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到2035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這個十五年是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十五年,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真正發生“變局”的十五年。因此,準確把握這個十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對全面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日前,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人民論壇》刊發署名文章,闡述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認識和體會。請看全文。
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
——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認識和體會
重慶市原市長 黃奇帆
作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從現在到2035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系統擘畫了我國“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藍圖。在當前世界經濟飽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局勢錯綜復雜的大背景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刻總結“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準確把握未來十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對全面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01
“十三五”期間我國除了全面完成規劃任務外還有四個了不起的“突出成就”
經過五年的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四大類25項指標(其中13項約束性指標,12項預期性指標)全部完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 1015986億元(約14.7萬億美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順利完成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的戰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由2015年的15.5%提升到2020年的17%左右,綜合國力邁上了新臺階,穩步走完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個階段的前三個階段。除此以外,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還有四個了不起的“突出成就”。
★一是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1978年農村居民貧困發生率為97.5%,農村貧困人口規模7.7億人;到2012年底,貧困發生率已降為10.2%,農村貧困人口規模減少到了9899萬人。黨的十八大后,中央提出了一系列脫貧攻堅新方針,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到2015年底,農村貧困人口進一步減少到5575萬人。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攻令。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進行全面部署。即使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澇災情的沖擊,仍堅持工作不松、標準不降、力度不減。經過連續奮戰, 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平均每年1000多萬人脫貧,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脫貧,用十年時間就解決將近1億人脫貧,全世界除了中國,絕無僅有。
★二是實現了社保全覆蓋。五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全面發展。1997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建立起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到2010年底城市覆蓋率已達到90%。在農村,我國自2009年開始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即新農保)。2014年2月,《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發布,將新農保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即城居保)兩項制度合并實施,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經過五年多的努力,2020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5638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4244萬人,加起來將近10億人。由于16歲以下人口不是參保對象,這10億人的參保意味著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基本醫療保險也是如此,2020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約13.6億人。中國建立起全世界最為全面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實現了應保盡保。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目標任務總體如期完成,圍繞《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6個部分60條336項改革舉措,各方面共推出2485個改革方案,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2015年以來,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改革更具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健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確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重要方針,將改革推進到了新境界新方位。通過“三去一降一補”,我們及時化解了經濟運行中長期積存的供需失調、循環梗阻問題,全要素生產率出現止跌企穩態勢,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率和動力顯著提升。這在客觀上為我們有效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深度沖擊預留了空間。可以說,沒有這幾年深化改革的力度和成果,就沒有當前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一枝獨秀、高速增長的強勁態勢。
★四是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間我國對外開放呈現新特點:由要素流量型開放向規則制度型開放轉變,由“引進來”向“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轉變。“十三五”期間,我國先后增設了17個自貿試驗區,從沿海省份擴大到中部、東北、西北、西南等區域 ;決定在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制定出臺外商投資法等法律法規,連續4年修訂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清單條目由93項減至33項;連續下調關稅,主動擴大進口,舉辦了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2020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32.16萬億元人民幣,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同樣在這五年里,“一帶一路”建設完成了從“大寫意”向“工筆畫”的轉變,先后舉辦了兩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帶一路”朋友圈遍布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經貿新規則談判,《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完成,正在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中國的對外開放正在朝著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邁進。
