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只有偉大的時代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也許這樣的作品正在向我們走來?”
作者:曹征路
01
最近網上有兩篇東西值得特別留意:
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個明確表述,“就是科學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是什么?就是歷次黨代會報告明確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這些都是公之于眾一以貫之的莊嚴宣告,并不是秘密。
為什么到了《回顧》與《實錄》里說法就不一樣了?
原因是在他們看來,他們才是改革開放的設計師,現在的一切都已經偏離了他們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03
先看《回顧》。
文章貌似在文藝文化領域里作斷代史梳理,把40年分成幾個10年,其實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我在《改革時代的中國現代主義》(1997年英文版,2014年中文版)里把這個當代文化史上的階段放在“現代主義”的總標題下分析,并不是因為80年代的文學、藝術、電影和學術思想作品在世界范圍內的現代主義運動中取得了何等成就和地位,而是試圖借助現代主義—現代性—現代化這個分析框架對一個歷史轉折時代作一番總體性的描述和分析。”
他說:“如果現代化指的是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所帶來的技術變革和社會經濟層面上的變化,那么現代性指的是與這種物理上的變化相適應的社會歷史經驗,包括法律制度、社會組織和行為規范;而現代主義或現代派則是基于這種物質環境變化和社會歷史經驗基礎之上的‘文化愿景’、精神面貌和風格創意。”
這樣一來,在中國文壇鬧騰了很多年的“現代主義”究竟要表達什么就很清楚了,盡管他也承認這些作品成就不高。
其實類似的論調,在他之前就有多個美國學者表述過,比如夏志清、李歐梵、王德威等人。2011年7月張旭東在上海大學開會的時候,就表達過現實主義文學沒有當代價值沒有地位的看法,這個觀點當時還引發了爭論。
那么,為什么今天又要老調重彈呢?
原因是他們發現經過這些年的忽悠,殖民地心態和文化自卑心理盡管喧囂一時,但放在中@美兩@國矛@盾升級的大背景下看,效果并不理想。
中國人口的大多數并沒有喪失社會主義記憶,忘記國家尊嚴。
他們解構歷史的同時,也解構了自己。
他們著急上火了。
04
精神生產領域如此,物質生產領域也是同樣。
這事怎么看都像是一次高級黑,仔細琢磨其實不過是50人論壇的一聲開場戲,就如同《蘇三起解》前的那一聲“苦啊——”
難道主流媒體一致性地對法律概念集體失憶嗎?當然不是。
05
有意思的是,被稱為中美關系設計師的佐@立@克在這個時間段也向中國發出警告。
這些警告比較集中而準確地概括了美國人對中國的擔憂,這種擔憂不僅僅局限于特朗普政府,而且成為美國各階層的共識。
“美中矛盾不僅僅局限于貿易領域,而幾乎是系統性的。”
順便說一句,這位佐立克先生在擔任美國政府官員期間從頂層設計、機制搭建到務實操作,全方位參與了對中美關系的操控,著名的《中國2030》就出自他的手筆。而現在,中國的發展和轉型中的外交政策居然偏離了他所設計的方向,能不著急上火嗎?
這些現象如此密集地出現這個毛衣戰金融@戰還有什么戰的當口,重申出發點,強調落腳點,沒有半點含糊,恐怕不能說是偶然。
06
2018年9月2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公司考察,他強調:
“我們的國有企業要繼續做強做優做大,那種不要國有企業、搞小國有企業的說法、論調都是錯誤的、片面的。”
從這個角度看,這個話也絕非偶然。
一位美國朋友曾經問我,為什么這幾十年中國沒有出現一部拿得出手的交響樂?
我想到了鋼琴協奏曲《黃河》,想到了芭蕾舞《紅色娘子軍》,想到了歌劇《白毛女》,這些都是用西方經典藝術形式演繹的中國作品,都出現在幾十年前。
為什么已經“現代主義”了這么些年的今天,反而拿不出一部像樣的“現代”作品?
后來我又想,也許只有偉大的時代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也許這樣的作品正在向我們走來?
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我期待著。
曹征路寫于2018年國慶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