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科書里的中國外國人的中國觀是如何形成的?專家說,教育和媒體的影響最為重要。那么,外國歷史教科書中怎么寫中國?會不會顛覆我們過去所學?對這樣的疑問,《環球》雜志記者求諸書本,一是為了解外國教育界灌輸給學生的是怎么一個中國,二來也可尋找外國人對中國的各種看法由來的答案。
1.
美國歷史教科書,另一面鏡子
美國歷史書中的臺灣、貿易、人權
美國許多中學都采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于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里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么寫臺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臺灣時,很多時候仍將“臺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臺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臺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臺灣模糊化。在書后的世界地圖里,中國大陸和臺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制作過程的秘密。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再次,有關民主和人權問題。美國課本把新中國成立的政府劃歸“集權政府”一類,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指責。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實上,美國歷史教科書可能借鑒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書中除了沒提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字寫成“李伯”之外,主要歷史事件和年代都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相一致。
2.
俄羅斯版本
俄語中的“中國”(Kitay)一詞實際上是古代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契丹”的諧音,俄羅斯人對中國的這一稱謂沿用至今。“中國”在俄語中還有另外一個稱呼,直譯過來叫做“天下”。如果說前一個稱呼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中性詞,那么俄羅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詞稱呼中國時,包含著的尊重與稱贊之情不言而喻。
俄羅斯學生讀“天下”中國
中國與俄羅斯聯邦互為近鄰,交往淵源已久,而且利益攸關。應該說,俄羅斯對中國的影響不可謂不廣泛,這一民族的文學、音樂、芭蕾、繪畫、電影等等,都曾給中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記。那么,中國在俄羅斯人眼中生著一副怎樣的“面孔”?俄羅斯人如何理解過去和現在的中國?
讓我們不妨走進俄羅斯學校教材中,看看他們的普及讀本怎樣向本國青少年灌輸關于中國的概念。
俄羅斯學校——俄大學前教育無中、小學之分,只分為10或11個年級——使用的教材并非由國家統一標準,所以版本較多。由阿斯特列里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對中國的介紹比較詳細,也最有代表性。這本書是俄聯邦教育部推薦教材,供10年級和11年紀學生使用。
《世界文明史》課本中只對幾個國家單獨開辟章節進行介紹,在俄羅斯以外的國家中,中國所占篇幅最多。
精細的古代中國描述[《世界文明史》第四章名為“古代中國”,共分三節,分別是“古代中國的國家制度”、“古代中國的精神文化”、“中華文明的成就”。
該章開篇就對中華文明贊譽有加,寫道:“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歷經數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了文化傳統的延續性,這真是個奇跡。”
對中國文明的介紹始自黃河和長江流域,書中稱這兩大流域是“中華文明的起始中心”。然后從商代開始對古代中國的方方面面進行浮光掠影的描述。
對于商代的青銅器等出土文物,文章稱其工藝精巧,形神兼備,這些數千年前的物件已經反映出古代中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與內涵都必須和諧一致。”和諧一致性也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文明傳統的基礎。在中國人看來,生活中的一切看似混亂駁雜的現象,實際上都只是事物多樣性的表現,實際上它們都保持著一種內在的平衡與和諧。
書中還引用了俄羅斯著名學者康拉德的一段話:“中國很少發生極端的現象,中國社會在多元對立的歷史文化形態中保持著平衡。”教材中寫道:“難怪古代中國人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因為在他們看來,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在“古代中國的國家制度”這一節中,對古代中國的國家制度沿革進行了概括。對諸如秦朝統一中國、漢朝奠定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官僚體制特征等內容作了介紹。書中對科舉制度著墨頗多,認為這一應試制度是一種以能力為標尺的公平競爭機制,為國家舉賢薦能,“窮人們也可以通過努力晉升為官”。詳解“古代中國的精神文化” 中國古代的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譽,這一觀念在書中得到充分驗證。俄羅斯的教材編纂者們對中國古代文化傾注了不少筆墨,其文采也如描寫對象一般熠熠生輝。 “古代中國的精神文化”一節開篇寫道,歐洲和中東國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為宗教、社會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變革而發生大的斷裂,但是中華文明是一個例外:“在最為艱難的歷史時期,‘天下’總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價值體系中尋找出路——她從不從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來經驗” 書中介紹,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華文明對待“異己”總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脈相承的獨特文化。有別于歐洲人對理性和行動的重視,中國人更看重情感、直覺、沉思與無為;歐洲人經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關聯,但是中國人卻能洞察事物內里蘊含的秩序與規律。 書中對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哲學進行了介紹,不但用俄文拼寫出這兩個字的中文讀音,并且作了相關解釋。書中這樣闡釋——“‘陰’‘陽’概念涵蓋了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矛盾與對立關系,這兩種元素的有機結合構筑了世界的動態平衡,也給生命賦予了獨特魅力”。 中國人對“小”與“大”的理解也為俄羅斯人所稱道。教材中介紹說,中國人從不忽視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因為在他們看來,小事物中常蘊含著大道理,所謂“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中國人總是力求洞察事物的本質,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追尋“大道”,追求自我完善。談到中國人的智慧,書中這樣介紹:在古代中國人眼中,智慧總是隱而不顯,沒法直接用語言或行為展示出來。智者不顯山露水,就是所謂“真人不露相”。智者總是通過沉思而非語言或是行為來參悟事物本質。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很強。作為中華文明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書中稱中國人的家庭觀是一種“家庭崇拜”。書中這樣描述:“中國人在所有親人包括自己面前很有責任感,他意識到自己沒有權力做出辱沒祖先的事情。所以中華文明的道德觀念非常發達。” 這一節中重點介紹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書中將孔子形容為“中國第一位智者和哲學家”。對孔子倡導的“禮”“仁”思想進行了闡釋。書中特別提到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認為這是為人處世的一條“黃金法則”。提到道教時,重點介紹了“無為”的思想內涵。 本章第三節“中華文明的成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中華文明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歷史文化寶庫。”書中列數了古代中國對世界發展進步做出的貢獻:四大發明、數學領域的成就、針灸、根據星辰位置辨別方位的方法、《易經》揭示變化世界中的內在規律等等。 中國的茶文化、享譽世界的瓷器和絲綢、以李白與杜甫為最高成就代表的詩歌藝術、注重意境的中國畫、流派眾多的書法藝術、獨具一格的京劇藝術等等,這些在古代中國獲得高度發展的文化成就,都在書中有所反映。課本還列舉了大運河、萬里長城、兵馬俑、敦煌壁畫等聞名遐邇的宏大工程和造型藝術。 書中寫道,通過數千年來的潛移默化,中國人已經形成其特有的民族個性:尊重禮儀傳統、善于等待、不急不躁、安時處順、隨遇而安。教科書在文后給學生們擬出了幾道思考題,其中一道題是:為什么說“中國人是天生的,不是學來的”? 贊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世界文明史》最后一章對全球化趨勢背景下的中國發展現狀做了介紹。談到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文中特別提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行這一理論的首要目的是消滅貧窮,讓人們過上小康生活。為此中國進行了經濟改革,擴大了與外部世界的接觸……” “經歷了最初階段的震蕩后,中國在20世紀末期平穩地轉變為世界上發展最為迅猛和穩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也成功地融入許多國際機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國精心制定的內外政策使她逐步成為對世界格局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大國之一。” 3. 德國版本 德國教科書里的“中國崛起”
“造紙術來自中國。人們將麻布、樹皮等煮爛了,將漿水晾干壓薄,也就成了紙。早在1400年,在紐倫堡(德國中部城市)就有了第一家造紙廠。這種新的書寫材料比之前使用的牛皮紙要便宜得多……”
這是德國小學五年級歷史課本中的一段文字。如果說德國的孩子從這個時候開始對中國形成印象,那么首先展現在他們面前的,該是一個神秘的文明古國。
從小學開始認識中國 “Das Reich der Mitte”是德國書本及媒體對中國的稱呼,中文的意思是位于中央的帝國。這個帝國曾經的輝煌和文明,給人類帶來的深遠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世紀,只有皇室才有權利享受書寫的藝術。有了紙以后,手工藝者和商人都能夠學習書寫和閱讀了。算術和買賣合同如今可以用’白紙黑字’來展現。這項中國發明(造紙術)是不是比火藥(另一項中國發明)更加具有造福人類的意義呢?”
