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安生:中美關系與經濟內循環
點擊:3556  作者:安生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0-07-30 08:53:04

 

1.webp (9).jpg

 

經濟內循環這詞忽然熱了。具體原因不說了。

在此之前,我談過很多次內循環,至少要做好內循環的準備。但是真正愿意深入思考內循環的人并不多。
《中美關系與貿易戰
《比較優勢理論、外循環與內循環

我現在選擇這個題目,中美關系與內循環,如果選擇打氣文,那么閱讀量會是一般文章的兩倍,打賞翻番;如果選擇吹牛的雞血文,比如,美國是冢中枯骨,早晚必為小白兔所擒,閱讀量還能再翻一倍;如果裝模作樣地指出一點看似走得通實際是懸崖或死胡同的路徑,估計能被冠以深度好文的名頭,四處轉載,閱讀量能10萬+。

說到底,人群之中很多人都不能理性看待事物發展,尤其是涉及他們自身利益的時候,他們或者智力不足,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或者內心不夠強大,不愿意接受理性分析的結果。絕望之中,人們愿意相信希望,哪怕知道對方大概率是江湖騙子,也會覺得,萬一他說對呢?

但是,我不是機會主義者,我寫文章的目的不是收割讀者,我把事情向讀者交代清楚,給讀者一個判斷事物發展趨勢的視角。
1.webp (10).jpg
若干年前,有一本書《超限戰》,被吹得神乎其神。似乎給弱國戰勝強國指出了一條明路——戰爭可以有很多維度,弱者可以玩田忌賽馬,發現自己比對手更強的維度,從這些維度發動攻擊,擊敗強者。

其實,靜下心來想一想,就會發現強國擁有更多的資源,在更多的領域具有優勢,甚至是壓倒性的優勢。戰爭在更多的維度展開的結果,不是弱者田忌賽馬,而是強者對弱者的全維度碾壓。即使弱者在某一維度發動超限戰獲得戰果,強者也可以利用自身壓倒性優勢在其他維度反擊,徹底粉碎弱者的攻勢——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大力出奇跡,純實力碾壓。

戰爭擴展到戰場之外的思想并不新鮮。

自古以來,摧毀對方的經濟基礎,孤立、包圍、封鎖對方,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別的不說,至少明代邊軍就懂得周期燒荒,燒毀草原,讓南下的蒙古騎兵因為缺乏糧草,難以久留。

拿破侖對英國也搞過經濟封鎖,希望通過剝奪市場、切斷原料供應,誘發英國國內經濟危機,摧毀英國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

到了基辛格的時代,提出了“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能源、糧食和金融,成為新的超限戰要素。

當然,如果對手是市場經濟的話,控制金融的一方,還可以用市場需求要挾對方——不答應我的條件,就剝奪你的市場。

至于意識形態,不過是建立在能源、糧食和金融基礎上的衍生品——只要有錢,不難找到愿意被豢養的無恥文人,為自己搖旗吶喊,迷惑群眾。

當然,控制這三項的基礎是武力,武力可以否決一切交易,改變能源、糧食的分配,顛覆金融主導權。

武力的基礎則是科技。

美國一直在實踐超限戰的理論,做得多,說的少。

有人喜歡說,選擇資本主義的國家都富了,這些人都是獨眼龍,顯然看不到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絕大多數都出于貧窮落后的發展中狀態。

資本主義本身是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一個經濟循環內部永遠不可能實現所有人都富裕,必然是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貧窮。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就是切割。

在國內用地租、地價等手段,切割出富人區和窮人區,在國際上,用國境線和簽證,切割出富國和窮國。

貧民區的窮鬼、落后窮國的居民和富人區的富豪、發達國家的國民,在經濟上是統一的,在流動上是割裂的。

拋開國內問題不說,在國際上,由本國控制的經濟圈越大,被切割出去又藕斷絲連的落后國家居民越多,本國國民生活越富足,本國國內社會矛盾越緩和。反之,本國國民越貧困,社會矛盾越尖銳。

為了保護美國國內資本的利潤,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美國絕對有必要不斷鞏固并加強其統治地位。如此就不難理解,美國不擇手段地加強對科技的壟斷,以及對對戰略要地(比如南中國海)和資源(比如非洲的礦產)的控制。

