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的無量獻血,就這樣被白白虛擲了。”
01
前兩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5周年的那一天,許多官微都在轉發這樣一條內容相同的微博(見截圖),贏得了無數蠟燭、眼淚和點贊。
這位李老先生究竟為什么和在什么時間離開中國遠征軍的?微博的內容語焉不詳。
我在網上搜尋資料,發現所有的報道都是同一段話——
“在醫院療傷時,李光鈿迎來了抗戰勝利。但慘烈的戰場,讓李光鈿心有余悸,‘我再也不想當兵打仗了。‘出院后,他找了個機會脫離部隊,之后靠著拉板車、下苦力修路在緬甸密支那生活,并娶妻生子,兒孫滿堂。”
這段話,相當不可信。
眾所周知,抗戰剛剛勝利的時候,原中國遠征軍部隊食豐履厚,以天之驕子自居,正是享受“勝利紅利”,“要過幾天人的日子”的好時光(此時距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尚且遙遠),國內一派和平氣氛,軍官們結婚成風,李老先生(既然當過排長,至少也是少尉軍官吧?并且還是負過傷的“榮軍”)怎么會在這個時候離開部隊,到緬甸“拉板車、下苦力”呢?難道他受傷的是腦部?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李老先生脫離部隊的時間是在抗戰勝利前,他被“慘烈的(抗日)戰場”嚇壞了,只是這樣一來,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抗戰逃兵了——一個逃兵死后如此備極哀榮,這難道不是對所有英勇犧牲的抗戰軍人的諷刺嗎?
斯人已逝,我無意繼續深究真相,令李老先生在九泉之下還感到難堪。這里之所以對這件事略作辨析,是想提醒大家注意這一點:
目前媒體界有一種非常不好的風氣,那就是把“中國遠征軍”捧上神壇,無論任何人和事,只要聲稱和遠征軍沾邊,媒體小編立刻就跪了,有人甚至把“中國遠征軍”和后來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相提并論,這就太過荒唐了。
02
首先,從軍事的角度看,和中國人民志愿軍在美軍迫近鴨綠江時,立即主動出擊,御敵于國門之外,并勝利地將美軍驅逐至三八線以南不同,中國遠征軍的行動一開始就是喪失了戰略主動權的結果——因為國民黨軍隊在國內戰場表現太差,丟失了所有出海口,只能依賴美國通過滇緬公路輸血才能茍延殘喘。
中國遠征軍號稱“遠征”,其實是一次被動防御。
但盡管性命攸關,在1942年3月發起的第一次遠征軍行動中,國民黨軍還是重演了在國內戰場的敗績,被日軍擊潰并逐出緬甸。10萬遠征軍只有不到4萬人撤回中國或進入印度,并且死亡的人大部分不是在戰斗中犧牲的,而是在潰退過程中因病餓死于緬甸野人山的原始叢林里。
從1943年10月開始到1945年3月結束的第二次遠征軍行動中,滇西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先后對已是強弩之末的日軍發起滇西緬北作戰,取得了一定戰績,并終于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但這些戰績并沒有阻止國民黨軍在國內戰場出現的豫湘桂大潰敗,也沒有使國民黨軍對日軍轉入戰略反攻,軍事意義十分有限。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兩次遠征軍行動,付出了十幾萬人傷亡的代價,卻沒有使中國在和英緬當局談判有爭議地區的歸屬時,做出任何有利于中國的解決,“江心坡”一帶數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盡管中國遠征軍一度實際占領著這一地區),仍然被劃歸了緬甸。
中國遠征軍的無量獻血,就這樣被白白虛擲了。
03
其次,從政治的角度看,中國遠征軍從未被緬甸人民視為解放者,而是扮演了替英國殖民軍火中取栗的角色。
中國遠征軍的行動,具有雙重目的:一是打通滇緬公路;二是援救受到日軍攻擊的駐緬英軍。
如果說第一個任務,可以被視為抗日戰爭的組成部分,具有積極意義的話,第二個任務就不能簡單這么說了。
為什么呢?
因為緬甸本是英國殖民地。中國遠征軍如果是一支進步軍事力量,本著被壓迫民族相互援助的基本原則,就必須以英國答應允許緬甸在戰后獨立做為援救英軍的前提條件,或者在自己控制的區域內幫助緬甸人民建立自己的自治政權和武裝,否則中國遠征軍就僅僅是幫助老牌殖民強盜(英國)抵抗后起殖民強盜(日本)而已,僅僅是為了保護和恢復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而已,有什么積極意義呢?
事實上,反而是日軍欺騙性地舉起了“支持民族獨立”的旗幟,他們在進攻緬甸的同時,提出了“打倒英國統治,緬甸人民獨立”的口號。
盡管日本的目的無非是要用自己的殖民統治取代英國的殖民統治,但這一口號還是獲得了很多緬甸人的好感,他們因此對中國遠征軍入緬采取了敵視態度,日本間諜利用緬甸人民的這種心理,建立了一個十分靈敏的情報網,對中國遠征軍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這構成了中國遠征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04
相對于日本在政治上的捷足先登,中國遠征軍不僅沒有做好政治準備,甚至連翻譯都沒有,根本談不上贏得緬甸人民的支持和理解。部隊進入緬甸后盲人瞎馬,舉步維艱。
1942年4月12日,中國遠征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在自己的日記中感慨:
“出國作戰,以經常之軍,作遠征之舉,可謂草率。”
一個多月之后,戴安瀾所部在撤退途中遭到日軍伏擊,四顧茫茫,但緬甸當地向導寧死不愿為中國軍隊帶路。
戴安瀾將軍悲愴不已,仰天長嘆“緬甸非久留之地”,指揮部隊冒著日軍炮火和綿密的機槍火力強行突圍,身負重傷,不久犧牲。
05
無論是以維護中國民族利益的維度來衡量,還是以動搖世界殖民體系,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的的維度來衡量,中國遠征軍都遠遠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
今天,與其把中國遠征軍推上神壇,不如認真總結其中存在的教訓。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中國遠征軍的教訓,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其背后的政治是一種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
有人用所謂“民族大義”來混淆共產黨的抗戰與國民黨的抗戰的區別,這是蓄意把水攪渾。
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抗戰,不僅是中華民族徹底獨立和解放的一個階段,也是徹底摧毀西方建立的世界殖民體系的一個階段。
但蔣介石的“抗戰”,最高目的僅僅是要保住半殖民地的地位——這從他在全面抗戰爆發后,繼續向日本支付庚子賠款就可以看得出來,更可以從抗戰勝利后,他和美國簽訂《中美商約》,全面出賣中國主權這一點上得到證明。
為保住半殖民地地位而戰——這決定了中國遠征軍的命運。
在以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為目標的人民武裝已經崛起的情況下,顯赫一時,美式配備的原遠征軍部隊,抗戰勝利后沒幾年就煙消云散了——他們必須要被消滅,不消滅,中國就不能進步。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載“獨立評論員郭松民”微信公號【作者授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