這是德國小學課本對中國四大發明的描述片斷。古老、神秘、文明、領土遼闊,往往是德國年輕人對中國的最初印象。他們對中國的興趣,就始于此。
漢堡著名的阿爾斯特湖中央矗立著一條銅鑄的金色巨龍,湖畔掛著上千盞中國紅色燈籠,游人如織。這是漢堡一年一度的“中國時代”大型活動,只是2006年的活動規模更甚從前。
與參加“中國時代”的許多德國年輕人聊天,發現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盎然。談起他們何時開始對中國有了最初的了解,他們說,在小學。
今年13歲的中國女孩蕓蕓跟著在德國工作的父母在柏林的一所小學上5年級。她告訴記者,她的德國同學對中國非常感興趣,經常問她好多關于中國的問題,例如中國的春節,還有十二生肖等等。蕓蕓學校發的課外讀物上有這樣一段對中國春節的描述,“春節是中國傳統的農歷新年,通常在每年的1至2月,這個時候,中國人家庭團聚,而孩子們常常會收到一個特殊的禮物——裝著錢的紅紙包……”
蕓蕓說,她的德國老師曾經讓她在上課的時候向同學們講中國的這些習俗。她告訴他們,紅包又叫壓歲錢,紅紙代表好運,而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給“中國崛起”以歷史地位
在柏林某文理中學的圖書館里,存有一套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編寫的《政治教育信息》叢書,凡是對政治感興趣的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查閱。這本書這樣寫到:
“自從80年代以來,有兩件事情讓這個世界發生了徹底持續的變更,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崛起,和與此幾乎同時發生的蘇聯的衰落……(中國)這個’中央的帝國’在不到幾年的時間內就從國際政治舞臺的邊緣再度回到了中心。”
2006年在中國駐德使館曾經舉辦過一次“德國中學生漢語節”。來自德國各地十多所中學上百名德國學生參加了這次活動。他們唱漢語歌,甚至還用漢語演話劇。一些中學生坦白地告訴記者,他們都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感到十分驚奇,十分想到中國看一看,一個以這樣速度發展的國家是如何改變的。
一些學生還告訴記者,他們學漢語,除了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之外,更主要是認為隨著中國地位的不斷提升,掌握漢語將成為他們今后事業發展的一大優勢。
4
印度版本
在印度的學校課本里,與中國有關的內容大多出現在歷史和政治兩類教科書里。但非常有趣的是,在這兩種課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兩個不同的中國觀。
政治課本:復雜微妙的中國認識
中國人什么動物都吃。
中國人喜歡喝茶,有抽鴉片的習慣,但是現在有此惡習的人在逐漸減少。[中國人穿長衫和褲子。
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簡單,但是語言非常復雜。
這是印度高三政治學課本《政治理論和實踐》關于中國的幾句話。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每個印度人對中國的印象都是如此,至少還沒有印度人知道我來自中國以后就問:“你抽不抽鴉片?”
讓我們先來看看政治教科書里的中國。 “中國坐落在喜馬拉雅山以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國。和印度一樣,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歷史上,中國總是從印度獲益,印度文明讓中國人了解心靈和精神領域的知識,兩國也通過貿易加強了經濟聯系。”
這是《政治理論和實踐》中關于中國的第一段話。介紹中國的內容在這本書里只有兩頁,放在全書最后一個章節“印度與世界”里,是“印度與鄰國關系”的一小部分。
(編者按——三哥還真是自信啊~~)
政治課本常常集中了一個國家當權的、主流的、有時則是偏頗或呆板的看法。比如,這本書就說,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是農民,他們的主要職業是種植大米和茶葉,其他職業包括捕魚和制陶,同時工業也逐步發展。
兩個如此相似的鄰國,都是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目前又都在經濟起飛的階段,在歐美人眼里,但凡提到一個總要拿另一個來做比較。印度人對中國的感覺是相當復雜和微妙的,他們不全然把中國看作對手或敵人,卻也不能放開心胸地把中國當作朋友,這點在政治教科書的編寫上得到了體現。
課本里首先承認印度和中國有兩千年友好交往的歷史。“自公元前印度和中國就保持了非常良好的關系。兩個國家之間頻繁的陸路和海路貿易為平等交流創造了條件。”課本里提到了印度僧侶在公元前65年來到中國傳播佛教知識,也提到了眾多中國高僧不遠萬里前往印度取經,其中包括著名的法顯和玄奘,以及在20世紀初印度和中國關系融洽,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曾訪問中國。
但是,相當大的篇幅則放在印度與中國自1950年以來的糾紛和矛盾,特別是1962年的邊境戰事。不過,印度教科書與中國對這段歷史的記錄完全不同。此外,印度對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也相當耿耿于懷,特別提到了1971年印巴戰爭時中國曾大力支援了巴基斯坦。
歷史課本:避不開的中國
與政治課本相比,歷史教科書里中國的內容更為詳細,論調顯得客觀和適當一些,對一個中國讀者而言也不無啟發。
“我們的課本里關于中國古代歷史的部分很少,但是在講述印度古代歷史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中國,這是很有趣的,因為很多印度古代的歷史記錄都是根據中國人的記錄,比如玄奘的游記,”印度首都新德里泰戈爾國際學校的高中歷史老師薩羅吉說,“因此,我想每個學生應該都知道玄奘的故事。”
印度高中歷史教科書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的部分則出人意料的仔細。11年級(相當于中國學校的高二)的歷史課教的是世界近現代史,和中國歷史教科書相似地以編年史的形式介紹19世紀到20世紀世界各國的重大事件,其中自然或多或少提到中國。
但特別的是,該教科書辟了一個專題“現代化之路”,介紹亞洲各國的現代化道路,其中“中國”的部分大約有10到11頁,介紹了清末的兩次鴉片戰爭、舊民主主義革命、中華民國的建立、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新中國建立、“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以及1978年以后的改革開放。
這部分課文開頭寫道:“中國的現代歷史始終圍繞著如何維護國家主權,結束外國殖民主義統治,爭取平等和發展。”它并不是按照年代前后來介紹,而是分別介紹了中國這個時期不同的政治力量的興衰,即清朝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衰弱、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和中華民國以及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除了文字介紹以外,課本里也收錄了照片、地圖和表格等更加感性和形象化的內容。課本還開了一個小專欄介紹中國的科舉制度和“八股文”以及其負面影響。
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部分內容再熟悉不過,但是,印度人介紹的方式卻有新奇之處。比如,課本對比了中國和日本的現代化道路,分析了兩者的不同和各自的優缺點。書里說:“日本和中國的歷史顯示了不同的歷史條件使他們在建立獨立的現代國家時走上了多么不同的道路。日本成功地發揚了傳統使之適應新的時代,但是自上而下的現代化進程也導致了激進有侵略性的民族主義;而中國選擇的是放棄傳統,破舊立新。”
5.
