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亂港”媒體《蘋果日報》印刷版在今天出完最后一期, 為其26年生涯畫上休止符。
從創刊伊始,《蘋果日報》就圍繞著巨大爭議,它是法庭被告席的常客,經常花錢購買偷拍片段并向受訪者付費,刊登明星艷照,爆光名人出軌消息,甚至開設關于色情和妓院的專欄評論。
就連BBC都承認,其做法“違背新聞采訪原則”,在香港社會“公信力不算高”。
香港回歸之后,《蘋果日報》公然站到對抗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的立場上,參與組織策劃黑暴活動,甚至連續刊發社評文章,要求西方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制裁、封鎖或者采取其他敵對行動,
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對“補壹刀”表示:終于,蘋果也抵制不了牛頓定律,掉下來了。香港人苦蘋果久矣,現在終于拔毒了。
蘋果落地的消息傳出后,英國、歐盟及一些西方媒體攻擊香港特區政府“侵犯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這是意料之中的。新聞自由已經被《蘋果日報》用來當了多年的擋箭牌,這是對新聞自由最大的抹黑。
1
從黎智英及壹傳媒高層將《蘋果日報》變成一個顛覆組織之后,“蘋果的下場其實早已命定”。
《蘋果日報》最終號及一些西方媒體極力渲染悲情,稱23日午夜有大批香港市民冒雨到《蘋果日報》大樓前支持,隔日,香港市民“搶購100萬份最終號”。
然而,據刀哥了解,《蘋果日報》和西方媒體又在“制造新聞”了。
有昨夜去《蘋果日報》大樓前蹲守的記者告訴“補壹刀”,新聞照片里拍出來看好像很多人,實際上八成是記者,他晚10點到的時候,現場市民不到100人,后面人數多的時候也不超過200個。昨晚香港下了雨,現場有些冷冷清清的感覺,大樓里有人拿著手機開手電跟樓下互動,樓下有人呼喊撐蘋果的口號,氣勢跟修例風波時期比大大不如。
刀哥今天上午在《蘋果日報》大樓前看到,樓前沒有什么“撐蘋果”的人。
反而有香港市民冒雨打出“熱烈慶祝壹周刊、蘋果日報停刊、玩完”,“假新聞fake news”的標語。
參加示威的香港市民告訴“補壹刀”,因為昨晚看到報道說有很多市民支持《蘋果日報》,又說印刷100萬份《蘋果日報》今早一搶而空,他們認為這是謊言,以前50萬份都賣不到。所以他們氣不過,制作標語來慶祝《蘋果日報》“執笠”,而且大樓的現場支持者也不多,證明停刊是正確的
市民說,《蘋果日報》長期“反中亂港”,香港有一句俗話,看多了《蘋果日報》反中國反中央,而且黎智英作為幕后金主,勾結外國勢力,操縱選舉,發動黑暴,禍港害民,毒害青少年。蘋果早執笠早好,莫毒害香港,搞得香港不安寧。因為黎智英就是禍港之源,所以一定要打掉這個毒害香港的假新聞平臺。一日一蘋果,真相遠離我。
這位市民認為,要謹防“死果復生”,《蘋果日報》主動關張無非是博取黃絲同情,準備轉入地下再發動攻勢。因為蘋果長期宣傳擁有一批固定粉絲,而且這次特區政府凍結《蘋果日報》資金只是一小部分。它完全可以發薪給員工。
2
我們看到,雖然是《蘋果日報》的管理層自己做出決定,但西方還是把炒作的重點放在“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打壓”上。
他們可已經不僅僅是為了《蘋果日報》本身。
因為通過這最近一年時間的博弈,美歐等西方政客已經很明顯對在香港國安法出臺后局勢急速逆轉、以及中央對香港猛藥治疴,有一種無力感。失去《蘋果日報》這個內部抓手已經是無力回天的,制裁手段已經用盡也沒達到什么效果。
所以,他們下一步很可能是想破壞,甚至打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身份標簽。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此前抹黑稱,“香港當局選擇性執法、任意選擇獨立媒體機構作為攻擊對象”。他還信口雌黃地說,“‘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起訴罪名,似乎是完全出于政治動機”。
甚至,他還狡辯說,呼吁外界對香港進行制裁是新聞自由,“新聞工作中與外國人士交換意見,從來不該是個罪”。
而歐洲方面現在就此事發出的聲音,與美國方面基本一致,攻擊此事件“代表著香港的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正被消除”“事件嚴重傷害了新聞自由和多元化,這兩者對任何的開放和自由的社會都至關重要。”
而歐盟這個聲明中,就點到了一個核心信息——“新聞自由被侵蝕,對香港成為國際商業中心的期望有害無利”。
因為現在美國和歐洲都想增強自己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權重,畢竟這是收益率更高,也是能夠更快實現收益的方式,而他們覺得既然已經失去了對香港的影響力,那就想方設法要把香港“國際商業中心”“國際金融中心”的招牌毀掉。
撈取經濟利益,實際上一直是這些年西方看重香港這張“牌”的根源之一。
美歐在這個事情上,影響外界輿論的一個邏輯是,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獨立司法,以及金融系統不受政府影響,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能夠得以保障的基礎,“現在香港沒有這個基礎了”。
由此可見那些人的惡毒目的。
在《蘋果日報》這個事情上,美國媒體渲染《蘋果日報》被關門的“悲情”,也是想借機把歐洲進一步綁在上美國的“對華戰車”上,用“民主”和“自由”這兩張牌來調動歐洲,為自己更長遠的反華戰略服務。
