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三體》中的哪一幕,最為震撼?
老實講,對于這個問題想了很久:
是羅輯憑一己之力威懾三體世界?
還是“水滴”摧枯拉朽的消滅人類艦隊?
抑或是整個太陽系都被“二維化”,成了一幅畫?
不可否認,“大劉”在《三體》中那想象突破天際,故事情節卻又不失科學合理的小說內容,令人震撼之處實在太多...
但是,在苦思良久之后我才發現,這些雖然“震撼”,但卻遠不及一個“情節”那樣令我記憶深刻:
三體人派出AI機器人“智子”,潛入地球,干擾誤導粒子高能加速器等人類基礎科學實驗,以最終使得人類科技出現發展停滯。
正如小說中的納米材料學家汪淼所說的那樣:
想象一個古代的王國,他們的技術也在進步,能為士兵造出更好的刀劍長矛,甚至還有可能做出像機關槍那樣連發的弓箭,但如果他們不知道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就永遠造不出導彈和衛星。
一切的核心,赫然指向了四個字:基礎科學!
6月10日,《科技日報》在版面主頁上,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先生高聲疾呼“重視基礎科學”!
顯然,對于丘成桐先生在《科技日報》上冷不丁的一聲“疾呼”,不少吃瓜群眾是難以產生共鳴的....
不過,有沒有共鳴沒關系,我們只需要知道,丘成桐先生之所以選擇在這個關口疾呼“重視基礎科學”,從來就不是“冷不丁”,這和一個“老爺子”有關系。
這人大家伙都認識:任正非。
前不久,美國商務部及各大美系公司發起對華為制裁,央視媒體就當前局勢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進行采訪時,這位“老爺子”既不提困難,也不倒苦水,他的話題切入出人意料:
“芯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而在兩萬多字的采訪實錄中,任正非更是話題不離“基礎科學教育”,其中僅僅“數學”一詞,就提了不下30次!
顯然,任老爺子在提議時所展現出來的形象,與我們刻板印象中的“商人”是相去甚遠的,甚至在有那么一瞬間隱約能夠感到,或許對于電視中接受采訪的那個人而言,自己的企業從來都只是“手段”,以一己之力推動國家發展,才是他真正的“理想”!
但是,且不論任老爺子究竟有何等高遠的志向,相信對于老爺子提出的“芯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的論調,即使是半只腳踏進了圈子的人,都不會表示半分懷疑。
這不是“豪言壯語”,而是“人間大道”!
有些事兒,我們必須“咬文嚼字”
或許看到這里有人要問了,“基礎科學”有那么重要嗎?
在文首的引語中,曾引述了小說《三體》中汪淼的一段話:
想象一個古代的王國,他們的技術也在進步,能為士兵造出更好的刀劍長矛,甚至還有可能做出像機關槍那樣連發的弓箭,但如果他們不知道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就永遠造不出導彈和衛星。
這句話就能很好的向我們詮釋了“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你要造出導彈、要造出衛星,你首先得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你首先得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那些“看似無用”,卻實則扮演科學之母,承擔著一切上層科學建筑的大廈基礎!
有一個比喻戎評很喜歡:
如果說人類現代文明是一棵大樹的話,那么基礎科學就是大樹的根部,科學理論就是粗壯的樹干,而一切實用型技術,則不過只是樹干上延伸的枝條,枝條越多,樹葉越繁密,人類文明就越多彩、越富有生命力!
是什么決定了這棵大樹的繁茂?
是繁密堆疊的綠葉?是交叉延伸的枝條?還是粗壯挺直的樹干?
不!都不是,你可以說他們的存在為大樹的繁茂生產提供了助力,但絕不能說大樹的繁茂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得以造就!
綠葉也好,枝條也罷,不過只是繁茂的表現,是浮于最終的結果,造就一切的還是“樹根”,是深扎泥土,幾乎不為人所注意,在外行眼中甚至被忽視的“樹根”。
不要以為這種看似“咬文嚼字”而指出的認知謬誤無足輕重,要知道曾經就是因為“它”,我們不僅葬送了近代百年國運,甚至直到今天,依舊在為其“償債”!
