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提出“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綠色家園”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目標。農業科技在水、肥、種子技術上的進步恰逢其時,為生態農業的開展打開通道。農村合作組織是推廣農業科技所必需的基層組織,同時肩負農村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建議黨和政府加強對農村的領導,在組織、管理、技術、資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并引導農村在衣食、住房、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逐步實現和完善公有化,走共同富裕道路,推進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
1、農業危機從何談起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土壤、水資源的差異甚大,因此成為千萬動植物物種適于生存和進化的領地。綿綿五千年的農業生產多元交匯和精耕細作,收獲大量豐富的農副產品,滋潤和養育了中華兒女,使其繁衍生息、發展壯大。歷來就有將農業視為立國之本,其中不無道理。
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無論是從生產力水平,還是從生產經營方式的角度,都在發生標志性的變化。有關數據顯示,全國20.26億畝農田中,有50%以上可以實現人工灌溉,達到旱澇保收;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全國田間平均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63%;40%的耕地由270萬的農業新型主體經營,它們已經達到規模化生產的階段。全國糧食產量連續12年增產,為13億多人提供充足的食糧以及各類農副產品,真可謂風調雨順、物阜民豐,讓人振奮不已。農村道路村村通,電力、通信、網絡建設遍及各個偏遠角落,農村逐漸和外部世界融通,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正在一步步加快。
由于發展的不平衡,一些貧窮落后地區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現狀未能盡如人意。那些地方的生產仍以家庭為主,農民經營小塊土地維系一家生計。個體力量單薄,缺少資金勞力,難以擴大生產規模,難以涉及大型農業科技項目,造成經濟貧困舉步維艱。許多村民進城打工,或經商務廠務礦,有條件的就去搞農家樂,或經營小產權房,甚至盼望被拆遷而一夜暴富。總而言之,愿意務農的人在減少,想方設法在務農之外尋求至富門路,這是如今社會的一種傾向,對此也無可非議。
問題嚴重的情況發生在土壤肥力和農產品質量的缺失上。長期無限制的使用化肥,隨意使用農藥、除草劑,讓土壤肥性和活力減弱,加上連續密集耕作,如今的土壤已經不堪重負。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耕地總量占世界總量的9%,所耗用化肥和農藥的總量卻分別占世界的35%和20%。單位面積化學農藥的平均用量比世界水平高2.5至5倍,每年遭受殘留農藥污染的作物面積達12億畝。為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更有投機取巧者,不懼使用激素、染色劑、毒性防腐劑、避孕藥、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導致食品危機四伏。轉基因種子在管制不明情況下的濫用,也加劇消費者的擔憂。農村水的管理和水污染處理,也上升到必須解決的重要關頭。農副產品質量低劣,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貧淡,農村生態環境惡化,這種狀況的農村和農業是有危機存在的。
細說我國農業發展,可以分作傳統農業、石油農業和生態農業三種形態,有必要逐一加以闡述。
我國傳統農業早已形成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經營局面。《齊民要術》對秦漢以來的農耕經驗進行系統總結,如以耕一耙一耱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術和輪作倒茬、種植綠肥、良種選育等項技術。此后千年中,一直指導著北方旱地的農業發展。《史記·貨殖列傳》中“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桔;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就是漢代人們因地制宜,發揮地區優勢的生動寫照。清代唐甄在《潛書·富民》中描述“隴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飼鶩,湖濱繅絲,吳鄉之民,編蓑織席”,此觀點世代相傳成為當地農業經營的重要組成。“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害”,“知其所宜,用其不可棄;知其所宜,避其不可為”,是趨利避害的經驗總結。最為珍貴的是“中國農田大部因利用人糞、河塘淤泥、潮漲沙積,及其他各種植物之腐殖肥料以養培壅,故其土肥終古不衰”。此外,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大運河”、“都江堰”、“坎兒井”等,先后經歷千百年以上的拓建與經營,工程浩大,人力開鑿,經久不衰,迄今仍有灌田、水運、及調洪濟水之利。“二十四節氣”表明氣候和農事季節,準確指導農業生產“時至而作,竭時而止”,每在節氣轉換之時,不乏絕妙經綸之感。中國農耕文化的廣博厚重以及它所創造的輝煌成就,讓中國農業長期居于世界領先水平。
