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不在愁一日三餐,而是愁如何營養均衡、養生健身,我們不再考慮吃什么,而是怎么吃。吃的學問,在中國一向都是大事。糧食是與吃聯系最為緊密的,是大事中的大事。糧食安全是我們應對一切困難險阻的底氣,也是我們迎接一切機遇和挑戰的力量。節約糧食,無論是在今時還是往日,都是必須奉行的傳統。
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能夠理解老一輩寧可吃了生病也不舍得把剩菜剩飯扔進垃圾桶的做法。“剩菜剩飯可以致癌”,“扔一點我們也窮不到哪里去”,種種言論對他們一概無用。其實,沒有經歷過忍饑挨餓的日子,誰又知道糧食的重要。就像空氣一樣,在我們身邊取之無感,一旦失去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與糧食又有何不同。一旦糧食無法充足供給,“吃樹皮”“啃草根”的歷史也不是不可能重現。倉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們也不能只有挨過餓才知道糧食的重要,受過罪才能長記性吧。勤儉節約,是傳家寶,是不用我們受罪難受的經驗。
用世界7%多的耕地,養活世界20%左右的人口是一件何其艱難又富有挑戰的事情。我們曾經為了多生產一把口糧不惜向山林要地、向灘涂要地,甚至夢想過在大海、沙漠種出糧食。歸根結底還不是我們怕了挨餓,受夠了忍饑挨餓的苦。為此我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生態環境給我們好好算了一筆賬。確實,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我們的現代農業技術日新月異,我們的畝產越來越高,我們的糧食十幾年持續增長,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取得的豐收是付出了較高的農業人力、物力投入換來的,相較于農業發達國家我們仍然有相當差距。“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是先輩留下的經驗,當然也是留給我們的智慧。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的底氣。今天的中國可以在世界舞臺上擁有一席發言地位,今天的中國人能夠挺直腰桿行走在世界各地,都得益于我們祖國的強大。這份強大,一方面確實是我們的科技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的中國人會過日子,會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更能體現其價值的地方。勤儉節約,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三餐有著、衣食無憂,而是把日子過紅火的秘訣。
作者:張鳳智 河北省滄縣劉家廟鄉政府 來源:【昆侖策網】(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