3
復旦大學教授沈逸告訴補壹刀,《蘋果日報》運營的結束對香港來說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它意味著香港在國家安全的治理上正式撥亂反正,步入正軌,傳遞出一個非常清晰的信號,在香港你可以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但是你不可以用這種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作為幌子和工具,去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去發表特定的煽動性言論,對整個社會構成嚴重傷害和挑戰。
沈逸說,發源于19世紀末的“黃色新聞”,其核心是sensation,港臺媒體將其翻譯為“煽色腥”,即煽動、色情、血腥,《蘋果日報》就是以此出名的。這種媒體不體現社會責任,沒有傳播任何積極正面的價值觀。新聞傳播學中有一本經典著作叫《報刊的四種理論》,其中之一就是社會責任理論,新聞自由也需要體現社會責任,這在歐美媒體中也是共識。
所以,如果要說新聞自由,《蘋果日報》的關張恰恰是香港新聞自由的重生。
何君堯告訴補壹刀,《蘋果日報》荼毒香港年輕人、嚴重分化香港社會已經20多年。在香港回歸之前,蘋果就用“煽色腥”的方式吸引讀者來買它的報紙、做生意、賣廣告,也打破了當時傳統的行業標準和守則,用錢來打造新聞,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隨后,蘋果越來越離譜,不僅是用“煽色腥”的方式報道新聞,還用錢“開發”一些新聞。香港回歸以后,蘋果把矛頭對準香港特區政府,處處對著干,港府做得好的它不報道,做的一般的議論紛紛,做的差的更是落井下石。
香港年輕人對國家觀念薄弱背后也有蘋果的影子,香港通識教育課的一些內容是用蘋果的東西來做教材,再加上教師也不到位,“這就好比一個人出了車禍你還送他去垃圾場療傷,能好才怪”。
何君堯說,香港人等今天等了很久了,1997年之前,英國人有很多法律法規來規制蘋果這樣的媒體,但是英國人撤離香港的時候把建立的保障法規淡化,把人權法、私人保障、國際民權等內容加重,把基本法條款中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說的特別明確,而把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于中央政府淡化,把高度自治等同于“獨立”。
《蘋果日報》有法不依,還有其他行業給它的掩護,越做越兇,成為西方國家圍堵中國,牽制中國和平崛起的一枚棋子。美國一些人更是毫不要臉也不害臊地公開承認自己在后邊搞事,香港的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有了香港國安法以后,按照法律把他們在香港的代理人黎智英和《蘋果日報》進行相應的處置,是非常正當的。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曾作為記者常駐巴黎二十余年的鄭若麟告訴“補壹刀”,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方媒體在新聞自由上一直有兩個禁忌,一個是有形的法律,另一個是無形的政治正確。
即使在西方,新聞自由也是有嚴格邊界的。法國著名的《人權宣言》中較早對新聞自由作出了規定,第11條寫道:“每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應對濫用此項自由負有責任。” 法國的《新聞自由法》還詳列了事后處罰的規定,對媒體的教唆罪、誹謗罪、妨害公共秩序罪行為予以追懲。
西方媒體非常清楚,法律界限不能跨越,而一旦逾越了法律的界限,司法機關在執行法律的時候絕對不會手軟。鄭若麟說,在法國,類似的執法是非常嚴格的,對于違法者來講所受的搜查是非常屈辱的。而在政治上,即使是有不同的意見,也不能肆意謾罵另一方,更不能公然煽動暴力。
而在美國,特朗普下臺以后,其右翼支持者研發了一個名為Parler的社交媒體平臺,該平臺后來被各大應用商店以“暴力言論泛濫”和“用于策劃和加劇后續非法與危險活動”為由聯手封殺。
沈逸表示,這說明新聞傳播在歐美是有立場的,這個立場的底線是國家利益,在中國香港的新聞傳播也應該是有底線的,同樣也是國家利益。但是在歐美掌握國際輿論話語權的大背景下,其他國家的新聞自由往往被其歪曲解讀,尤其是在涉及中國問題時。
沈逸認為,歐美對新聞自由的理解,有以下兩個特點:
首先,新聞自由或者不自由是由歐美的媒體和主流精英來判斷的,依據的是他們的主觀感覺,而不是遵循一個一般的標準。
其次,當新聞自由在涉及到中國問題或者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問題上時,新聞自由一直是作為外交政策的一個工具。其判定的標準往往是,當損害了中國國家安全時就是新聞自由,當保障了中國國家安全時就是在損害新聞自由。西方多年來的實踐中體現的就是這一點。
沈逸認為,有件事必須說清楚,中國政府沒有出錢去資助一家美國媒體宣傳反對美國的內容,而導致這家媒體被關掉,但是美國政府有這樣做。既然如此,中國政府也有權利依法調查這樣的媒體。就如同美國天天拿航行自由說事,把航母開到南海晃來晃去,俄羅斯最近到夏威夷附近搞了一個演習,美國就受不了了。
圖片來自網絡
執筆/李小飛刀、一文刀、胡一刀&鴿子叨 來源:補壹刀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這份“叛國報紙”今天迎來末日,現場慘淡!香港人苦“蘋果”久矣
2021-06-25?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