石油農業以使用化肥、化學農藥、除草劑、農膜等為主要特征。這些來自石油的化工產品對糧食增產貢獻巨大,并能簡化勞作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然而化工產品的副作用正在逐步顯現。由于化肥、化學農藥、除草劑的過度使用,對土地、水、氣體排放直接造成傷害,有害殘留作用到果實上,最終將危害人體健康。當糧食產量不足,人們受饑荒影響,這時選擇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尚可接受。長期如此,任其危害蔓延,農業將不可持續。而現實情況更令人擔憂,一方面是有機肥和生物農藥供應不足,現實使然;另一方面是側重價值獲取,不圖改變現狀,惡化不斷加劇。應該指出,石油農業只是一種過度,它的副作用實在難以容忍,徹底改變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生態農業是指在優良生態條件下所開展的農業,生態條件包括土壤、水、空氣,以及在生產中使用的肥料、農藥、飼料等。生態農業是針對石油農業提出的,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東北黑土地的生態條件曾經是好的,很多地區需要在改善生態條件的同時開展農業生產,“生態條件”這個概念甚至可以上升到“國防”的高度,決不可掉以輕心。生態農業又提倡與農耕環境相適應,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協調發展,同時強調對農耕環境的維護和休生養息,不能一味索取。按照生態方式經營農業,就要禁止使用化肥、化學農藥、除草劑、激素和一切有副作用的化工產品,廢除工廠化養雞、養豬方式,改變飼料配制等。改善生態條件,確保整個生產過程是綠色有機,進而在品相和口感上提高,樹起“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品牌。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提高,特別是水技術、有機肥技術和種子技術的出現,使生態農業的推廣進入可操作階段。生態農業的操作過程相對復雜,工序增多,要付出更多的勞作。然而有石油農業的負面教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增強,生態農業的推進態勢不可阻擋。
2、生態農業引領農業農村共同發展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農村合作組織,以村為單位的集體化組織是基本的,也是必須的。我們經歷過初級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的發展時期,那時的組織能力和作風是好的,而農副產品數量和農民生活水平沒有大幅度提高,這些合作組織的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在私有經濟沖擊下,解體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這不僅讓我們反思,也為農村政策制訂提供了幫助。當然也有堅持集體化道路并取得成功的農村,也有發展特色農業很富裕的地方,我們的建議大多針對生產落后和生活貧困地區,更有付出過巨大貢獻而至今艱苦的老區。
農村合作組織的目標是“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綠色家園”。
在農村開展生態農業,開始需要建起一個沼氣工廠和一個有規模的畜禽養殖場,發酵后的沼水沼渣是優質有機肥,以此帶動農田的“無公害操作”。在干旱少水地區要優先安排蓄水和節水灌溉的建設。接下是精準做好農村的生態規劃,并結合“自給自足”的方針。糧食、果蔬、畜禽首先滿足本村的生活需求;農林牧副漁的品種數量要結合當地土壤氣候特點,相參相應協調發展;種植樹木、花草等也在規劃之中。種植生產中的最大困難是病蟲害防治,高效低毒廣譜、對環境友好的生物農藥還需等待。對付蟲害,可用燈光誘蛾、粘條色板誘殺、性誘劑、防蟲網、人工捉蟲、天敵捕蟲等;對付病害,可選用抗病品種、植物性農藥、施用富含放線菌的生物菌肥、改善生態條件等;這些方法能縮小病蟲的危害,而徹底不用化學農藥仍要經歷一段艱難歷程。養殖生產亦采用“放養加圈養”的方式,利用山坡、林地、果園,讓雞鵝豬羊有充足的活動空間;改變飼料成分,杜絕未經處理的下腳料、激素、抗生素造成危害等。種子、大棚、農膜、農用機械都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只要堅定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堅持正確操作手段,農村農業必將出現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在建設綠色家園中,仍要立足生態條件的保護、改善和提高。農村有太多的垃圾需要處理,許多污水四處流淌,滋長大量細菌和害蟲,讓空氣摻雜腐敗的氣息。