日本版本
日本教育借重中國傳統文化
日本的教科書有很多種,并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編寫人員不同,教科書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所有出版社的教科書都要經文部科學省審定。由于日本和中國有著兩千多年交往的歷史,無論哪種教科書中,關于中國的內容都很豐富,尤以高中課本為甚。
最近,《環球》雜志記者到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查閱了日本所有的正在使用的高中教科書,并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種類,來了解日本教科書中有關中國的內容。
古典內容不少于中國高中課本
就中國古典的內容來說,其在日本高中教科書中的份量可以說不少于中國的高中課本。
日本學生學習的《國語綜合》相當于中國高中的語文課,教育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國語綜合》采用率為26.9%,在國語綜合教科書中排行第二,主要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現代文編,是日本現代的小說、隨筆和詩歌,占181頁,第二部分是古文篇,有和歌、物語、軍紀物語,從182頁至263頁,第三部分是漢文篇,從264頁至338頁,全是中國古典的內容,包括中國的寓言故事如守株、矛盾;《史記》的節選如管鮑之交、雞口牛后、先從隗始;唐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渙的《登顴雀樓》、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以及論語的部分章節等,這些篇幅占到《國語綜合》的三分之一。
除了《國語綜合》之外,還有選修課《古典》和《古典講讀》。其中《古典》里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占了一半,而《古典講讀》幾乎全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
另外的一本教材《倫理》相當于中國的德育課,總共分為五章,涉及到中國的內容也不少,在《人的自覺》一章中主要介紹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和老莊思想,在人與宗教一節中介紹了中國的佛教。在第二章《外來思想和日本傳統思想》一節中,介紹了佛教對日本人的影響,儒教在日本的展開等。從中可見,日本很注意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教育日本的年輕人。
不統一的近代戰爭史觀
《世界歷史》是日本高中的必修課,其中,山川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歷史》采用率為39.6%,排名第一。該書介紹了中國唐代文化以及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對明清的中國發展有專節敘述,對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歷史進行了評論。在其中的《東亞民族運動》一章中專節介紹中國的動向,其中包括“五四運動”,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及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北伐戰爭、“四一二”大屠殺、長征等。在“日中戰爭的擴大”一節中寫到,“ 1936年二二六事件之后,軍部力量越來越強,日本轉向法西斯戰時體制,軍部籌劃在中國華北擴大領土;1937年7月,以北京郊外盧溝橋事件日中兩軍沖突為契機,戰爭開始擴展到中國各地,日本軍以攻下南京為目標,12月占領南京時,日本軍大量屠殺一般市民和俘虜”。
總之,日本高中教科書關于中國的內容十分豐富,日本人關心中國,與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各個領域的聯系日益密切有關,也與日本教科書全面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和現狀有很大關系。但是在關于日本近代史的部分,日本歷史教科書還是存在著反省侵略戰爭不夠深刻的特點,而日本年輕人對那段歷史的認識也越來越模糊。
6.
英國歷史課本
在介紹中國的這四頁里,第一個重點是中國的發明(Chinese inventions),第二個重點是“在元大都(汗八里)城市的生活是怎么樣的?”(What was life like in the city of Khanbaliq?)“中國的發明”共占兩頁,課文放了一張古畫,古意盎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有人質疑就把屈原從教科書中刪掉,日本人質疑南京大屠殺難道國祭不能搞啦?!
2017-12-15鹿野:比袁騰飛更可怕的是歷史教科書——現行課本竟比國民黨時代更親美反共
2017-09-1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