對后發國家來說,如果選擇市場經濟路徑,那么遲早與美國發生關系,不是被美國整合為附庸,就是與美國爭奪全球霸主地位。

類似的事情,發生過不止一次。比如拿破侖時代的英法沖突,比如德國和英法的沖突。

除非發生工業革命,后發國家技術落后,資源有限,想超越發達國家并不容易。即使在工業革命中占上風,后發國家因為缺乏可以被切割出去的海外殖民地,也必然面臨資源困境,而且其國內社會矛盾也更加尖銳。德國的工業技術超越了英國,但是最終也沒能取而代之。不僅如此,雖然德國采取了大量的改良政策,最終國內還發生了革命。

發達國家絕不會坐視后發國家的崛起,一旦被取而代之,不僅將損失巨大的利潤,而且國內矛盾將迅速激化,該國統治階級是否能維持統治都是未知數。

發達國家對后發國家采取的手段就是超限戰,包括并不限于:直接軍事沖突、代理人戰爭、支持恐怖分子、物資禁運、科技封鎖、金融打擊、市場禁入、限制人員往來等等。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了解一下“巴統”和“瓦森那協定”。

這些事其實都不是新鮮事,覺得這些事情都是歷史,都已經過去,不該發生才是幼稚可笑的。

許多人說中國當年閉關鎖國,這是幼稚無知的蠢話。

中國不是主動閉關鎖國,中國是被閉關鎖國。中國不肯承認美國在華既得利益、維護朝鮮戰略緩沖區,被美國封鎖;中國不肯被蘇聯整合為衛星國,堅持發展自己的熱核武器,被蘇聯封鎖;尼克松訪華以后,中國不肯犧牲臺灣等長遠利益,雖然恢復了聯合國席位,但是和美國遲遲難以建交。

這就是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選擇。中國當時不肯為了短期利益,犧牲長遠利益,所以被兩個超級大國聯合封鎖。

美國解除對中國的封鎖,向中國提供大化肥、大鋼鐵、大化纖項目,開放市場和人員流動,早期是為了聯合中國對抗蘇聯,后期是有利可圖,而絕不是放棄了其根本的立國原則。英國不曾主動放棄的原則,沒有理由認為美國會主動放棄。

截至目前,中美都不是為了一碗紅豆湯犧牲長子繼承權的國家,那么歷史上發生的事情,自然會重演。當然,民國時代,買辦當道,買辦的利益高度依賴于宗主國,那自然會做出另一種選擇。

對發達國家來說,后發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不再是自己切割以后,提供利潤、承接損失的墊腳石。不僅如此,還可能與自己搶奪塔基。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整合對方,搞垮對方,就要把對方從自己控制的經濟循環圈中切割出去,以免對方威脅到自己的既得利益。

對后發國家來說,被發達國家限制是遲早的事情,如果不想被對方整合,那么就要做好經濟內循環的準備。實際上,如果能夠把發達國家的經濟圈搶奪過來,既能獲得極大的利潤,又能緩和國內矛盾,這種巨大的利益必然激發巨大的野心。對國內矛盾尖銳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這種利潤尤其誘人。形勢比人強,這不是個人意志能決定的。

當然,如果有些國家提前觸及發達國家的核心利益,雖然沒有足夠的國力,本不應該成為打擊的對象,也可能提前遭到全方位的遏制和打擊——比如薩達姆時代伊拉克,大有吞并科威特,裹挾沙特,一統阿拉伯世界壟斷中東原油資源的勢頭。解放科威特,伊拉克掌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以此為理由,利用兩次海灣戰爭順勢加強了對中東的控制。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是一種策略,實力不濟,卻捻虎須,想稱王稱霸,搞阿拉伯人的阿拉伯世界也是一種策略。第一代領導人不惹事,不怕事,讓中國在反華的封鎖和包圍中,不但幸存而且壯大。薩達姆的狂妄和愚蠢,促成了美國對中東更嚴密的控制。

核武器時代,對有些國家,不便直接打擊,那么就必然選擇封鎖、禁運等多維攻擊。

被封鎖的經濟,與開放的經濟相比,至少有三點不同:國內供需需要平衡;產品結構需要合理;不能對外轉嫁矛盾(比如對外輸出多余產品和人口)。我們可以認為第三點不同,是前兩點不平衡所導致的結果。如果國內供需平衡,產品結構合理,就不需要對外轉嫁矛盾。所以,側重分析前兩點。

如何應對發達國家的封鎖和禁運,后發國家早有經驗。

自由資本主義在被封鎖的經濟體內是無法存在的。被封鎖的經濟體搞資本主義,競爭即過剩,壟斷即不足。于是,不是產品總量過剩,引發經濟危機,就是經濟長期蕭條,就業嚴重不足。當然,也可能是先過剩危機,后長期蕭條。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論是危機還是蕭條,都會導致大批人口失業,誘發劇烈的社會動蕩。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有反作用,無論是資本的力量通過血腥鎮壓占上風,還是勞動者奪取了政權,最終都會調整經濟基礎。