眾所周知,爆發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是中日兩國近代歷史的最終分水嶺。
此戰之后,日本憑借戰爭的勝利,不僅鼎定了明治維新的各項政策成果,在巨大的戰爭紅利及最后一絲顧慮的消除后,日本更是在10年之后一舉擊敗沙俄,成為第一個躋身列強的東亞國家,成為了當年事實上的東亞霸主!
對于日本當年的“成功”,史學界主流認知里將其原因歸結為“日本成功冒險”的歷史偶然與“清俄腐朽”的發展必然...
對于這樣的論調是否“正確”,今天咱們暫且不論。
但是當我們今天回望歷史,再度回頭去審視一下曾經失敗的“大清”與“沙俄”時我們一定會發現這么一個有趣的現象:
同樣是失敗者,兩個國家體量幾乎相當的帝國,戰敗之后的所付出的代價乃至日本人的態度對待,可謂天壤之別!
對于“我大清”的戰敗賠償的慘痛,相信即使到今天,也沒有哪個知曉史書的中國人敢于忘記:
1、中國確認朝鮮獨立脫番。
2、中國割讓遼東半島,沿海四十里以內為日本國領海(后三國干涉還遼,中國支付庫平銀3000萬兩贖回)
3、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庫平銀2億兩。
4、增設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對此條約的簽訂,咱們高中的歷史課本將其評價為“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程”。
這種評價夸張嗎?8個字:有不及而絕無過之!
但是,同樣面臨戰爭失敗而被迫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的“沙俄”呢?
1、俄羅斯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的一切“卓越權利”,不得阻礙干涉。
2、俄羅斯將從中國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附屬一切權益,轉讓日本。
3、俄羅斯轉讓中東鐵路長春至旅順段一切財權,其他路段每公里可駐兵15名。
4、俄羅斯割讓庫頁島北緯五十度以南給日本。
那么對于這場失敗,俄羅斯人又是如何評價的?
內容就一句話:遠東擴張政策受阻,中國東北勢力范圍從一家獨大變為俄日分據南北。
事實如此,當年俄日的那份所謂和約,與其說是“戰敗賠償”,不如說是“殖民權益轉讓”,更加貼切一點!
或許有人要問了,是什么造成了日本在對待同為“戰敗國”的清俄賠償問題上堪稱迥異的態度?
是因為日本文明?
事實上就在和約談判時,日本也曾如敲詐中國一般,坐地起價向沙俄要求30億日元的戰爭賠償,但是俄皇一句“要錢接著打”,一下就讓日本沉默。
是因為沙俄廣袤的領土?
同時期的中國領土面積也不見得小,日本卻不怕!
是因為沙俄碾壓的人口優勢?
同時期的中國人口數倍于沙俄,日本還是不怕!
或者是因為沙俄“歐洲壓路機”的百年積威?不落潮流的武器裝備?抑或是更加清明的政治?
但是,同時期的中國在東亞的字面實力并不見得比沙俄要弱,武器裝備上甚至還要強于對戰的日軍與同時期的俄軍,至于政治腐朽,清俄兩國政府就是半斤八兩!
顯然,當年的日本即使在遠東戰場上戰勝了沙俄,依舊是沒有底氣的。
是什么造成了這一切?
是什么讓日本對同為戰敗者的中國極盡兇惡,卻唯獨對沙俄沒了脾氣?
課桌,是戰場的延續
1877年,在明治維新的第九個年頭,日本依據《帝國大學令》將“東京開成學校”與“東京醫學校”進行合并之后,建立了屬于本國的第一所文理綜合性大學—東京大學!
截至2014年,僅僅東大一所大學,就累計培養了包括9名諾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1名菲爾茲獎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國)國會議長在內的一大批日本學術名家、工商巨子、政界精英...
