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黃萬里反對建設三門峽工程嗎?
自從網絡成為主要媒體以后,魚龍混雜的消息也就多了起來。特別是所謂的“百科知識”類的數種“XX百科”,傳播的資料準確的確實不多,錯誤的確實不少。例如關于關于黃萬里的(摘錄):
【“ 黃萬里(1911年8月20日—2001年8月27日),中國著名水利工程學專家、清華大學教授。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黃炎培第三子,早年畢業于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后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工程博士學位,是第一個獲得該校工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曾因反對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而被錯劃為右派。黃萬里一生主要反對過兩項水利工程,一是三門峽工程,另外是三峽工程。2001年8月27日病逝于北京。”
“1955年4月,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動工。同月,中國水利部召集學者和水利工程師70多人就已開工的黃河三門峽水利規劃方案進行討論。在當時流傳“圣人出,黃河清”的言論下,黃萬里是唯一反對建造三門峽水庫的與會者,并與其他專家在會上進行了七天的辯論。”】
實際上,黃萬里根本沒有反對建設三門峽工程,也就談不上因為反對建設三門峽工程而被錯劃為右派。至于他反對建設三峽工程,是確有其事,但反對的有一部分人,而不是個別人。值得一提的是,黃萬里的幾個反對的理由,被至今為止的實踐證明是不正確的。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工程)
千百年來,黃河下游屢屢決口改道造成水災一直是中華民族、特別是黃河兩岸人民的心腹之患。新中國成立后,從1950年7月開始一直到1954年10月,國家水利部、黃河規劃委員會、還有蘇聯專家,對黃河擬建水利樞紐的幾處地址進行了查勘,認為三門峽是建水利樞紐的優良壩址。黃河規劃委員會組織數百名國內專家,會同蘇聯專家一起,編制出《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接下來周恩來指示國家計委邀請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召開會議,討論黃河規劃和三門峽工程問題。1955年7月中旬,周恩來主持召開國務院第15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決議確定興建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為根治和開發黃河的第一期重點工程。至此,建設三門峽工程的法定程序,也就是民主程序已經完成。下一步就是如何建設的問題。
作為列入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中唯一的水利項目,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于1956年底完成了《三門峽工程初步設計要點》。此設計在我們國內引起爭論,其中包括清華大學教授黃萬里和電力部年輕的技術人員溫善章關于降低水位、加大泄水排沙的意見。
需要指出的是,爭論不是針對是否建設三門峽工程的爭論,而是針對工程設計的爭論。1957年6月,水利部遵照周恩來的指示,在北京召開主要由各方面70余名水利專家參加的討論會。會上無人反對建設三門峽工程,但絕大多數人主張高壩大庫蓄水攔沙的設計方案。
關于黃萬里和溫善章的觀點,2012年溫善章是這樣說的:
【 問:溫老,您當時是否反對上三門峽?
溫善章:這個說法不準確。我當時不是反對上三門峽,而是認為修三門峽水庫不應遷那么多人。為了減少移民,我提出要把三門峽從一個高壩變成低壩,從蓄水攔沙變成排洪排沙,只是在洪水超過下游河道渲泄能力時,臨時滯一下洪水,等洪峰過去后,繼續排洪排沙。因此,我并沒有反對上三門峽水庫。
問:那黃萬里是反對上三門峽水庫的吧?