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在被封鎖的情況下,最終都會走上計劃生產的道理。不會出現某種產品短缺,政府鼓勵下,企業一擁而上,總體過剩以后,一地雞毛的事情。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一讀《總體戰》。作者魯登道夫,德國一戰的第一軍需總長相當于副總參謀長。

1.webp (11).jpg


一戰時期的德國的選擇是資本主義+統制經濟+政治高壓,經濟上調動一切資源提高軍需品的生產,政治上鎮壓一切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要求社會主義革命的力量。希特勒掌權以后,繼續實踐魯登道夫的總體戰思路。

德國不肯放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國內矛盾必然激化,資產階級為了強化統治,維持戰爭,必然也必須采取高壓政治。

前三十年的中國的選擇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統籌民生,集中力量完成積累,實現工業化,同時統籌有限的資源提高全民文化、衛生等生活水平。

新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國家決定社會分配結果,使社會成員都擁有基本的生活條件,不必維持極少數人對絕大多數人的壓迫,社會矛盾自然相對弱化。

統制經濟和計劃經濟,都是高度計劃性的,國家控制(壟斷)關鍵原料(糧食、能源、鋼鐵、化工品等核心原材料)的生產、金融、外匯(黃金)、進出口,為企業制訂生產計劃。

區別也是很明顯的,即是否保留私人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是否保留企業生產的利潤,是否讓資本家獲利。

是否保留利潤,直接引發財政平衡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貨幣供應問題和潛在的金融危機。

德國的統制經濟,由政府制訂生產計劃,由軍工訂單滿足企業的利潤。資本不斷積累利潤,政府的財政赤字就會不斷增加。如果不考慮對外擴張,政府不想破產,那么遲早要走上赤字貨幣化的道路。國家可以要求企業強制儲蓄,把利潤購買國債,但是那樣必然導致更大的財政包袱,最終必然還要回到貨幣赤字化,面臨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

新中國的計劃經濟,由政府制定生產計劃,企業缺少資金由政府撥款,企業盈利上繳政府。企業的原料和產品,均有政府調配。企業不積累利潤,國家也不必源源不斷地積累財政赤字。貨幣供應不必幾何級數增加,自然不存在惡性通脹的危險,幣值可以長期保持相對穩定。上年紀的讀者應該記得2分錢一根油條的價格保持了很多年。

兩種模式除了財政赤字和通脹壓力的區別,還會導致社會總產品結構不同。

統制經濟的生產滿足資本的利潤,計劃經濟的生產滿足國民基本需求。由此不難理解,統制經濟的國家訂單把產能集中用于武器,計劃經濟的生產指令則需要綜合考慮全國居民的需求。

通俗地說,計劃經濟是要黃油也要大炮,統制經濟則是不要黃油要大炮。在和平年代,計劃經濟生產大炮的效率,自然不如統制經濟。資本家不缺黃油,市場上黃油不足,可以賣高價,至于大炮,則既有利于資本擴張,也不會破壞現有的通過控制基本生活資料而產生巨額利潤的有利于資本的分配模式。

兩種經濟都是高度計劃性的,都由政府深深介入經濟循環,都能保持各個生產環節環環相扣,但是看似細微實則根本的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差別,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

統制經濟醞釀金融危機,需要對外擴張轉移矛盾,獲得經濟上有聯系,政治上被切割,可以轉嫁危機的經濟殖民地,國家內部有對外擴張的沖動,有擴張的壓力,也有擴張的工具。計劃經濟則不存在潛在的危機,不需要對外擴張轉移矛盾,只要干部集團別墮落成自私自利的官僚集團,不像蘇聯的紅色高干一樣追求私利,發生來自上層的革命,紅色高官變身白色資本家,那么計劃經濟的循環可以一直維持下去。

(多說一句,蘇聯的解體不是黨員出現了問題,而是高層出現了問題,問題出在蘇共政治局內部,有資格決定蘇聯命運的不是普通黨員,而是蘇共政治局委員,比如戈爾巴喬夫、葉利欽以及諸多加盟共和國的一把手。有資格決定蘇聯和蘇共命運的人,至少是蘇共的中央委員。他們也在瓜分蘇聯的盛宴中獲得了驚人的好處!指責蘇共普通黨員出現了問題導致蘇聯解體,那是在放煙霧彈,為替蘇共高層開脫,或者為了實現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1.webp (12).jpg


