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8日-星期四
“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你打,最后打敗你。”
01
昨天寫了《特朗普的焦慮》一文【點擊閱讀】,大部分網友對文中觀點都很贊同,也有網友提了兩個問題,我在這里統一作答。
第一個問題:你是主張繼續“韜晦”,下“大棋”嗎?
答:不是的。我主張的是,在反擊已經開始的情況下,我們要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權。選擇在什么方向進行反擊?用多大的力度進行反擊?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進行反擊?等等,都要根據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而不能輕易地被美國帶節奏。
舉一個例子,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面對日本的侵略,要不要抵抗,這是一個問題;待到全面抗戰爆發以后,如何抵抗,以什么樣的戰略戰術進行抵抗,則又是一個問題。
昨天的文章,即《特朗普的焦慮》一文,討論的是第二個層面的問題,即如何抵抗的問題。
再舉一個例子。
新中國成立之初,朝鮮戰爭爆發,美國迅速介入,從兩個方向對中國形成威脅:一是派遣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侵犯我國神圣領土臺灣;二是派遣地面部隊直接介入朝鮮內戰,仁川登陸后兵鋒直指鴨綠江,嚴重威脅我國安全。 美軍從兩個方向來,我從哪個方向反擊呢?
在當時我海空力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毛主席審時度勢,決定從最有利于發揮我陸軍優勢的朝鮮半島進行反擊,最終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令美國至今仍心有余悸。
抗戰時期出現的歌曲《在太行山上》,里面有句很有名的歌詞:
“敵人在哪里進攻,我們就在哪里讓他滅亡”。
從戰略上藐視敵人的角度來看,這句歌詞是可謂氣壯山河,完全正確。
但從戰術上重視敵人的角度來看,我們就不能這么做,因為這等于將戰場主動權拱手交給敵人。在實際戰斗中,我們反而應該像電影《平原游擊隊》中表現的那樣,敵人向山區掃蕩,我們就到敵人后方去,“把松井部隊的壇壇罐罐全都給他搗爛”,這樣才能戰勝敵人。
02
第二個問題:美國真的會誘使中國犯錯誤嗎?你說“不要犯錯誤”是不是畏戰、怯戰的借口?
答:美國特別善于誘使對手犯錯誤,以便后發制人,這不是一種“想法”,而是歷史上反復出現的事實。
以太平洋戰爭為例。現在有越來越來多資料表明,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羅斯福總統已經得到了情報,但卻放任了襲擊的發生,目的是便于動員美國人參戰。
更說明問題的是中途島海戰。
日軍偷襲珍珠港得手之后,已經完全掌握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如果山本五十六采取戰略防御的態勢,將聯合艦隊的航空母艦做縱深配置,爭取時間消化在馬來半島和菲律賓的戰果,那么美國要贏得太平洋戰爭無疑將付出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代價。
但這個時候,出現了杜立特轟炸東京事件。
這次轟炸,從軍事的角度看幾乎毫無意義,但政治影響卻很大,尤其是驚動了天皇,令山本五十六倍感壓力,他決定再來一次偷襲珍珠港式的奇襲,這就是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的結果是:日本海軍一口氣丟掉四艘航空母艦和大量有豐富作戰經驗的飛行員,從此失去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
此時,距離偷襲珍珠港的“成功”只有半年時間。
當然,這里必須強調指出,今天的中美關系和當年的日美關系有本質區別。太平洋戰爭時,做為反法西斯陣營的一員,美國是正義的一方;今天的中美博弈,中國則是正義的一方。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從戰術的角度強調,不可因受到美國的撩撥就“怒而興師”。
另一個例子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第一次海灣戰爭。
1990年,伊拉克經歷了兩伊戰爭的洗禮,已經變成了海灣地區的頭號軍事強國,并且薩達姆一直有統一阿拉伯世界的雄心壯志,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支持力度也最大,所以成了美國、以色列的眼中釘。
美國利用了伊拉克與科威特的矛盾,啟動了一個復雜的計劃,誘使薩達姆入侵科威特,這給美國組織多國部隊打擊伊拉克創造了一個極好的條件,因為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擔心被薩達姆“統一”而站在了美國一邊。
第一次海灣戰爭的結果是伊拉克被擊潰,從此一蹶不振。
03
目前中美博弈的態勢是,美國雖然氣急敗壞,但還是有點無從下嘴。
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在其國際政治學名著《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指出:中國是擁有“可信核威懾”能力的世界大國,并不像南聯盟、伊拉克那樣好欺負,美國不敢對中國發起所謂“預防性戰爭”。在生產鏈全球化的時代,經濟制裁必然是兩敗俱傷,所以美國也不能過度使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對付中國的策略主要有兩條:一是“挖墻腳”,利用臺獨、港獨登各種分裂勢力牽制中國;二是“拋石頭”,撩撥、刺激中國,令中國自己犯下無法挽回的錯誤,為美國創造機會。
白宮前安全顧問博爾頓在他剛剛出版的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中爆料:特朗普曾親口對他說,中國大陸就像是他面前“堅毅”的原木辦公桌,臺灣則是他的“筆尖”。
所以,這次特朗普派衛生部長阿扎竄訪臺灣,只是拿“筆尖”戳一下辦公桌而己。
和美國博弈,我們要始終保持自己的戰略主動權,不能一觸即跳,喪失主動權。
中國古代軍事智慧就非常重視主動權的掌握,《孫子兵法》中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善戰者,制人而不制于人。”
所謂“制人”就是調動敵人,在戰爭中處于主動地位。“不制于人”就是不被敵人所調動,不使自己處于被動作戰的地位。
毛主席也極為重視戰爭主動權的掌握,他的名言就是“你打你打,我打我的。”
1950年9月,毛主席在研究朝鮮戰局時說:“我們的愿望是不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你打,最后打敗你。”
1965年3月,毛主席在同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談話時指出:
“我們打仗的方法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日本人也好,美國人也好,統統打不過我們。”“打仗并沒有什么神秘,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么戰略戰術,說來說去,無非就是這四句話。”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則的內涵。他說:
“走,你就打不著我。打,我就要打上你,打準你,吃掉你。”又說:“我們的打法,我能吃下你時,就吃你,吃不下你時,也不讓你吃了我,時機不成熟時我主力不同你硬拼,與你脫離接觸,等我能吃了你的時候,就把你吃掉,一口一口地吃,最后把你吃掉。”
毛主席的這段話,后來在文字上略作調整后,寫入196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由時任國防部長林彪署名發表的《人民戰爭勝利萬歲》一文。
概括來說,只要我們不被美國牽著鼻子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揚長避短,爭取主動,則盡管特朗普來勢洶洶,但最后的勝利卻一定是中國的。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載“獨立評論員郭松民”微信公號【作者授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