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許多國人認定中國在收復臺灣時,美國不會干預。也有人認為,美國肯定會出手干預,這是因為:
1、在美國看來,臺灣是其亞太再平衡戰略棋盤中圍堵中國的一個重要棋子。如果失去臺灣,第一島鏈將遭突破而失去戰略價值。中國將獲得直通太平洋的有利通道,將打通東海和南海的聯系,為中國在南海同美國博弈提供了明顯的優勢,中國進出太平洋將更加容易,而且,日本也面臨著被包夾的危險。
2、中國收復臺灣后,在收編臺灣海、空軍部隊的基礎上,海空軍實力將大大加強,再加上地利之便,收復釣魚島將變得輕而易舉。同時,日本經過臺灣附近的許多海上航線也受到威脅。因此,日本將會積極配合美國,全力阻止中國解放臺灣。
3、" 美國與臺灣關系法 " 規定美國有義務協防臺灣。臺灣與美國雖無外交關系,但仍被美國看作是價值觀相同的盟友,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而不去協防臺灣,美國將會失去盟友的信任,信譽將會受損。
4、中國一旦收復臺灣,實現了國家統一,就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進了一大步,中共的地位將會進一步鞏固,和平演變中國的希望將會變得更加渺茫。
5、臺灣也是美國要挾中國的一個工具。當美國需要中國讓步時就會打 " 臺灣牌 ",屢試不爽。一旦中國收復臺灣,美國的卑劣伎倆也就玩完了。
6、中國一旦收復臺灣,軍力將會空前強大,同時,也沒有了 " 臺灣之憂 ",可以全力應付美國等敵對勢力,中國將變得更加難以對付。
7、中國一旦收復臺灣,美國獲取暴利的垃圾武器傾銷也就終結了。
由上述可見,美國在大陸攻臺時肯定會協防臺灣。
那么,美國如何協防臺灣 ? 我分析,美國協防臺灣有兩種方式:一是積極協防;二是消極協防。而采取哪一種形式主要是根據中國的攻擊速度和臺軍抵抗的情況決定的。
一、積極協防。據說臺灣在大陸攻擊下最多可以堅持一周,只要堅持一周就能等到美軍的馳援。
實際上,如果美軍下決心馳援根本用不了一周,美軍駐日本沖繩基地離臺灣僅 600 公里左右,航母從沖繩基地出發 10 個小時左右即可到達,飛機就更快了。
即使從關島出發,航母、軍艦也就是 40 多個小時。
關島離臺灣 2500 多公里,美軍 F22 戰機最高時速 3600 多公里,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
F35 慢一點,約需一個多小時。
因此,實際上,中國一旦攻臺,美國隨時有可能介入進行干預。美軍希望在中國軍隊未占領臺灣之前,利用其海空優勢擊退中國軍隊。
但美軍一旦開戰,戰爭規模就會擴大,中國將會對參戰美軍及所在基地進行打擊,美軍也將會對臺海對面我軍基地進行打擊。
接著,雙方將對敵方衛星進行清除,戰爭擴大至太空和網絡。
在海上,美軍航母可能不敢靠前部署,但美軍很可能派核潛艇靠前發射巡航導彈打擊我方軍事目標,以阻止我軍攻臺。如果美軍在對抗中損失慘重,如航母被擊沉,艦隊、戰機損失嚴重,人員大量傷亡,戰爭有可能進一步擴大,美軍將報復性地對我國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廣州、深圳等進行轟炸。
二、消極協防。美國軍方和智庫曾就大陸攻臺做過多次兵棋推演或模擬大陸攻臺研究,其結果都顯示美國如干預臺海沖突將會失敗,這種研究結果將會使美軍在考慮是否干預時猶豫不決。
特別是近年來,中國軍力發展迅速,區域拒止能力大大加強。中國三代戰機已經在臺海占據優勢,東風 -21D、東風 -26 反艦彈道導彈、反艦巡航導彈使得美軍航母威力大大降低,在 3000 公里內都將面臨受打擊的危險。
中國龐大的潛艇部隊在中國近海也有著明顯的優勢和極強的戰斗力。
而且,在中國家門口作戰,沿海機場、基地眾多,空軍、海軍戰力將會成倍增長,而美軍則靠日本和關島的少數幾個基地和幾艘航母支撐,戰力將受到嚴重限制。
如果中國軍隊在短時期內迅速占領臺灣并穩穩地站住了腳,美國有可能放棄積極協防,采取消極協防。
即派海空軍力量掩護臺灣政要和臺軍殘余撤退,然后對中國進行海上封鎖,切斷中國的海上運輸線。同時,美國及其盟友將會宣布對中國進行制裁。
那么,我們如何應對美國的協防呢 ?
