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一首歌曲、一部電影,實際上就是一場政治課。”作為宣傳陣地“無產階級不去占領,資產階級就必然去占領!”
——毛主席
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一騎絕塵。
上映首日,票房順利過億;4天,過10億,逆襲登頂;6天,突破20億,中國影史新紀錄就此誕生。
賀歲檔眾星云集,“小破球”票房登頂,質量可見一斑。在微博上,知名大咖卡梅隆,也為它轉發點贊。
茶余飯后,“小破球”在輿論場里爆燃,捧的贊的、摔的罵的,兩邊吵得不可開交。
尤其豆瓣上面,沒看電影就給差評的、高贊好評改差評的大有人在。輿論場上魚龍混雜,豆瓣也成了“暴風眼”。
但有一點沒有爭議,也不會有爭議。在中國科幻影視的一片荒蕪中,《流浪地球》啟動了中國文化產業騰飛的引擎。
這些年,我們完成了經濟崛起,完成了軍事崛起,但文化始終處于弱勢。文化的弱勢,就是話語權的弱勢,價值觀的弱勢。
時至今日,國際輿論主導權,就是下一個需要我們去奪取的陣地。
中國人的硬科幻
筆者和家人一起去看了“小破球”,視覺上的震撼一點都不少。
從地面公路開始,沿著山的礦區向上,蔓延到行星發動機全貌,最后拉高到大氣層外,將整個地球展現出來。
行星發動機的外部結構以及噴口細節,都給出了最為完整的視覺,也令人感受到了數量上的震撼。
類似的鏡頭還有很多,機械外骨骼、冰封上海、引爆木星……都令人印象深刻。
這些特效,并不比好萊塢電影差上多少,但畫面的進步卻不是最令人感動的。
過去十年,國產科幻片并不少。但有的是典型的“拿來主義”,照著好萊塢劇本依葫蘆畫瓢,卻畫虎不成反類犬;有的是典型的“換皮”,將愛情片生搬硬套,弄出個“四不像”。
一直以來,國產科幻電影都不能講好一個故事,尤其是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小破球”不同,郭帆、龔格爾和大劉一起,講了一個中國式的科幻故事,一個好故事。
它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特點,有三處。
1、家園
2016年,初步敲定劇本的郭帆和龔格爾找美國人合作。雖然沒能談妥,但老外卻對劇本很感興趣。他們覺得驚奇:為什么在中國人的劇本里,災難來臨時要帶著地球跑路?
好萊塢的內核是什么?是放棄家園,是個體的流浪與自救。看看《星際穿越》,最后地球沒動,主角一行走了。
但我們的硬科幻不同:2500年的流浪之旅,100代人的努力,永不放棄的家園。
這是一個好萊塢聞所未聞的點子,一個充滿中國味的點子:我們是否有勇氣,帶著地球去流浪?
我們就是這樣,一代代人面朝黃土背朝天,愛這土地愛得深沉。愚公移山,家國情懷,淋漓盡致。
2、集體
好萊塢的劇本里,個人英雄主義是永恒的主題。《流浪地球》不同,特別是“飽和式救援”這個詞,讓筆者深受打動。
這是什么救援?只有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才能實現的救援!98年大洪水、汶川、玉樹……一場場災難,一次次搶險,是我們特有的經驗,也是我們特有的文化。
片中的CN171-11救援隊,事實上沒能完成任何一件任務。去杭州,杭州地下城已經被巖漿淹沒,去蘇拉威西,抵達時已有其他救援隊捷足先登。
直到最后,CN171-11也沒能獨自啟動發動機撞針,而是依賴著多國救援隊的力量。但這就是集體的力量,“集中力量辦大事”,“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覽無余。
3、英雄、責任與犧牲
《流浪地球》里,所有角色都沒有超越極限的能力,每個人都只能辦到力所能及的事。
沒有美式的超級英雄,但每一個人都是英雄。在MOSS的計算中,地球脫險的可能性是零,但就是這么一群普通人,讓“奇跡”出現。催生這些英雄的,就是“責任”。
CN171-11隊員的犧牲、劉啟的決斷、“中國心”的援手、劉培強的前進三,甚至是劇中沒有“露臉”的聯合政府,一切圍繞的都是“責任”二字。
這份“責任”是什么?人類的存續。大劉筆下的文明觀很簡單:人類是文明的載體,沒有人類,就沒有人類文明。
劉培強死去,劉啟活了下來;韓子昂死去,韓朵朵活了下來;老何死去,李一一活了下來;王磊死去,周倩與CN171-11其他隊員活了下來。
這是什么?這就是傳承,是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傳,是“小破球”里最為重要的“責任”。
因為責任,所以慷慨赴死。
一部電影,一堂課
歷史從來不會由某個“事件”去推動,但在任何歷史的節點上,“事件”卻是一個標志。
105年前“薩拉熱窩的第一槍”,82年前“走失的日本兵”,73年前“丘吉爾赴美進行的演說”……每個事件背后,都是歷史的大勢所趨。
現在,《流浪地球》引爆了票房,引爆了輿論,也引爆了我們的文化產業。它就是一個“節點”,一個嶄新的“大勢所趨”。
電影是什么?是娛樂,是文化創造,也是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更是國際輿論戰場上極為重要的陣地!