02
2035年前中國經濟將先后邁上三大臺階
從現在到2035年,將是十分關鍵的十五年。這個十五年是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十五年,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真正發生“變局”的十五年。這十五年中有三大臺階,多少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標,這個時候出現了。
→第一個臺階:到2025年,中國將跨過中等收入上限,進入世界高收入國家的行列。根據世界銀行2021年的收入劃分標準,2019年人均國民收入(GNI)不到1036美元的為低收入國家,在1036美元到4045美元之間的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在4046美元到12535美元之間的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于 12535美元的為高收入國家。2018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9470美元,2019年突 破10000美元,2020年又有所提高,屬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再經過五年的發展,到2025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至少將超過 13000美元,擺脫中等收入上限。目前,全世界有83個經濟體屬于高收入,106個經濟體屬于中等收入,還有29個經濟體屬于低收入。一些國家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至今這些國家仍然陷入增長的停滯期。中國只要每年保持5%的增長,2025年前一定會超過13000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第二個臺階:2030年左右中國GDP總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預計今后十年中國經濟將至少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長率,到 2030年GDP就達到160萬億人民幣,折合美元約25萬億美元;預計美國按年均2%左右的增速,10年后將達到24萬億美元左右。根據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的計算,公元元年時中國GDP占世界比重為26%,公元1000年時占22.7%,到康熙乾隆時占全球40%,1820年時達到 32.9%,世界第一。但到了近代,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到1980年時占世界1%不到,低于當時的荷蘭。2020年中國GDP占世界比重17%,預計十年后中國占世界的比重將達到25%左右,重登世界第一,這也是一個里程碑。
→第三個臺階:到2035年,中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提前十五年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預計2030-2035年年均增長4%左右,屆時中國的人均GDP在2020年基礎上翻一番是有可能的。目前,歐洲國家人均GDP為4萬美元,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在2.5萬美元-3萬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因素,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折合美元達到2萬美元-2.5萬美元是可能的。這樣我們國家就提前十五年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中的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中國經濟如果順利邁上這三大臺階,將有五個方面的重大意義:
一是形成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到2050年,中國的經濟戰略演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50年到1980年,是封閉的內循環,基本沒有外循環。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后到2010年前后。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沿海率先開放,通過發展“兩頭在外”、“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等產業起步,進出口貿易一路高歌猛進,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2%增長到2006年的峰值65%,形成了以外循環為主的發展格局。但隨著中國要素成本(煤電油運、勞動力、土地等)日漸高企、國際上經貿摩擦頻繁,過去大進大出、以外循環為主的發展戰略已不再適應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因此,第三階段是中國經濟在2010年前后開始逐步轉向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發展戰略。如今中央明確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更是實至名歸。未來15年將基本按照這一戰略推進實施。
二是實現碳達峰、加快碳中和。根據有關專家測算,2020年中國碳排放量大約為102億噸左右。按照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以及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提出的“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要求,到2030年中國的碳排放量大約為100億噸-110億噸,達到峰值。預計2030年中國GDP將達到160萬億人民幣,這意味著GDP比2020年增長了60%,但碳排放卻只增長10%。同樣,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要將這100 億噸-110 億噸的碳排放通過減排或者碳匯予以中和。那么,從現在到2035 年,中國將進入一個艱難而深刻的經濟轉型階段。一方面,中國的能源結構將面臨深刻調整:預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到2035年達到30%左右;另一方面,全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向低碳生產、綠色生活轉型。這是一個艱難的15年,也是一個關鍵的15年。
三是將實現更高質量的城鎮化。當前我國城鎮人口占比已達到63.89%,各類城市正由各管各的發展階段邁向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階段,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區經濟圈等地區已經開啟了大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過程,其中的紅利將高達百萬億級。預計到203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超過70%。屆時,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將成為比肩紐約、東京的國際化大都市。在這個過程中,過去由房地產投資、大拆大建搞城鎮化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向城市消費和以人為中心的深度城鎮化轉變。中國的城鄉社會結構將發生質的變化,即由過去農村人口占多數的農業國真正轉變為城鎮人口占多數的工業國,城市文明、市民社會在中國將正式進入發育定型、日益成熟的新階段。