溫善章:這個說法也不準確。我所知道的情況是:1955年黃萬里給黃河規劃委員會(由水利部等7個部委組成)提出的意見是針對三門峽水庫的規劃設計方法,在水文方面他沒提出什么具體意見。他當時提出要用偏微分方程求解,得出一個效益最大、成本最小的方案,用一個公式來確定三門峽的壩高。另外,他在報告里和1957年的會議上(他參加了一半,后因反右中途離席),提出要留底孔排沙;再有他提出修水庫是洪水搬家、災害轉移。這是我看到他寫的文章和參加會議的發言紀錄。由于有些紀錄可能表述的不太準確,有這么一件事:當時有的會議發言紀錄上說他反對上三門峽,后又有個更正;這是黃萬里主動提出的,還是有人參加會議認為不準確而提出的,我就不知道了。他當時的發言是7月份登在中國水利上,8月份又登出一個更正,他說自己沒有反對上三門峽工程。】
順便提一下,溫善章后來還說,他從來沒有遇到過有人要他“禁言”的事情。
但由于溫善章的意見,還有黃萬里的意見處于絕對少數,沒有被采納。這也在情理之中。但在工程設計問題上秉承走“博采眾議”的民主路線,則是始終如一的。
為聽取更多意見,凝聚各方共識,1958年4月,周恩來約請對西北情況比較熟悉的國務院副總理彭德懷和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一起來到三門峽,召開現場會議并對工程設計重新進行審查。三天多時間里,與會人員暢所欲言,發言熱烈,氣氛十分活躍。周恩來聚精會神地聽取各種不同意見。4月24日,周恩來作了3個多小時的總結報告。他特地指示,對于有爭議的問題,還可以再討論。他說:
【“你們回去寫信給我,或者寫文章來爭論,來討論,在報紙上也可以。我們繼續還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這樣才能使我們根治黃河工作做得更好。”】
1958年5月24日和6月下旬,周恩來在北京召集有關部門繼續研討黃河三門工程問題,召集有關省的負責人進一步交換意見。6月29日,水電部(此時水利部與水電部合并)黨組根據各方面研究的意見進行了綜合,向中央寫出了《關于黃河規劃和三門峽工程問題的報告》。至此,關于工程設計的各方意見基本得到統一。
但是,由于沒有先例可資借鑒,對黃河泥沙規律的探索不可能一步到位。三門峽水利樞紐于1960年9月蓄水運用一年后發生嚴重淤積。這說明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有個過程,并不是什么到決策民主方面的問題。不過同時也說明,即使某項決策程序完全符合民主的普遍要求,也不能保證這個決策就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民主決策的成本最低,則是人們的共識。后來三門峽工程的改建也體現了這一點。
周恩來除了積極擔責外,又多次親自召集或者指示水電部有關人員座談討論,商量解決辦法。但意見極不統一。大多數人認為,增建設施可以減少水庫淤積,情況可以改善。但也有很多人反對改建,甚至還有人主張炸掉大壩。周恩來要求水電部領導下到現場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種意見,邀請各方面的專家開會討論,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1964年12月5日至18日,周恩來在北京民族飯店親自主持召開治黃會議。周恩來參加了六次會議討論,他鼓勵大家多發言,盡可能把問題說透,以便解決問題。他說:“只要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能使黃河水土為民興利除弊,各種不同的意見都是允許發表的。舊中國不能治理好黃河,我們總要逐步摸索規律,認識規律,掌握規律,不斷地解決矛盾,總有一天可以把黃河治理好。我們要有這樣的雄心壯志。”
在博采眾議作出決策的基礎上,從1965年1月開始到1973年,三門峽工程經過兩次改建,基本上解決了泥沙淤積問題。在改建過程中,周恩來不斷指示水電部和相關省積極跟進,遇到問題要召集各方人士開會討論,集思廣益。1974年12月,周恩來在病榻上看到《人民日報》刊發《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改建獲得初步成功》專題報道后,立即讓身邊工作人員詢問并核實相關情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5月,周恩來提議清華大學水利系師生到三門峽去,研究工程改造,解決泥沙淤積問題。在周恩來的鼓勵下,清華大學水利系遷至三門峽辦學長達九年之久,進行教學、實踐和科研三結合,并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為三門峽工程的成功改建作出了積極貢獻。
據統計,從1952年到1975年,周恩來就三門峽水利樞紐建設召開專題會議、實地踏勘、作出批示、約談相關人員等達到百余次,充分彰顯出黨和政府,特別是周恩來本人尊重民主、發揚民主的執政理念。
三門峽工程在防洪、防凌、灌溉、發電、供水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綜合效益,成就巨大。在防洪方面確保了黃河下游歲歲安瀾。發電方面,從1973年第一臺機組投產發電至2003年,創產值23億元,是三門峽工程投資9億元的2.5倍。同時,三門峽工程的曲折歷程,還為后面的水利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著名水利專家、時任國家水電部部長錢正英稱:“三門峽工地可以說是新中國大壩建設的搖籃。”1978年美國河工代表團參觀后說:“你們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多沙黃河上取得修水庫、綜合利用的經驗將載入史冊。”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
2008年5月4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參觀三峽工程時說道,三峽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百年以前孫中山先生就有這個夢想,現在終于實現了。連戰沒有提到,三峽工程一度也是蔣介石的夢想。