上世紀至今,中國聲音在國內和海外的輿論環境中,小的不可思議,位置低的嚇人。并不是我們丟掉了陣地,而是那些年我們根本就沒機會去占領。
曾經的中國電影,且不提故事拍得好不好,但大多數觀眾是不買賬的。
科幻片,道具簡陋,場景單調,特效五毛;愛情片,除了懷念上個世紀,就是走小鮮肉,走流量,唯獨不走心。反應現實的影片數量稀少,直到《我不是藥神》才算是出了頭。
過去,好萊塢電影就是主流。
10年前,《2012》和《變形金剛2》的國內總票房均超過4億,分列當年冠亞;
9年前,《阿凡達》以超過13億的總票房,成為中國首部突破10億的電影;
8年前,《變形金剛3》、《功夫熊貓2》和《加勒比海盜4》力壓《金陵十三釵》和《建黨偉業》,將前三名收入囊中。
這些年,我們提到電影,就繞不開好萊塢,繞不過奧斯卡。同樣的,許多國人也接受了所謂的“西方思想”。
尤其是許多年輕人,還沒經歷社會的磨礪,就將電影里的一切當做“信條”。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V字仇殺隊》,多少公知帶路黨都在里面找“名句”:
“這張面具之下不止是肉體,這張面具之下是一種思想,克里蒂先生,思想是殺不死的。”
“人民不應該害怕他們的政府,政府應該害怕它的人民。”
“我們被教導要記住思想,不是人。”
有的人是沒腦子,以為電影就是現實;有的人則沒良心,將電影的一切套進現實。沒有人,哪來的思想?究竟是“以人為本”,還是“以思想為本”?
這幾年,風向總算是變了。《流浪地球》之前,有《戰狼2》,有《紅海行動》,這些國產片的成功,讓我們的聲音,至少在國內的聲音變大了。
這是什么?這就是變化,是我們軟實力強起來的信號。
《流浪地球》填補的,是國產電影最后一個空白。科幻電影是什么?是對未來的探索與展望,是用我們的文化來虛構一個具體的世界。
一部電影就是一堂公開課,用一種文化構建一個世界,用一個故事去普及一種價值。
星空、未來、科技與救世,外國人能做的,中國人也能做。這是什么?這就是文化自信。
與此同時,有的公知是跪久了,不知道怎么站起來;有的則早成了帶路黨,想著維護“外國爹”的話語權,鉚足了勁去貶低《流浪地球》。
這些人在輿論場上各路出擊。有的雞蛋里挑骨頭,搞雙標“跪舔”好萊塢,卻噴“小破球”不是科幻。有的更加隱晦,拿影片里的背景設定說事,通過抹黑《流浪地球》來抹黑中國。
“小破球”的影評,儼然已成為2019年的首場輿論陣地爭奪戰!
輿論,一個不容有失的陣地
馬克思曾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恩格斯也曾指出:“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使社會主義成為科學,而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的核心,恰恰就是‘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輿論。
1、輿論,國家與價值觀的基石
我們都是輿論場的一員,但輿論卻是不可忽視的戰場。可要說輿論為何如此重要,必須要明白輿論是如何從個人影響集體的。
無論古今中外,認識世界就是在獲取知識。但知識是如何獲取的呢?方法是眼睛看,耳朵聽。但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就關乎輿論了。
一個人的生活范圍,大多是門前幾里路,所見所聞不過方圓幾里地。一個人的交友范圍,把所有認識的人加起來,也不過幾百上千人,能聯絡的就更少了。
實際上我們能直觀把握的范圍,在世界地圖上還填不滿一個像素點。但世界要大得多,全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怎么去了解的?輿論。
傳統媒體、網絡社區、社交朋友圈……我們看世界的方法要多少有多少,但看到的一切,都由輿論來決定。
流量明星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大多數小鮮肉有什么能耐?要演技沒演技,要內涵沒內涵,唯獨有的就是流量,以及流量撐起來的輿論。
簡單來說,輿論構筑了我們個人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到主流價值觀,也就是國家的話語權。
2、輿論與話語權
在國際社會,誰能操控輿論,誰就掌握了話語權。
在輿論領域,我們和老美的差距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國際輿論上,美國人多次通過輿論推翻了網絡不設防的國家。
目前,白宮也將矛頭對準委內瑞拉和伊朗,特朗普和其他美國高層在推特上的發言,是一個很強的信號。而這,就是話語權的表現。
同樣的,外國媒體,尤其是跟著美國人的那一幫子西方媒體,抹黑中國的力度一點都不小。
也正是這些外媒,讓外交部新聞辦大過年的都忙忙碌碌,不斷核實他們提的問題。結果,全是些毫無根據的謠言。
年前年后,外交部幾場例行記者會上的表現,我們是有目共睹。很累,也很無奈。
外媒黑中國成癮,體現的就美國國際輿論霸權。
3、輿論,難以挽回的損失
對于輿論,不少人不理解它究竟是何物,更多國人則覺得無所謂。
一方面,我們過的好不好,是冷暖自知的事。外媒再怎么貶低,也不能把我們穿好的秋褲給說沒了。
另一方面,是金子總會發光,內斂與深沉不會改變自身的體量。我們只要能自己做好自己,外面總會看到中國的崛起。
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外媒對我們的抹黑,讓我們承受了巨大的戰略損失。遠的不提,僅僅只是斯里蘭卡的科倫坡港口,就曾因此停工18個月。
2015年3月,是歐美等國主導的國際輿論,喚醒了斯里蘭卡人民對外來者的復雜情緒。他們曾被葡萄牙、荷蘭和英國殖民了450年,也因此恐懼我們的到來。
西方媒體炒作的“債務問題”,揭開了斯里蘭卡昔日的傷疤,也令我們的戰略投資蒙受了不小的損失。科倫坡如此,皎漂港也是如此,這樣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事實上,中國與其他國家合作,從來沒有“債務問題”。可正是話語權的缺失,令我們無端地背上了莫須有的黑鍋。
輿論陣地,從奪回本陣開始
輿論陣地是如此重要,我們必須將之奪回。不過,攘外必先安內,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
當務之急是什么?是正本清源!國際輿論主導權的奪取,必須從本身抓起。打鐵還需自身硬,自己都亂成一團,還怎么發出共同的聲音?
