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天來,美國對華政策出現明顯轉向跡象。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白宮印太事務專員坎貝爾相繼闡述對華政策,看起來是朝著緩和局勢的方向變化。
1 布林肯的急轉彎
5月4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否認美中在進行“冷戰。他說了幾個關鍵詞:
——中美目前并非處于“冷戰”關系,而是競爭和合作并存。布林肯稱,他不愿意“給大多數關系——包括美中關系——貼標簽,因為情況是復雜的”
——“我們不要求各國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做選擇”,布林肯表示,美國不認為其他國家“需要切斷或終止”對華經貿往來。但他同時強調,希望促進和保護那些規范經貿、環境、知識產權和技術的基本規則。
5月6日,他進一步表示,我們認識到,各國與中國有關系,與中國有利益。我們不是說你必須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做出選擇。
——我們不是在試圖遏制中國。我們并不試圖壓制中國。
5月6日,布林肯接受BBC采訪表示,美國并不試圖遏制或壓制中國。布林肯5月3日也曾表示,G7會議的目的不是試圖遏制中國或壓制中國。
另一方面,布林肯反復強調,要確保中國“遵守規則”,西方是在捍衛“基于國際規則的秩序”;還強調,西方國家需要非常注意中國投資的確切性質。
我注意到,G7外長會議前,美歐主流媒體一致說,本次G7會議將團結一致針對中國。而布林肯5月2日還在重復一個論調: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軍事、經濟和外交能力來削弱、挑戰當前世界秩序的國家。
他此前的所有對華講話都是在表達強硬立場。
沒想到沒兩天時間,他的態度發生了如此巨大變化。
2 坎貝爾拒絕承諾軍事協防臺灣
拜登就職后,要求放棄對臺灣戰略模糊政策的聲音甚囂塵上,呼吁采取戰略清晰政策,即美國政府給臺灣一個更明確的安全保證,宣布美國將在中國武統臺灣時將進行軍事介入。
甚至針對中國“臺獨就是戰爭”,要求明確宣示“武統就是臺獨時”,以做實“對臺灣的承諾堅如磐石”。
戰略清晰政策意味著,在中國統一臺灣時,美國將軍事干預,這將引發中美之間的戰爭。
但是,白宮負責印太外交政策的首席官員坎貝爾明確反對實施對臺戰略清晰政策。
5月4日,坎貝爾在出席《金融時報》舉辦的研討會時表示,美中兩國都認知到,維持某種程度的臺灣現狀,最符合雙方利益。
他回應有關“戰略清晰”提問時說:“我認為,你談到的所謂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會有一些非常不利(的后果)。
坎貝爾警告說,美國和中國假如因臺灣而爆發的任何沖突,都不太可能被局限在一個小的地理區域內。“我認為它會迅速擴大,并將以我認為沒有人能預料的方式,從根本上摧毀全球經濟。”
所以,他表示,維持和平穩定最好的方法,就是結合外交和美國國防革新,向中國傳達一個綜合訊息。
坎貝爾還提到,考慮到美國和中國軍隊在地理上的接近,真正的短期和中期風險來自“事故和疏忽”。他補充說,重要的是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建立信任,并確保危機時刻的溝通。
3 美軍看錯文件而誤判臺灣武統風險
可能為了詮釋拜登政府為何對華政策急轉彎,美國軍方5月5日突然在英國“金融時報”拋出一則消息:美軍看錯文件而誤判臺灣武統風險。
金融時報報道說,美國針對中國對臺灣威脅的評估有所誤解,誤解中國推進完成軍事現代化的時程,中國近日在臺灣周邊的軍事活動,更大用意是利用灰色地帶戰術恫嚇臺灣,而非朝戰爭更邁進一步。
這篇由記者席佳琳撰文的報道指出,最近有關臺海爆發戰爭風險的警告,已經到了狂熱的程度,從剛卸任的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警告,中國可能在“未來6年內”攻打臺灣,到“經濟學人”上周稱臺灣已成“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這些焦慮感大多數來自于對一份中方文件的錯誤解讀。
根據美國國防官員透露,戴維森之所以預測“6年”,一個關鍵原因是去年中方提出中國軍隊的“2027年”目標;一名美國國防官員稱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的中期里程碑”,“比2035年還加快8年”。
金融時報指出,若說北京已經改變其軍隊發展的中、長期目標,就錯了,“南華早報”當時從這份公報內容推論出,中國要在2027年前達到“建設完全現代化的軍隊”,但是,中共領導階層已設定2035年實現軍事現代化,在2049年轉型成為“世界級”軍隊兩大目標。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中國防務政策高級研究員溫玫雅(Meia Nouwens)說,“有些人說,這個2035年現代化目標已經被推進到2027年,這不正確”,會有這樣的誤解,是中共提到需要“加速軍事現代化進程”,但這是中共與解放軍有關的文件幾乎都會有的固定說詞。