從1953年開始,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就多次討論醞釀三峽工程。在1958年1月的南寧會議上,毛澤東提議會議安排討論三峽工程問題,并派飛機把對興建三峽工程兩種不同意見的代表林一山和李銳接到會上,請他們各抒己見。林、李兩位早在1956年就在專業刊物上發表了對立觀點的文章,爭論激烈。毛澤東在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后,提出了三峽工程建設要“積極準備,充分可靠”的方針。這個方針是在肯定興建三峽工程的同時又充分吸收了反對意見的合理部分形成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三峽工程再次提上日程。以林一山為代表的主建派和以李銳為代表的反對派多次向中央陳述了各自的主張。社會各界許多人士也通過各種渠道提出了大量的意見和建議。黨和國家最高決策層發揚毛澤東、周恩來對三峽工程民主決策的傳統,積極歡迎反對意見,盡可能吸取其合理內核。1986年6月,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擴大論證,責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以錢正英為組長的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成立了14個專家組,進行了長達兩年八個月的論證。1990年7月,以副總理鄒家華為主任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成立;至1991年8月,委員會通過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報請國務院審批,并提請第七屆全國人大審議。鄒家華在《關于關于提請審議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議案的說明》中再次肯定:任何意見“都是從對國家和人民負責出發。這些意見對增加論證深度,改進論證工作以及完善論證結果都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同、171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對或者棄權的結果,通過了《長江三峽工程決議案》,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完工。
這個過程,充分彰顯了民主決策在三峽工程建設中的作用。
黃萬里是反對建設三峽工程的。他的幾條主要理由是:
【 1、預言三峽大壩根本不能建成。
2、“三峽大壩將于幾年內堵塞重慶港、斷絕黃金水道上段……終將被迫炸掉”。
“三峽電站20年內只有工費支出,沒有電費收入,國家財力不堪負擔。”】
歷史證明,這些理由都沒有能夠站住腳。
2017年11月8日是三峽工程成功實現大江截流二十周年紀念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發表《三峽工程大江截流二十年綜合效益顯著發揮》一文。文中寫道:
【 “二十年后的今天,三峽工程已全面建成,運行安全穩定高效,自2003年6月初期蓄水以來,連續8年達到正常蓄水位175米,發揮了巨大的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
文章提供的詳細的數據,證明了建設三峽工程的正確性。國際河流組織政策主任白好德(Peter Bosshard)早在2011年就在美國報刊撰文稱:
【 “都江堰體現出中國順應自然的道家哲學,長江上的大壩則是毛主義征服大自然的象征,三峽大壩被視為全球大壩的建設范本”】
但是,正如毛澤東1966年4月10日在一份關于建設三峽工程的批示:“需要一個反面報告”一樣,像黃萬里這樣的反對者,在民主決策過程中是很有積極作用的。一些反對意見可以使論證更科學,實施過程更完善。在這個角度上,他們的貢獻應該肯定。
無論是三門峽工程,還是三峽工程,黃萬里敢于直抒己見的精神都應該肯定。但是,如果不顧歷史事實去神化他,那完全是錯誤的;如果還借此來否定中國在建設項目上的民主決策過程,甚至上綱上線,那不是別有用心,就是實在是有些糊涂了。
2018年10月23日,“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發布了《看百年來各國發電量變化視頻,5分鐘后被中國震撼到了》,文中寫道:
【 “1831年,法國科學家法拉第發明了第一臺發電機;47年后的1878年,還是在法國,世界上第一座水電站建成發電 。在之后的100余年的時間里,水電逐漸成為僅次于火力發電的第二大電源,在法國、瑞士等國家的水能資源利用率已經達到97%。但從中國瞄上水電并有能力自主建設水電之后,一項項世界紀錄便信手拈來,時至今日,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分別達到33211萬千瓦和10518.40億千瓦時,穩居世界第一,在世界排名前20的水電站中,‘中國造’獨占11,繼橋梁之后再次獨占。”
“中國的水電如此牛,哪些水電站是中國的最強水電呢?在世界上的排名又是怎樣的呢?下面,就用數據說話,帶大家一覽中國十大水電站的風采。1. 三峽水電站(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它是當今世界綜合規模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它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內河船閘,它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的垂直升船機,它刷新了全球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的世界紀錄,它點亮了近半個中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