開始工作就要進行污水污物處理,澄清和凈化生活環境,使綠色家園與生態農業形成相輔相成的構建。繼而參照城市建設的規劃設計,安排好農村道路、地下管廊的布局,制定住房、醫務、學校的計劃,待集體經濟有積累時,再去開展相應的建設。現代農村不僅具有“山林秀雅,水溪澄清,田園禾苗壯,居間花草香”的自然風貌,又能通過計算機網絡、手機通信、廣播電視、快遞業務等和外界溝通交流,又提供充足的潔凈水和綠色有機食品,農村轉變成適合人們宜居的地方,這個現實就會到來。讓長期處在底層的農民,在辛勤勞動的同時,充分享受自己生產的果實,生活在潔凈幽雅的環境之中,成為有尊嚴的勞動者。因為,他們將承受農業改革的重任,要為社會提供“綠色有機農產品”,也要讓農產品的“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庫布其的生態建設,把荒漠改造成綠洲;蘭考縣治理鹽堿風沙,讓土地變成良田;林縣紅旗渠穿山越嶺,形成70.6公里長的“人工天河”;這些都是改變惡劣生態環境的杰出典范,對農業勞動者產生巨大的鼓舞和激勵。
綜觀各類社會進步,有兩個重要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政治制度的變革,另一項就是技術革命。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大力推進生產力的發展,并使受益國發生躍進。現在的農業科學技術,功能強大,日新月異,或許就此推動一場“農業革命”,視為機遇或為挑戰。
3、農業科技創力非凡
肥料技術發展到沼肥沼液的生產應用,是有機肥制作方法的重大突破,也為生態農業打開通道。生物菌肥若富含放線菌種,提高土壤活性的作用更為突出,“用糞猶用藥也”,終結土壤惡化的行動應盡快開始。當前農村個體沼肥技術比較普及,而以村或聯村為單位的沼氣工廠更值得推廣。村級沼氣工廠以人畜禽的糞便、雜草、桔桿、樹葉等為主要原料,每天源源不斷投入到兩只沼氣罐中。沼氣罐用搪瓷作為內膽并保持30度的恒溫,在菌種作用下快速生成沼氣、沼液和沼渣,并且不受季節變化的影響。村級沼氣工廠產出的沼氣可以供全村使用,其余直接用于沼氣發電機。自產電力維持沼氣罐的溫度、驅動沼渣的烘干設備,也可以供全村生活用電。隨后把沼液裝桶沼渣裝袋,讓大量有機肥進入農田,逐步修復土壤的肥力和活性,生態農業就此啟動開張。村級沼氣工廠回收各類污物垃圾,生成沼液、沼渣等有機肥料,提供沼氣、電力等清潔能源,一舉多得德才兼備。歐洲沼氣工廠技術成熟可靠,現有從匈牙利、德國引進使用的范例,國內廠家生產的沼氣設備也陸續出現,村級沼氣工廠的推廣勢在必行。
水技術包括飲用水保護和凈化、蓄水工程、節水灌溉、污水處理等。村級膜處理技術已達到很高水準,能有效解決飲用水凈化和污水處理的難題;蓄水工程針對空中降雨進行合理的林木種植、蓄水裝置的修建;節水灌溉包含渠道防滲、低壓管灌、噴灌、微灌技術;保護農村飲用水免受污染,維持地下水位的穩定等,一系列水技術完美呈現。國家興建的“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各類水庫水渠幫助大水大旱地區走出困境,使受益地區的水利條件得到改善,這是可以依賴的根本舉措。各個農村仍要從自身條件和長遠發展出發,在水技術應用中建立一整套有序的管理措施,也包括觀念上的認識和提高。以色列在水技術應用領域的成就顯赫。2013年以色列的實際供水量18.05億立方米,其中自然水資源、苦咸水淡化和海水淡化分別貢獻11.7億立方米、0.5億立方米和5.85億立方米。以索雷科的海水淡化工程年處理海水2億立方米,其成本控制在每立方米0.52美元。以色列做到將70%的城市污水回收利用,滴灌技術的應用也格外引人注目。應該強調指出,每一滴淡水都是珍貴的,所有水技術的實施都是對自然和生命的關懷。
種子技術為農作物穩產高產奠定基礎。水稻畝產700公斤,小麥畝產400公斤斤,還有玉米、大豆、油菜、紅薯等高產品種竟相亮相,確保了大宗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這種情況下引進轉基因等外來物種就要謹慎,畢竟有未知因素存在。“凡農之道,厚之為寶”,古訓依可借鑒。有益的嫁接、雜交技術,動物胚胎移植,動植物“克隆”技術等,技術過程和結果均可嚴判,推廣順利收效明顯。種樹技術極大提高了種植成活率。其中,ABT生根粉為樹木移栽、枝條扦插所用,效果神奇;保水劑用在缺水地區,呵護幼苗生長;挖坑機快捷便利,省工省力;植樹造林樂為所用。
大棚及地膜覆蓋技術應用廣泛。塑料大棚先用于蔬菜種植,又擴展到盆花切花、果樹栽培、林木育苗、特種養殖等。大棚在高寒地區、沙荒及干旱地區的應用十分重大。地膜覆蓋栽培發揮保溫、保墑、保肥、抑制雜草、減輕病蟲害、早熟和增產的作用,多雨季節也有防雨、排澇效果,成為“不推自廣”的技術措施。膜技術則為農村飲用水凈化和污水處理開辟出新的途徑。
農用機械效力巨豐。拖拉機大中小型號齊全,樺式犁、圓盤犁、鑿式犁和旋耕機等修整土地陣容強大,五鏵翻轉犁深耕翻土埋秸稈更有一手絕活兒;插秧機、聯合收割機、谷物脫粒機等機械不可或缺;農田排灌機械包括水泵、水輪泵、噴灌設備和滴灌設備等;植物保護機械、林業機械、漁業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禽畜飼養機械以及養蜂、養蠶、池塘養魚和食用菌類培植的農村副業機械等等都在發揮效力。
種植養殖技術多不盛舉。蘑菇、魚蝦、螃蟹等十分普及,人參、蘭花、珍珠等稀有品種,池塘網箱養魚、畜禽規模化放養等,每個項目都凝聚著勞動者的聰明和才干。