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軍事專家傅泰林(Taylor Fravel)也指出,中共在19屆五中全會公報后所發表的文件,仍持續提到2035、2049年目標,顯示這兩個時程并沒有改變。
報道說無意淡化中國軍事實力或者中國利用軍力施壓臺灣,中國幾乎已經每日都派軍機闖入臺灣防空識別區,頻率和程度都正在增加,但是這類動作用意更在于以所謂的灰色地帶戰術,恫嚇臺灣,而非朝戰爭邁進一步,一直制造對臺海戰爭風險的恐懼,只會正好落入中國戰略的圈套。
部分安全專家認為,美國印太司令對戰爭風險升高的警告,是企圖為美軍強化在印太的部署爭取預算,并且影響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評估。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資深中國事務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說,“這是出于美國防務的評估,更著重于他們的需求,而非對中國軍隊的仔細分析”,她說,“這其實是在美國國家利益上幫倒忙”。
4 拜登政府180度轉向的三大主因
促使拜登政府180度政策轉向的主要原因:
一是美國面臨跟中國直接軍事沖突的風險,而這極其危險。坎貝爾看到了這一點,他說,考慮到美國和中國軍力部署距離很近,真正的短期和中期風險是來自“意外和不慎”。就是說,很容易擦槍走火。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志警告:臺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稱臺海若爆發戰爭將釀成災難性的后果,美、中都須極力避免。
而97歲的美國戰略大師基辛格剛剛就中美關系發出警告,稱中美緊張關系可能導致兩大軍事科技巨頭爆發全面沖突,使人類面臨世界末日的威脅成倍增加。這是基辛格繼去年10月、11月和今年1月連續發出警告后的最為嚴厲的警告。
這也是美國不愿意看到、也不能夠承受的結果。
二是中國對于美國頻頻挑釁“一中”紅線非常憤怒,也采取了常態化軍事反制措施。而且中國現在對美國完全失去信任,甚至放棄接收來自美國的熱線電話,讓美國感到了害怕。
據坎貝爾透露,“我們(美中)確實有熱線(hotline),也用過幾次,但就只是在空蕩蕩的房間里響了幾小時。”盡管他未舉具體實例加以說明,但外媒有種種猜測,其中說美國多次撥打中方熱線電話,中方拒絕接收。
坎貝爾指出,建立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互信,確保危機之際能互相溝通。這些預防措施類似于冷戰期間使用的檢查和保障措施,不過,中國一直不愿使用這些措施。
三是美國的歐洲盟友反對美國搞新冷戰,擔憂引發中美沖突。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項目負責人葛萊儀說出了一部分人的擔憂,那就是華盛頓方面的姿態“過于激進和過于對抗性”。她表示:“我絕對有這樣一種印象,即德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對美國的對華姿態真的相當不快”。
德國總理默克爾多次表達了這種擔憂,明確表示不會在美中沖突中選邊站。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上月與德國外長馬斯舉行視頻磋商時表示,不贊同重新以意識形態劃線,搞新的集團對抗,更反對搞“小圈子”,鼓吹“新冷戰”,甚至基于虛假信息任意實施單邊制裁。
所以,盡管拜登政府對中國采取了激進的攻擊性政策,但只是想遏制中國發展勢頭,施壓中國接受美國主導的“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而不是跟中國開戰。
布林肯5月2日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節目采訪時強調,軍事對抗并不符合中美兩國利益。他說:“我認為,中美發生軍事對抗,甚至僅僅只是朝著這個方向走,都將嚴重違背中美兩國利益。”
所以,他希望將中美關系限定在“競爭、合作和對抗”的框架下。
來源:新華裔微信公眾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荒唐!拜登看錯文件而誤判臺灣武統風險,醒悟后對華政策180度急轉彎?
2021-05-08肖志夫|《金融時報》評拜登100天對華政策:未見“回心轉意”跡象
2021-05-07?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