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看到一則英國哈羅公學授權在南方某地建“禮德學校”的報道,其炫耀是自鳴得意的語氣令人驚訝(見截圖)——
查了一下相關資料,驀然發現,近十年來,哈羅在中國已經不聲不響地落成了四所學校,分布在香港、北京、成都,上海等等。
哈羅在中國的這些學校,均為初中和高中教育,每年的學費在25-30萬人民幣之間,可謂天價。但所到之處,“成功人士”們趨之若鶩,以為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可以實現“望子成龍”的夢想。
哈羅公學是英國有名的貴族學校,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從課程設置來看,和普通的中學并沒有本質的差別,比如語言、歷史、地理、數學、音樂、體育等等。
哈羅公學之所以名聲大噪,一是善于培養所謂貴族氣質;二是它的很多校友身居高位,如英國首相丘吉爾、印度總理尼赫魯、約旦國王侯賽因等等。
如果是在英國或者英國的殖民地、前殖民地,“成功人士”趨奉哈羅公學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進入哈羅公學,就等于打開了通往上流社會的大門。
但是,在中國,趨奉哈羅公學,又是為了什么呢?
哈羅公學的學生年齡在13歲到18歲。
這個年齡的學生,正是自我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教育,最重要的也是要解決學生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問題。
因為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夠解決“中國人之為中國人”(或者“英國人之為英國人”以及“X國人之為X國人”)的問題。
如此關鍵的五年,中國學生在哈羅公學封閉式的環境里,浸淫在英國的歷史、名人以及西方文化的氛圍中去培養所謂“貴族氣質”,最終能夠形成什么樣的自我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呢?
當然,是英國的認同,是西方文化的認同。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在學校里一切正常的話,則他有很大的概率被培養成“香蕉人”——黃皮白心。
此后,他的一生都有可能無法擺脫某種分裂的痛苦——他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個白皮膚、藍眼睛的英國紳士,但卻無法脫去自己的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
“香蕉人”有一個更準確的名字叫“洋奴”。他們的宣言就是宋美齡的一句話:“除了黃皮膚和黑眼睛之外,我哪點不是美國人?”
掌握大量資源的精英階層子弟被培養成“香蕉人”,對國家與社會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我并不反對留學或者學習西方的文化。但我同時認為,留學——無論是去學習科技還是人文——都應該是國家認同、文化認同解決之后的事。
只有在殖民地,才會以成為在文化上認同宗主國的“香蕉人”為榮,成為“香蕉人”才會有“遠大前程”。
哈羅公學在中國開立學校,更多的考慮恐怕是要賺錢,與賺錢同樣重要的考慮則是對中國的文化殖民。
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正反饋機制——哈羅公學之所以在中國大受歡迎,可以賺的盆滿缽溢,就是因為中國的精英階層高度認同西方;而他們的子弟從哈羅公學畢業后,中國認同西方的隊伍的就會更加壯大,哈羅公學就會更加受歡迎,就能夠更加容易地賺更多的錢……
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與之相伴的則是中國在文化殖民地的深淵越陷越深,直至自認是劣等民族的“逆向種族主義”成為主流。
哈羅公學有這樣的想法和信念,我們不必指責它!他們自然要為自己、為英國、為西方的利益著想。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
我們自己為什么毫無警惕呢?
為什么中國精英階層對這種現象視若無睹,安之若素,沒有人發出警示呢?
難道這不是教育上的開門揖盜嗎?這是要在教育領域里重建租界嗎?
難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義務教育可以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嗎?
這些問題不想明白,真可能會腦袋掉了,還不知道怎么掉的。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