中國太大,人口眾多,總會有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這恰恰給了公知美分帶路黨們,一個散布謠言、扭曲價值觀的肥沃土壤。
這些人中,茅于軾就是最突出的一員。他的言論最是禍害人,一是否定國家認同,二是全面否定和攻擊毛主席,三是全面否定國企,否定公有制經濟。
2年前,他創辦的天則經濟研究所旗下兩個網站被關停,個人微博賬號也被銷號,但他仍然沒見消停。這不,這位今年將滿90歲的老人,前不久又出來作妖了。
《90歲的自述:我的喜悅與期待》是他最新的作品,字里行間充斥著兩個字:洋奴!老家伙被吐了這么多年唾沫,秉性卻一點沒變。
他用這作品重出江湖,絲毫不見反省,想必是從來不曾學過“‘兩個30年’互不否定”這個論斷。
以他為首,這些公知、美分、帶路黨、牧羊犬們打著“批評”的旗號,用所謂的“異見”,行“賣國”之實!
茅于軾的追隨者中,就有剛被以間諜罪抓捕的楊恒均。說起他,也曾是在網上一方諸侯。此人在外交部任過職,也寫過幾本暢銷書,有幾本就是諜戰題材。
但看看他這些言論,就這覺悟還是在外交部任過職的?腦袋要是沒進水,這良心就是壞透了。
2年前,借著給茅于軾祝壽的機會,楊恒均在微博上還弄了個“集結令”,號召“同行”在“風高浪急的時刻”,讓茅于軾不再“孤獨”。此舉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中國,可不只有一個茅于軾,也不只有一個楊恒均,這樣的混蛋實在太多了。
有的類似童大煥之流,用《中國你慢些走》這樣的文章綁架輿論,硬生生拖緩了我們高鐵的建設速度。
有的類似賀衛方之流,在國外演講并接受外媒采訪時大放厥詞,公然“為西方利益集團服務”。
40年前我們就說要“摸著石頭過河”,有的人摸了40年石頭,忘記了自己要過河。真到了我們快“過河”了,他們還惦記著那些“石頭”。
有的公知,是沒能跟上時代變化;有的,卻是不愿意看到時代變化。只有在輿論里把時代給固定死了,他們才能一直控制話語權,攫取更多利益,撈更多西方“救濟糧”。
這些所謂的公知們,真到不知道我們活在怎樣一個時代嗎?只有眼睛不瞎,耳朵不聾,良心不黑都會說:一代人的時間,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用真相與實力,滌蕩這些公知美分帶路黨,為被公知荼毒的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而《流浪地球》的出現,正是我們的迫切需求,也是這個時代的特征與縮影。
誠然,一部電影,不會帶來立竿見影的變化,但埋下的是一顆種子。它埋在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中,等待時機來臨就會生根發芽。
這就是價值觀,真真正正中國式價值觀,屬于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什么?是對歷史的傳承,一種文化與身份的認同。也是對未來的選擇,一種無法磨滅的希望。
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擁有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也擁有五千年的家國情懷。這種情懷不曾隨著時光流逝,而是一壺老酒,越陳越香。
無論是歷史還是未來,我們都不需要所謂的“超級英雄”。每當面對危機,任何普通人,都甘愿舍生取義,都能是真正的英雄。
只有我們才會構想出一個全世界合作、百代人才能完成的超級工程。也只有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愚公移山”,真正明白何為“人定勝天”!
“小破球”來了,和它一起來是一場人民群眾的“輿論戰”。再多的人罵它笑它貶低它,卻攔不住更多的人喜歡它,愿意用電影票來投票。
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