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那一年,孫家棟41歲。“消息公布以后,我們坐車就往天安門廣場跑,到那里時根本進不去,人山人海地都在慶祝。
孫家棟近照。光明日報記者 姜奕名攝/光明圖片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榮譽稱號……翻開孫家棟的人生履歷,就如同閱讀一部新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7年學飛機、9年造導彈、50多年發射衛星,他始終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一號”,從“風云氣象”到“北斗導航”,背后都有他籌謀、忙碌的身影;
從1958年進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從事導彈研究開始,他將60多年的歲月奉獻給了中國的航天事業;
如今,為了中華民族的航天夢,他仍然在嘔心瀝血、奮斗不息。
“中國人,你是壓不倒的”
1951年,還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書的孫家棟應召入伍,獲得去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飛機制造的機會。
留學7年后,孫家棟帶著“斯大林金質獎章”登上了歸國的列車。當時聶榮臻元帥受中央委托,正在籌建導彈研制隊伍,孫家棟被抽調進新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那時,中蘇關系還很友好,蘇聯提供圖紙、資料和專家幫助中國。誰知好景不長,中蘇關系突然變冷,僅一個晚上,蘇聯專家就帶著資料全部撤走了。
“我們看著做到半截,即將完成的導彈,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但這個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們:搞‘兩彈一星’,必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圖紙資料等都拿走了嗎?好,我們自己想辦法搞。中國人,你是壓不倒的!”孫家棟說。
1967年,孫家棟迎來事業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錢學森親自點將,孫家棟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在沒有資料、經驗、專家的情況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衛星,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但當時,多顆外國衛星上天已成事實,時不我待,孫家棟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場忘我的戰斗中。
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那一年,孫家棟41歲。“消息公布以后,我們坐車就往天安門廣場跑,到那里時根本進不去,人山人海地都在慶祝。”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在孫家棟看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與成就,與黨中央的關懷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分不開。“當時制造衛星需要一個物件,我們找到一家工廠的老師傅,告訴他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是國家重點任務,我們要的這個東西是什么條件、多大尺寸。他也不問真假,就說:‘行,你回去吧,一個月后再來。’一個月以后再去,人家果然給你做好了,而且也不要錢。”對于這件小事,孫家棟感念至今。
年輕時的孫家棟在工作中。新華社記者 楊武敏 攝
中國航天“大總師”
航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每項工程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應用等多個系統構成,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總設計師或總指揮,孫家棟則被大家尊稱為“大總師”。
“每次發射,沒有一個人敢說這次發射是絕對成功的。投資10億元,初期干的時候1個型號干10年,干的人加起來又有10萬之多——這么大一件事,如果最后按按鈕的時候掉鏈子了,作為技術牽頭人,哪里受得了?”孫家棟反問。
1974年,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在升空20秒后爆炸了。“我跑出地下室,只看見沙漠里一片火海,整個腦子一片空白,痛哭起來。”
之后的三天三夜,他與同事們在滴水成冰的沙漠里一寸一寸地尋找火箭的殘骸,把所有的螺絲釘、小銅塊、小線頭一點點收集起來,查找事故原因。最終發現是控制系統內的一小段導線在火箭發射時受到劇烈震動斷開了。
“一個裂痕就牽扯到整個航天產品的成敗,這個教訓太深刻了!”正如恩師錢學森當初所做的那樣,孫家棟承擔了失敗的責任,從此狠抓質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嚴格的質量管理系統。
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已經75歲的孫家棟接下了首任總設計師的重擔。很多人對此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了,為什么還要冒這個險?萬一失敗了,輝煌的航天生涯蒙上陰影怎么辦?
對此,孫家棟的回答很簡單:“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3年后,當“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環月任務的消息傳來時,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內,大家歡呼、擁抱、振臂慶祝,而孫家棟卻默默轉過身,掏出手絹擦去了眼角的淚水。
“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我們國家能把‘嫦娥一號’送到月球上去,盡管是第一次,卻這么精準,作為航天人,我的心情十分激動。我為國家有這么大的成就感到自豪!”孫家棟說。
2009年3月,在孫家棟80歲生日時,錢學森專門致信祝賀:“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2019年6月25日,我國成功發射第46顆北斗導航衛星。新華社發 郭文彬 攝
“這輩子都不會離開了”
如今,由孫家棟擔任總師的一項項航天工程已經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坐標:風云氣象衛星正在為世界氣候研究提供數據,北斗導航系統開始提供全球服務,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也開啟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征程……但對于孫家棟來說,自己為祖國航天事業奮斗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
2018年6月5日,風云二號系列最后一顆衛星——風云二號H星發射。作為工程總設計師,89歲高齡的孫家棟再次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這次坐鎮發射場,他仍然像第一次那樣,能夠清晰地聽見心臟怦怦跳動的聲音:“搞了一輩子航天,它已經像我的‘愛好’一樣,這輩子都不會離開了。”
現在,年滿90歲的孫家棟還會經常到位于北京航天科技大廈的辦公室坐一坐,看看最新的報告和資料。不過,他說自己輕易不發表意見,擔心“影響年輕人的決策和想法”。
有人問孫家棟:“航天精神里哪一條最重要?”“熱愛!”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熱愛,就談不上奮斗、奉獻、嚴謹、協作、負責、創新……”
當然,除了“熱愛”,還有“創新”。“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航天尖端產品也是買不來的。在一窮二白的時候,我們沒有專家可以依靠,沒有技術可以借鑒,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輕人更要有自主創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術的話語權。”
“生在中國這片熱土,有幸從事航天事業,這種成就感一生都忘不了。中國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深入,我們一定要緊跟黨中央,完成好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說到這兒,他習慣性地瞇起眼睛,從容而淡定。
(來源:《光明日報》2019年07月04日 01版(作者:張蕾)、東大街5號)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