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作為歐洲國土面積狹小但休閑農業仍然發達的國家,它的成功經驗,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中建設項目、創造出最大的價值?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發展不一樣,或許荷蘭的農業發展可以給我們展示一個新的農業發展方向。
荷蘭農業和中國農業的對比
把荷蘭放在中國地圖中,它只有一個紅點那么大(約占重慶市的一半面積)。
1、荷蘭人口密度是中國的2.8倍。
2、耕地面積:荷蘭只有中國的0.5%。荷蘭的耕地面積為7702平方公里,中國為1504350平方公里。
3、荷蘭的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在3%以下,即用約3%的勞動力,創造了約2%的價值;而我國農業就業人口比重接近40%,即用約40%的勞動力,創造了約10%的價值。
4、出口:2015年,荷蘭農產品出口82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127億元;中國農產品出口4681億元。
5、荷蘭的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2%,而我國仍在10%,說明荷蘭的產業結構更為合理。
6、荷蘭每公頃蔬菜產出為54.4噸,而我國只有23.0噸,還不足其二分之一,說明荷蘭的土地生產率比較高。
7、荷蘭有機農業面積占比為7.4%,而我國僅為0.4%,而且,荷蘭的農藥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也明顯低于我國。
看看荷蘭農業發展4種模式
一、專注優勢領域,打造精品產業
荷蘭被譽為“歐洲花園”和“花卉王國”,聽到“郁金香”,我們就會想到荷蘭。這就是荷蘭對外打出的“花卉招牌”,將花卉產業完全地變成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柱。因此,在休閑農業的發展中,一定要抓住農莊發展的主線,對面積小的項目尤為如此。
二、發展訂單農業,規避市場風險
荷蘭農場大都采取訂單生產,即農產品經紀人、運銷戶與農民簽訂協議。訂單中規定農產品收購數量、質量和最低保護價,使雙方享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和約束力,不能單方面毀約。訂單的買方會定期前來檢查訂單的執行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農戶只需承擔生產風險,按照訂單保質保量完成生產任務就可以了。
三、依托家庭農場,推動規模經營
家庭農場是荷蘭農業的主體,很多同一區域的小農場選擇“抱團模式”,不少莊園農場還加入合作社。其實合作社不僅僅是中國鄉鎮所有的模式。優勝劣汰是市場準則,抱團則能加大獲勝幾率。拿鄉鎮的農家樂來說,同一村中多戶的完全可以合作,甲戶提供垂釣,乙戶提供采摘,甲乙的食材送至丙家經營農家菜,整體規模也得到了發展,最終收獲的將會是1+1+1>3。
四、發展設施農業,突破資源瓶頸
荷蘭光照不足、土地資源稀缺,對農業生產形成嚴重制約。因此荷蘭人投入大量資金,依靠世界領先的玻璃溫室技術,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設施農業系統。而在國內,不少莊園主更傾向于將資金投入在建筑、項目設計上,在農業科技方面卻容易忽略投資。這雖然可以提升農莊的整體檔次,注入現代感,但也有可能削弱農莊的淳樸味道。因此,這就要求農莊的建設者找準莊園的定位,合理配置,統一莊園的風格。
本文來源:全球農業趣聞、微養殖,由中國鄉村之聲綜合整理
圖片來源于網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