一、首先是必須下決心,不能猶豫,做好心理上的充分準備。
武力收復臺灣代價較高,這也是政府在實力已超臺灣的情況下,仍堅持和平統一的原因。
但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如臺獨已經不可遏制了,這時就必須下定決心不顧一切去消滅臺獨勢力。而美國協防臺灣也是肯定的,我們不能寄希望于美國不干預。
如果美國干預,我們不能有半點猶豫,誰干預打誰。攻臺是在中國家門口作戰,我們把握更大,我們誰也不怕。
二、要加快軍力建設,作好充分的戰爭準備。
對于武力攻臺時美國協防臺灣已在我軍的預料之中,也進行了長期的準備。
特別是 1996 年的臺海危機以及伊拉克戰爭的經驗教訓,開啟了我軍高科技裝備建設的新篇章。
現在,我軍高新技術裝備成批涌現,外軍有的我們也基本上都有了,在很多領域我們都居于世界領先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我們甚至比美國、俄國等軍事強國還先進。
這些都為攻臺和對付美國協防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從整體實力上看,我軍還弱于美軍,美軍的隱形戰機、隱形轟炸機、核航母、核潛艇給我們造成了很大壓力。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一是要開發針對性的 " 克星 " 武器。
現在 " 航母克星 " 我們有了,今后要盡快開發 " 隱形飛機克星 "、" 核潛艇克星 " 等等,把美軍的優勢化為劣勢,為我軍取勝創造條件。
二是進行戰場建設。要研究美軍的作戰特點,把美軍可能使用的裝備及其可能出現的位置、我軍攻臺作戰時的所在海域的各種參數摸清楚,便于我軍裝備的展開。
三、攻臺要速戰速決。
在攻臺中,中國要取得制勝的主動權,必須盡快取得制空權和制海權,迅速占領全島,全殲臺軍,最好是爭取臺軍投降。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做到進攻的突然性,必須能夠在短時間內運送超過臺軍人數的占壓倒性優勢的部隊到臺灣。
要利用軍事演習的掩護調動部隊確保進攻的突然性,動員大批民船運送部隊確保進攻部隊數量的優勢。如果臺軍被殲或投降,美軍干預就失去了意義。
沒有臺軍的配合,美軍的攻勢再猛也沒有用,美軍不可能登島作戰。
四、要做好戰爭擴大化甚至發展到核戰爭的準備。
如果美軍在干預中遭受沉重打擊損失慘重,則可能對中國沿海城市進行轟炸,中國必須進行對等報復。
既然撕破了臉皮,中國也不會客氣了。中國不是伊拉克,美軍在動手前也要考慮考慮自己國家也會遭受同樣的打擊,如果執意要干,那么,中國可以用東風 -5 或東風 -31、東風 -41 或巨浪 -2 換裝常規彈頭襲擊美國本土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如果美國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其造成的破壞性與核武器的破壞性差不多,因此,中國必須用核武器進行反擊。
中國將軍朱成虎曾有一段著名的談話講的非常精彩,他說,如果美國用他們的導彈和制導武器攻擊中國領土內的目標,我想我們將一定用核武器予以還擊。我們已經做好犧牲西安以東所有城市的準備。當然,美國人將必須做好犧牲數以百計的城市的準備。我想美國佬還沒有與一個能夠毀滅自己的核大國玩核戰爭的膽量,但準備還是要的,以防萬一。
五、做好收拾臺灣爛攤子的準備。
臺灣回歸后,由于戰爭的破壞,經濟也會陷入停滯,居民生活也會出現問題,甚至可能出現社會動亂。
由于在戰爭中,臺軍士兵大量傷亡,這些士兵的親友都有可能成為敵對分子,他們會想方設法給政府出難題,甚至鬧事,引發社會動亂。
這是解放臺灣必須作出的犧牲,避免不了。但可以采取措施減少損失或進行補救。
一是中國攻臺只打軍事設施,保護城市和企業,盡量少破壞民用設施。
二是對臺軍進行勸降,勸降不成也要盡量減少人員傷亡。
對傷亡人員家屬給于一定的撫恤,以減少矛盾。三是中央政府還要從經濟上給臺灣輸血,盡快恢復經濟。四是實施嚴厲的管制措施,防止臺獨殘余的破壞,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居民安全。
六、做好應對經濟制裁的準備。
經濟制裁是美國的慣用手法,中國攻臺美國肯定要用。經濟制裁將會給中國經濟造成損失,美國將凍結中國在美國的資產,包括 2 萬多億美元的債劵和在美中國企業的資產。
美國及其盟友還將切斷中國的原料進口、商品出口的通道。發達國家的市場丟掉,等等。要應對經濟制裁,
第一,如果攻臺不可避免,要處理好 2 萬多億美元的債劵和在美國的中國企業的資產。但在短期內集中轉讓,容易造成金融市場的震蕩,肯定會引起美國的懷疑,有可能使攻臺失去突然性。同時,由于拋售量大,也會使債券利息下降而遭受損失。應提前在一個可信的理由下,緩慢地進行。
第二,要做工作爭取歐洲國家。中國攻臺不是侵略他國,而是中國的內政,而且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的,我想,歐洲國家與美國、日本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巨大市場和美國壓力兩者之間,歐洲國家最終是會選擇中國的。
第三,擴大與友好國家的貿易與經濟合作。世界大多數國家對中國是友好的,是需要中國的,美國再挑撥也沒用。
第四,也要做跨國公司的工作。資本是追逐利潤的,有利可圖這些公司絕不會放過機會。
第五,面對美國的封鎖,海路走不通可以走陸路,中國通往歐洲的鐵路是暢通的。在封鎖海路問題上,中國也可以與美國談判,如果美國堅持封鎖,中國也可以封鎖日本等國的海上航線,中國的潛艇部隊也不是吃素的。
如果美國放棄封鎖,中國也可以放棄封鎖。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沒有中國參與的世界經濟將會進一步衰退,美國經濟也必將蒙受巨大損失。
我想,這種制裁既不得人心、也不會長久。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文木:以臺海統一為總牽引的東海安全是中國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
2017-02-12國家要重新制定臺海政策,將軍事斗爭作為主要選項之一認真加以準備
2016-12-20?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