同樣是被包圍封鎖,德國的統治階級是大資產階級和容克軍官團,中國的統治階級是剛剛翻身的勞動者,兩個國家自然走上了不同的路徑,前者選擇了統制經濟,必須向外擴張緩和矛盾,后者選擇了計劃經濟,可以韜光養晦靜待時機。

從另一個角度看,從統制經濟進入計劃經濟,只是一步之遙——國內的生產本來就處于高度計劃之下,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即可。但這是不容易跨越甚至是需要流血的一步,沒有任何一個統治階級愿意主動退出歷史舞臺。一戰結束,蘇聯兵敗華沙,德國國內左翼勢力被大資產階級和軍官團鎮壓,德國失去了進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窗口,經過動蕩,最終希特勒上臺,重新啟動統制經濟,全面備戰,為發動二戰積蓄力量。

1.webp (13).jpg

改變歷史進程,至少有兩種方式,章北海的子彈和三體人的水滴。

子彈不常見,水滴更常見。

大多數情況下,一個系統內部,原有發展路徑造就相關的利益集團,相關的利益集團控制發展路徑。這時的路徑會向哪里發展?從既得利益者擁有資源,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考慮,這個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英國的劍魚已經襲擊了塔蘭托,本國航空兵已經在珍珠港取得了驚人的戰果,但是,大艦巨炮決戰的思路仍然在日本聯合艦隊內部很有市場,甚至占統治地位。原因很簡單,聯合艦隊內部的高級軍官,絕大多數接受的都是大艦巨炮決戰的訓練,他們熟悉的是對馬海戰的戰術,他們選擇提拔的接班人,自然也受他們的熏陶,是他們的得意門生。

所以,歷史上常見的不是高瞻遠矚,主動趨利避險,而是不撞南墻不回頭,甚至撞了南墻也不回頭。德國就撞了兩回。

這就是歷史的慣性。

1.webp (14).jpg

資本主義+統制經濟+政治高壓的德國路徑走不通。

相比之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統籌民生的模式,不必對外擴張,可以耐心等待發達國家發生經濟危機,不斷吸收對方資源,靜候工業革命,最終取而代之。這是唯一有希望的發展路徑。

但是,這種模式下,如何避免高級干部化身為高級官僚,最終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瓦解,重蹈蘇聯覆轍,則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

最后,說一些讀者關心的問題。

如果中國經濟轉為內循環,以出口輕工業產品為核心支柱產業的地區和以生產重工業產品為支柱產業的地位,發展前景將完全不同。

糧食、能源的生產必然會加強,如何加強,需要看路徑。軍工、重工也是一樣。

外匯、黃金必然在國家強力控制之下,一方面是為了集中起來進口急需的物資,一方面是為了穩定幣值。(歷史上,實行統制經濟的國家,貨幣超發,尤其需要穩定幣值。)當然,不排除有黑市,外匯、黃金的黑市的價格必然居高不下。

關鍵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必然出現大規模的國產替代過程。替代品的質量和價格,往往都不可能與進口貨相比。如果單純考慮經濟效益,確實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但是,還應該考慮到如果對方不賣、不租怎么辦?

農業的穩定,產業鏈的穩定,是毫不動搖的事情。這方面,新中國吃過大虧。1960年代,蘇聯為了逼迫中國妥協,撤走專家,撕毀合同,讓新中國的經濟幾乎停擺。

境外勢力很可能支持邊疆地區某些野心膨脹、不甘寂寞的團體,破壞社會穩定。

至于小政府大社會向大政府小社會轉化,不展開講了。

這些都是可能出現的趨勢。但是,社會的變遷,往往以三五年甚至十年為單位。歷史的一瞬,就是個人的青春。何況,歷史的進程還可能出現波折。

經濟內循環的困難遠比經濟外循環多,產需需要平衡、財政需要平衡、資源有限、不能對外轉移矛盾……否則發達國家也不會用經濟封鎖、禁運打擊后發國家。

但是,每一個不希望被整合為經濟殖民地的后發國家,都要經歷這種考驗。歷史上,中國曾經被兩個超級大國聯手封鎖,后來美國解除了對中國的封鎖,蘇聯的封鎖也失去了意義。現在蘇聯解體,全球只剩下一個超級大國。能不能突破美國對中國的封鎖,需要考驗新一代人。前人完成了一半,后一半需要看今人了。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盧瑟經濟學之安生雜談”)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