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4點多,京城太陽西垂,寒氣襲人。92歲的謝紹明面色凝重,在兒女攙扶下,趕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他要探望一位重要的故友。
謝紹明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謝子長之子,曾任原國家科委三局、科技管理局局長,原國家科委特邀顧問。他與醫院這位老友相交近70年。“聽說他病危,我一定要來看看他。”謝紹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病榻中的老人蒼白、瘦削,處于昏迷中,夫人和從澳大利亞趕回的女兒女婿陪在床邊。一段時間以來,他已數次病危。
這位老人是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曾在殲8等戰機研制中作出卓越貢獻的葉正大中將。葉正大出身名門,父親是開國軍事家葉挺。1946年葉挺遇難后,已高中畢業的葉正大在周恩來安排下,輾轉抵達延安,投身中國革命。
謝紹明走到床邊,顫抖著俯下身,在葉正大耳邊大聲說:“老同學,我看你來啦!我代表‘4821’的同學們,看你來啦!”葉正大沒有反應。謝紹明心中涌上陣陣酸楚。不到一個月前,他來看望過葉正大。“那時我跟他說話,他能聽見,睜開眼睛看著我,還掉了眼淚。”
1948年,黨中央決定送21位懂俄文的年輕干部到蘇聯學習,為新中國建設儲備技術人才。21人中大部分是烈士遺孤,也有黨的高級干部子女,除了葉正大、謝紹明,還有李鵬、鄒家華、葉楚梅(葉劍英之女),以及后來成為葉正大妻子的任岳(任弼石侄女)等。這群老同學在“文革”中被康生定性為“蘇修反革命特務集團”,案件代號“4821”。平反后,這個代號卻被他們沿用下來,反而成為深厚情誼的見證。
葉正大在“4821”人緣很好。由于是葉挺長子,他的外號叫“葉老大”。謝紹明長他兩歲,將他當做老弟,很是為他自豪。“他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作了很大貢獻。”
1955年,葉正大從莫斯科航空學院飛機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證書上寫著“取得了與別人不一樣的優秀成績”。回國后他被分配到松陵機械廠(現沈陽飛機制造廠),正式加入航空工業戰線。在此后18年的飛機設計工作中,他親自參與設計研究或主持領導了12項型號任務。
1956年8月,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與發動機設計室成立,徐舜壽任主任,葉正大和黃志千任副主任。他們帶領著平均年齡僅22歲的團隊,開始了我國首型自研飛機——噴氣式殲擊教練機殲教-1的設計,不到兩年時間就造出樣機并完成首飛。
1965年,殲8戰斗機的設計工作開始沒多久,總設計師黃志千不幸空難犧牲,時任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設計研究所副所長的葉正大挑起了研制重擔。他帶隊到空、海軍多個部隊調研,征求各方對殲8飛機總體方案的意見,根據合理的戰術技術要求,形成了20多個備選技術方案。研制過程中,團隊開展了7000多次高、低速風洞試驗,200多項結構、系統、特設試驗,20多項飛機空中試驗。1969年,殲8飛機01架機首飛。
“葉老雖然身為軍隊高級將領,但他本質上還是位科學家,一生心系我國科學發展和科技創新。”與葉正大熟識的科技日報原廣東記者站站長左朝勝說。
1985年,殲8白天型和殲8全天候型飛機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7年,殲教-6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葉正大均為獲獎人之一,他還榮獲“新中國航空科技工業開拓者”稱號。1998年,他獲何梁何利獎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9年國慶閱兵儀式上,他看到了殲8Ⅱ系列飛機的矯健身姿,激動得不能自已。即使年過八旬,他仍參與了我國首型大型客機C919的方案制定以及后續設計論證工作。
晚年的葉正大很“潮”。筆記本、iPod、電腦手寫板……各種電子產品都用得得心應手。同時,他對航空工業發展的關注絲毫未減。“繼殲10以后,航空工業研制的新型戰機陸續亮相,令世人矚目,充分顯示我們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方針完全正確。”他曾說,“我們不排外,不拒絕善意的援助和平等互利的技術引進,但不能對外依賴,躺在別人身上求得自己的發展,那是最沒有出息的。”
下午班的醫生推門而入,查房換藥,謝紹明該離開了。臨別前,他對葉正大高喊:“老同學都希望你堅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聲音一度失控。葉正大仍不動,心腦電圖卻出現明顯波動。醫生說:“他聽見了。”謝紹明得到了一絲安慰:“他知道我來了。”晚上7點半,謝紹明在家里得到消息,難過地垂下了頭——葉正大辭世,享年90歲。“4821”同學為他獻上挽聯:七十載同學情戰友情兄弟情,無情最是訣別去,諒你父母兄妹重相聚;九十歲顛沛路征戰路科研路,天路原自腳下來,看我幾代戰機送總師。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