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國共產黨《晨星報》刊發文章深刻分析了中國與非洲之間的關系,澄清了關于中國與非洲經濟交往的不實信息,并對西方媒體與政客把中國對非洲的投資抹黑成“新殖民主義行為”予以強烈譴責。 圖片來自《晨星報》 卡洛斯·馬丁內斯(CARLOS MARTINEZ)表示,西方建制派政客將中國描繪成新殖民主義者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轉移人們對帝國主義的注意力,并在全球南方國家內部造成分裂。 近年來,西方媒體和社交平臺似乎沒完沒了地討論中國和非洲的關系。西方記者和政治家錯誤地認為:中國已經成為新的殖民大國;中國試圖控制非洲的土地和資源;非洲正陷入中國設計的債務陷阱;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只會使中國受益。 西方建制派政客把中國抹黑成“新殖民大國”的原因很明顯,他們企圖通過這轉移人們對他們自身帝國主義的注意力,并在全球南方國家內部造成分裂。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稱,中國正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義”。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認為,中國的“掠奪性做法”阻礙了非洲的經濟增長。然而,這些“指控”并不僅限于帝國主義的支持者。 阿德里安·巴德(Adrian Budd)在《社會主義評論》(Socialist Review)上撰文寫道,“2016年,中國在非洲投資了360億美元,而美國投資了36億美元,英國投資了24億美元,法國投資了21億美元”,并認為這是中國的“帝國主義證據”。但是,如果投資和帝國主義之間是這樣的關系,那么我們必須譴責安哥拉在葡萄牙的“帝國主義”,因為它在那里有大量的投資。 但我們之前討論過,帝國主義關系的關鍵要素是統治和脅迫。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是受到非洲歡迎和支持的,因為這些投資有助于解決他們基礎設施方面的重大缺口。外來的基礎設施投資有助于非洲大陸擺脫幾個世紀以來受到的殖民壓迫和促進經濟發展。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學院中國-非洲研究所主任黛博拉·布羅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就中國與非洲的經濟交往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在談到有關中國設下“債務陷阱”獲取非洲資源的指責時,她寫道:“在一個逾6億人無法獲得電力的大陸上,40%的中國貸款用于發電和輸電項目,另有30%用于改善非洲的交通基礎設施,使之實現現代化。” 事實上,西方開發銀行不愿接受高風險貸款,這意味著非洲對中國金融的需求很大。而中國在債務減免、重組和取消不可持續支付方面往往更為靈活。布羅蒂加姆的團隊發現,中國的貸款“利率較低,還款期較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臭名昭著的結構調整計劃,提供緊急援助來換取一系列基于“財政責任”(緊縮)和“市場效率最大化”(私有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這樣的做法才體現貸款和投資構成的帝國主義關系。中國的貸款不附帶經濟政策條件,因此債務國不用被迫接受西方金融機構的不公平條款。 前南非貿易和工業部長戴維斯(Rob Davies)表示,中國在非洲的影響迅速擴大只會是一件好事,“我們再也不必在強塞給我們的文件上簽名;我們現在有了替代選擇,這對我們是有利的”。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在《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一書中談到了這個問題:與西方國家和機構相比,中國援助的附加條件要少得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按照西方的意識形態議程,堅持對外貿易自由化、私有化和減少政府作用,但中國的立場遠沒有那么教條化。中國從痛苦的經歷中知道不平等條約是什么樣子的,因此永遠不會試圖損害其他國家的主權。 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講話,概述了中國對非合作的“五不”重要論斷: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要是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葡萄牙、意大利和德國在與非洲交往時也采取這樣的方式就好了。 根據前希臘財政部長、經濟學家雅尼斯·瓦魯法克斯(Yanis Varoufakis)的說法,西方從來沒有搞清楚中國堅持不干涉主義.....中國似乎沒有任何軍事野心......他們不是帶著軍隊進入非洲,像西方國家那樣殺害人民......他們去亞的斯亞貝巴,對政府說:“我們看到你們的基礎設施有一些問題,想幫助你們建造新機場,升級鐵路系統,建立通訊系統,以及重建你們的道路。” 瓦魯法克斯所描述的不是一種慈善關系。中國確實向非洲提供了大量援助,其大部分投資都是商業性的,但沒有強迫和支配的成分,雙方是平等的關系,并且都從中受益。對非洲的好處顯而易見。利比里亞前公共工程部長居德·摩爾(Gyude Moore)寫道,在歐洲殖民主義統治下,從未有過針對非洲鐵路、公路、港口、濾水廠和發電站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而中國用了20年時間在非洲修建了比西方幾個世紀以來還多的基建。 中國的投資正在推進非洲的數字革命。Chiponda Chibelu發表在《德國之聲》的文章指出,西方政府一直不愿意幫助推動非洲的技術進步;然而,近年來“非洲國家很大程度上轉向中國,以此幫助它們建設和擴大數字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正在非洲大陸乃至世界各地投資綠色發展項目。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and Management)的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里,中國有9年是清潔能源的最大投資者。中國科學院大力支持非洲的研究項目,包括解決糧食短缺的農業研究。數以萬計的非洲學生就讀于中國的大學,中國現在為非洲學生提供的大學獎學金比超過了西方主要國家政府的總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穆罕默德·哈桑表示,在培養新一代非洲學者方面中國做得很棒,他們在非洲做得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好。 有人認為,中國公司只雇用中國工人。布羅蒂加姆的團隊深入研究了數據:“中國在非洲項目的就業調查一再發現,四分之三或更多的工人實際上是非洲當地的工人。”她的團隊還指責關于“中國富人‘搶地’,購買非洲大片土地,為中國種植糧食”的造謠者。 社會主義者或許應該考慮一下,詆毀中國與非洲的關系是否符合帝國主義政客的既得利益。在此基礎上,我們的朋友可以考慮是否真的想要參與到這種“宣傳運動”。塞內加爾裔美國音樂家阿肯(Akon)表現出比西方大多數人更強的洞察力,他認為,中國為非洲做出無可比擬的貢獻。
(編譯:麥沛玲,華中師范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政黨研究中心 ;來源:“WorldCommunistParties”微信公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