四是一些短板將得到有效彌補。比如,科技的短板,經過十五年左右的努力,經過加大投入、理順體制,我們國家的新型舉國體制也將開花結果,一些“卡脖子”的問題將被陸續攻克,我國也將掌握一批“人無我有”的技術,科技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再比如,金融的短板也將逐步彌補。當前,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結算中僅占2%,這與中國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極不相稱。未來15年,隨著中國跨境貿易、大宗物資進口、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逐步推行以人民幣結算,人民幣國際化將取得重大進展。預計人民幣在支付結算中的比重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到2035年中國人民幣在支付結算中的比重將達到17%左右。
五是帶動世界富裕國家人口總數翻番。目前,全世界富裕國家人口總數差不多是11億人(其中美國3.3億人、歐盟國家共5.1億人、日本1.3億人等)。到2035年,隨著中國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將直接帶動世界富裕國家人口總數翻一番。不同的是,中國這14億多人是共同富裕的14億多人。而現在資本主義國家,兩極分化,5%的富裕人群占有70%的財富。盡管中國也有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要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因此,我們增加了14億多共同富裕的人群,與現在的發達國家兩極分化是不同的。到那個時候,正如鄧小平同志說過的,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我們發展好了,我們堅定“四個自信”就更有底氣了,更加深入人心。
03
“十四五”期間要重點抓好的幾件大事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系統描繪了我國在“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思路、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學習《綱要》精神,我認為有六件大事應當作為重中之重:
▲一是科技創新。從中美關系近年來走勢看,美國對我國在科技上打壓、“卡脖子”甚至脫鉤的趨勢不會改變。對此,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到《綱要》,都對科技創新濃墨重彩。這里面關鍵點在于 :首先,要加大對“從0到1”環節的基礎研究投入。目前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才6%,發達國家普遍為15%-20%,《綱要》提出要逐步提高到8%以上,這是一個重大舉措。今后還要繼續加大投入,爭取到2035年達到20%左右。其次,在研發方向上,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面向”的要求,加快組織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最后,在體制上,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努力將科技成果轉化率由現在的10%左右提高到30%甚至40%。
▲二是新基建。新基建作為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生命經濟這些人類未來文明的技術支撐,不僅本身將帶來幾萬億甚至十幾萬億的投資需求,還將通過數字技術產業化、傳統產業數字化、研發創新規模化而產生不可估量的疊加效應、乘數效應,可以對內循環產生巨大的賦能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度沖擊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下,唯有科技、唯有創新才是走出危機、 贏得主動的治本之道。在“十四五”期間,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快布局一批以大科學裝置和大試驗平臺為代表的創新基礎設施,同時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將有助于打造基礎研究、區域創新、開放創新和前沿創新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動能。
▲三是加快“補鏈”“擴鏈”和“強鏈”。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加速重構,對我國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中國具有全世界最為完整的產業鏈,市場規模龐大。“十四五”期間,我國應發揮優勢,打好產業鏈牌和市場牌,通過實施“補鏈”“擴鏈”和“強鏈”行動計劃,主動推動產業鏈重構,實現更高層次的水平分工、垂直整合。比如,針對我國相對薄弱的物流、保險、工業設計、金融科技、數字經濟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大力度吸引優勢外資進入,補我國供應鏈的短板,即“補鏈”;或乘機利用業已形成的貿易關系,將產業鏈上下游優勢的外資企業導入,形成產業鏈高度集成的新布局,即“擴鏈”;或推動現有優勢企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提升我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勢,即“強鏈”。
▲四是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要增加就業。大企業強國,小企業富民。截至2021年4月末,全國小微企業總數超過4400萬戶、個體工商戶超過9500萬戶。這些市場主體是吸納就業的主體,降低他們的稅負有助于增進這類企業的就業。二要實施中等收入群體翻番計劃。如果現在的4億中等收入群體在5-10年后變成8億,中國經濟將更加強大。其中關鍵是要賦予農民財產性收入和降低個人所得稅邊際稅率。三要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大力建設公租房、廉租房、保障房,合理調控房地產市場價格,降低年輕人的居住成本。
▲五是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依然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了許多生財型、聚財型和資源優化配置型改革,既具有針對性和前瞻性,又具有極強的戰略意義。比如,“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等措施有利于提升要素流動性,有利于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另外,在當下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因疫情而大幅受挫的背景下,這種不花錢或少花錢卻又能帶來巨量紅利的改革不僅符合經濟社會實際,也有利于激發企業活力、重啟經濟循環。
▲六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十四五”期間,要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一要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重點是發揮好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先行先試作用,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二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進戰略、規劃、機制對接,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聯通,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要在簽署 RCEP、完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的基礎上,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作者 | 重慶市原市長 黃奇帆 來源 | 人民論壇雜志5月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宏良:絕不能讓倫理缺失毀滅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評臺州“池文案”
2018-05-23趙可銘:《建議》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2018-03-17?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