不可否認,東京大學是成功的:其“學術研究型”屬性,在日本乃至世界,都是極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
當然,19世紀初建之時的東大雖遠沒有后世一般耀眼,但對于剛剛開始維新運動的日本而言,絕對是一等一的建設人才培養搖籃:
因為東大,當年的日本人有了自己的專業駐外大使、國際法務人才、槍炮設計師、艦船工程師、機械繪圖員...
但是,同時期被日本列為“競爭對手”的中國,在洋務運動之下又有什么?
我們有江南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總局、天津機器局...
字面成就是輝煌的:彼時的大清,能造“大炮”、“槍彈”、“水雷”、“蒸汽輪機”、甚至鐵甲艦...
但所需鋼料,需從外國進口!
所需圖紙,需從外國購入!
所需技術指導人員,需從外國聘請!
中國人干啥?洋人帶國人,師傅帶徒弟,理論全不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于是在那個“科技變革”的年代里,咱們的機器是換了一批,落后一批;產品是生產一批,報廢一批!
錢袋子受不了,工人也跟不上,耗時幾十年,花費數千萬,到頭才發現:造不如買。
于是在甲午大東溝海戰臨戰前的最后一刻,咱們的北洋艦隊還在翹腳等待訂購自英德的艦炮彈藥,而在臨上戰場之前,北洋艦隊的每管炮備彈均數僅為14枚,且大都為練習用炸藥裝填量的訓練用彈!
當然,更令人心痛的還是淮軍重要將領劉秉璋之子劉體智所著《異辭錄》中的記載:
“惟恃兩鐵艦,而十寸口徑之炮彈,時只余三枚。”
什么意思?
開赴大東溝與日決戰主力的北洋定、鎮兩艦305毫米主炮,炮彈總數只有三枚!
"兩艦三彈",這就是當年北洋艦隊的決戰準備,而站在當年日本的角度來看,這樣一種“本國海軍竟然要等外國炮彈”的情形,簡直就是荒謬!
但是,日本海軍卻并未因此而絲毫留情...
日本國產炮彈如潑雨般射向中國艦隊、
日本工程師下瀨雅允研究,遠勝于清軍黑火藥的“下瀨炸藥”,占據了壓倒優勢、
日本吸納改進的,遠勝于傳統六分儀的“武式1.5米光學測距儀”,大大提升了日本艦炮的命中精度!
.....
所以,當年的那場中日戰爭,中國到底輸在哪?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一句話,值得我們思考:
戰爭的勝利,早在課桌上便已經決定!
沒錯,當年相較于具備“自研自產能力”的日本而言,偌大的“清國”不過就是一個只會朝外國軍火商伸手的“巨嬰”...
他的爪牙或許攝人心魄,但是掰斷一根就少一根!
事實如此,當年在“師蠻長技以制夷”口號下的中國掌權者們眼中,建筑在幾百年基礎科學積淀上的工業革命,不過是幾件“奇技淫巧”的洋玩意兒!
什么科學體系、教育興國,不知道,不想管。
對此,我們從中國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京師大學堂”(北大)竟然始建于1898年這一點上,便不難看出...
顯然,當年的日本人深知自己究竟因何而戰勝中國:
于是在調用甲午戰爭巨額賠款后的不過四十余年間,日本又相繼建立了8所足以與東大媲美的“帝國大學”!
但是,當時間拉進到1905年時,擺在日本面前的沙俄,在“課堂”上又是一個什么狀態?
早在1755年,俄羅斯便建立起了自己的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
到19世紀末時,在俄國數學家切比雪夫、馬爾可夫、李亞普諾夫等人的領銜下,相繼涌現上百位世界一流數學家、在學術成就上叱咤世界的三大數學流派之一的莫斯科學派,逐漸成型...
毫不夸張的講,當年的日本雖然在戰場上暫時的擊敗了沙俄,但是在支撐這一切,支撐近代工業革命的基礎科學領域上,沙俄是理所應當的老師,而日本不過就是一個“將將及格的學生”!
