴在頭上,用毛巾垂下來的兩塊布來保護自己的耳朵。但是即便如此,因為天氣實在太寒冷了,有很多戰士的耳朵依然被凍壞、凍傷。有的一不小心用手碰一下,整個耳朵就會掉下來。徐焰:長津湖戰役也是我們軍隊作戰史上的一次教訓,因為歷史上還沒有一次凍傷過這么多人的。德國人抱怨,當年進攻莫斯科失敗是因為凍傷。可是,德國在1941年第一線的有350萬野戰軍,其中只有11萬人凍傷了,也就是3%到4%。長津湖一戰志愿軍九兵團有15萬部隊參戰,戰斗傷亡才1萬多人,有3萬多人嚴重凍傷,3萬多人輕度凍傷,就是說差不多一半人都凍傷了。主持人:但是這場戰役的結果是,我們的志愿軍把陸戰一師,包括還有其他的美軍部隊往南趕了。徐焰:對,消滅了一個團。那個團旗現在還在革命軍事博物館里。按毛澤東講,就是完成了戰略性任務。
【被繳獲的美軍第7師31團“北極熊團”團旗(圖源:新華報業網)】
主持人:是,我們都說抗美援朝非常的了不起。除了決策了不起,我們所有的將士也非常了不起。裝備那么差,條件那么艱苦,但是我們愣是用絕對的意志,戰勝了強大的對手。我們接下來開放現場討論,有問題想要問的舉手告訴我。Q1:兩位老師好,我叫錢晨,是來自同濟大學的一名研究生。解放軍歷來奉行不開第一槍,但是美軍在南海近期頻頻抵近偵察,局勢從原來的“斗而不破”演變成現在的“斗而求破”,那么原來不開第一槍的原則是否需要調整?我們的底線在哪里?徐焰:這位同學可能對有些歷史情況不太了解,我們人民解放軍不是說任何時候都不開第一槍。有的時候敵人進犯到我們門口,闖進我們家,難道不開第一槍嗎?對于外國對我們國家周邊的抵近偵察,以及在沿海地區的挑釁,從解放之后,我們黨中央、中央軍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對策。解放初期,在我們當時海空力量比較弱的時候,規定是進入我們領空的予以打擊。1960年三年困難的時候,毛澤東又下一個新指示,美機即便進入我領空,我飛機起飛監視,敵不開火我不開火,你進了我國土都不打。為什么呢?因為當時需要緩和。一般會起飛監視,予以驅逐,但是不開火。1965年3月,毛澤東又改變決策,變成進入我領空就可以打。因為我們的實力和我們的情況變了。后來,我們的政策也根據不同的情況而變化,并不是絕對講我不先開第一槍,而是要看情況而定。根據我們的對手的情況、我們國家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以及國家發展的總體需求,不同時期會制定不同的應對敵對勢力挑釁的辦法,應該說是靈活多變的。沒有一個拘泥不變的政策。Q2:我叫王乙焜,是一名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名學生。朝鮮戰爭在美國長期處于一種被遺忘的狀態,但是由于現在中美博弈進入一個新的格局,又有不少美國學者重新把它拾起來,說朝鮮戰爭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一個起點,他們也把現在西方與中國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競爭視為朝鮮戰爭一種延續,所以我想請問兩位嘉賓對此怎么看?這背后是否反映出了西方學者對于中國崛起的這樣一種焦慮和不安,謝謝。張維為:我個人覺得西方學術界和媒體都是喜歡設置議程的,會炒作各種各樣的題目。這當中可能有某種目的,或背后有某種力量支持。但我總覺得,套用主席的話說,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要太在乎他們。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最承認實力,你展示了實力,它反而尊重你,而且這個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徐焰:我在美國華盛頓的時候,參觀兩個與軍事最有關系的博物館,一個是國家歷史博物館,一個是航空航天博物館。很有意思,在展完二次大戰之后,直接跳到打卡扎菲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都沒有。為什么?因為感到不光彩。當年我們打出了國威、軍威,為我們的建設提供有利條件。現在的世界由當年冷戰時期的武力競賽,變成了科技競賽和經濟實力的競賽。西方感到恐懼的恰恰是我們中國現在在經濟和科技實力。前一段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講了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意思,他說我們一直認為中國是世界工廠,現在卻變成世界科技中心,這真可怕。現在中國在3G、4G、5G上不斷地躍升。4G時代我們已經追上世界潮流了,5G時代已經追到世界前列了。這個是我們中國希望之所在,將來可能改變整個世界格局。主持人:剛才這位朋友的提問讓我特別有感觸,兩位都說了,別人可能選擇性地遺忘,但是我們自己不要忘。我們今天在這里討論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要牢記當時整個國家面臨的無奈,當時這個決策的不容易,也要牢記所有前線將士浴血奮戰后給我們的建設殺開了一條生路。所以要向所有在抗美援朝戰爭當中犧牲的、作戰的人民英雄們致敬,也讓我們牢記今天的來之不易,讓我們一直向前。謝謝兩位,也謝謝我們今天現場的所有觀眾,來參與這個話題的討論。我們今天節目就是這樣,下期再見。(主講嘉賓:張維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徐焰,國防大學教授、少將,軍事史專家。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觀察者網”“東方衛視”)【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