農業科學技術內容繁多、涉及面廣,推廣成效十分顯著,只有水、肥技術的推廣還彰顯不足。近年的推廣工作又遭遇到新問題,或者走偏,或者棄用,或者冒出“黑科技”等。在經濟利益面前,任何關于有機肥的生態說教都顯得蒼白無力,把膨大劑、激素噴在果實上、三個月催熟一頭豬、地溝油、瘦肉精等都是“黑科技”的杰作;外來物種的不良影響等。一旦涉及到食品,正面和反面、先進和落后、前進和倒退的激辯從來沒有象如今這樣熱烈和牽動人心,因為人們每天都在食用,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世界末日種子庫”建在接近北極的一處山洞中,這是預防自然和人類災難的最后一道防線。盡管如此,真正的農業科學技術是寶貴的,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一旦被應用在生產上,就能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4、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化應時而生
農村合作組織要在共產黨和國家政策指引下,組織帶領村民開展農業生產,開展農村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它是擔負政治和經濟責任的集體組織。在體制建設上可以參照各級公社的組建要領,又從農村現實狀況出發,明確經濟發展目標和實施措施,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
農村土地屬于個人承包,要求村民自愿把土地流轉給集體,并成為合作組織中的一員,自愿加入也可以自愿退出。村民在集體中團結互助、積極參加勞動、共享勞動成果。
農村合作組織要堅定發展生態農業和建設綠色家園的目標,運用農業科技先進手段,帶領村民艱苦奮斗,把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一起搞上去,實現跨越式發展。確立按需分配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確認在衣食、住房、醫療、教育等基本民生領域逐步實現和完善公有制,推進共同致富。
發展初期可以按照自給自足的模式去做,首先實現對衣食的按需分配,有效幫助落后地區村民整體解困脫貧。自給自足具有一定封閉性,當農產品成為全村消費需求時,生產過程會受到嚴格控制。減少農產品的市場流通,也會減少許多不良因素的干擾。在可能發生的生物侵害中,搞生態農業的農村就是一座不可攻破的“綠色堡壘”。
精神文明是在公有制建立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農村長期處于文化教育落后地區,封建迷信、賭博等現象一直存在;個體經濟的重心受價值驅動,私有欲望一旦惡性膨脹,生產和銷售環節就會亂相叢生。開展精神文明教育,建立良好的生產生活秩序,提高文化生活的內容等,都是農村合作組織應盡的政治責任。
啟動資金可以用“綠色有機農產品”作為償還物,進行按揭貸款。銀行貸款政策正在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支持,一些公司企業有參與農業投資合作的意向;財政機構的扶貧資金也可以做滾動使用……雖然農村農業貸款的渠道尚未暢通,只要有貨真價實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存在,就是執有可靠的信物。物以稀為貴,即便從國內市場需求來看,生態農業產品也存在巨大商機。
誠然,公司的力量、資本的力量、科技的力量,都能促進農業生產的繁榮,農村合作組織不僅要在管理、資金、科技方面做好,還要充分發揮制度的力量。公有制和共同致富的政策把村民利益和集體發展綁定在一起,就能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重現生機勃勃的勞動生活景象。和諧的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促進是長期的,農村農業發展的持續繁榮并可期待。
從石油農業過度到生態農業,從科技應用到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從農民個體承包轉變到農村合作組織的經營管理,從公有化和共同致富深入到制度建設,從綠色家園和精神文明建設到農村面貌的改變等,多項任務同時展開,這對于相對貧窮落后的農村,困難和壓力都是空前的。介于目前農村基層組織的狀況,為加強此項工作,建議縣、鄉黨委從機關干部、職業經理人、復轉軍人、農林專業大學生、農村黨員骨干、種田能手中選派優秀成員共同組建工作組,在縣、鄉黨政直接領導下,組織開展試點村工作。有關部門在政策導向、宣傳教育、生態布局、技術引進、資金渠道和資金監管等方面給于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為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指明方向。無論農村有多么貧窮落后,無論農業生產有多少困難,只要堅決依靠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就能喚起民眾的覺悟,組織起民眾的力量,在農業農村發展的征途中“從無到有、轉危為安、成長壯大”,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放射光芒!
【何文治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二部)】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