兩者之間真正的實力差距在哪?看的見的槍炮固然重要,看不見的積淀,同樣不可忽視!
當年的沙俄在日本“有心算無心”等各種因素下,雖然在戰場上敗了,但是作為戰勝者的日本卻深知:
沙俄不是大清,他們或許同樣腐朽,但一個是“實”的,一個是“虛”的...
于是對“虛”的中國,他們可以極盡凌辱勒索,絲毫不擔心反撲,絲毫不有所恐懼!
但是對于“實”的沙俄,他們即使戰勝之后也要小心翼翼,無他,沙俄的軍隊或許戰敗了,但是他們的課堂,依舊佇立在那里,或許政權會坍塌,但是民族前途未破,力量猶存!
文章最后,戎評有話說
事實上,有關“基礎科學”的故事,不僅只有近代中日幾乎同時啟動,卻結局迥異的“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同樣也不僅僅只有清俄戰敗后,日本對于兩國天壤之別的索償態度...
回望世界歷史我們會發現,近代以來歐美國家的崛起乃至今日中國高速發展下雖被掩蓋,卻客觀存在且無可繞開的諸多困窘,也無不與“基礎科學”有關!
世界從來都是如此殘酷且真實的:
無法理解熱力學、牛頓力學、電磁學,即使在21世紀,也休想跨進“工業國”的門檻!
不懂可計算性理論、計算復雜性理論、自動機與形式語言理論,就算給你湊齊了電腦制造的一切物質材料,撐死也不過造出一坨“磚”!
同樣,如果人類失去代數、幾何、微積分、我們當前所創造的一切科技都將瞬間坍塌,人類將重回中古時代...
很不幸,在這個道理上歐美發達國家比我們看的清!
雖然,早在2009年時中國的國家科研經費,就以1.08萬億日元的總投入超過了咱們的近鄰日本,但是一直到2016年時,中國在基礎科研占研發總投入的比例上,卻僅為4.9%,遠低于同期法國投入比例的25.8%、韓國的18.4%、美國的19.3%、日本的12.1%、英國的10.8%...
毫不諱言:不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堪稱目前中國科研體系最大的?。?span lang="EN-US">
正如曾與陳景潤共事的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楊樂院士所說的那樣:
現在年輕人都爭著評優青、杰青。在陳景潤‘1+2’還沒做出來的時候,單位如果要評五六個‘優秀青年’,極有可能都輪不到陳景潤。
而在今年3月11日《人民網》文章“基礎研究,讓青年人甘坐冷板凳”中,更可謂一語中的:
重視基礎研究,最重要的是把科研環境搞好,保證年輕科研人員能靜下心來做研究,不要讓太多非學術的事情去麻煩這些年輕人。
砸數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固然好,但歸根結底,咱們還得舍得“砸錢”,還得有敢于“血本無歸”的膽量,當然,科學的項目評估機制和審核判定流程,同樣不可缺少....
還是那句話:板凳雖冷,卻不能寒了堅守人的心。
資深院士月津貼不過830元
兩院院士津貼在此基礎上每月又加了170元
財務緊張還可“兼職”大學教授,每月能再加5000元
.......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就曾經表示:
國家兩院中確實存在一些超高收入的“院士”,但超高收入的院士只是少數,很多院士收入并不高,平均一年二三十萬元都達不到。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還是“院士”的收入!
實在難以想象,院士以外的其他只會算術推理、只會在演算和稿紙間探尋世界奧秘的“基礎科學”青年從業者們,在生存壓力強大的北京、在名利不顯的現實下,又該何去何從?
但是偏偏,就是那群滿嘴專業名詞,常人聽不懂也沒興趣懂的“書呆子”們,偏偏還就是我們這個國家未來科學發展的“母機”、偏偏還就要承擔著我們未來一切上層科學建筑的大廈基礎!
大道理多說無益。文章最后,只一言:
九尺之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權掌國器者,敬請此言永掛心頭,自思自量...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