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一位微博網友對唐山打人事件后部分網絡輿論的吐槽。圖中這種現(xiàn)象體現(xiàn)的是網絡民意的重要特點之一:“善變性”。
無論是執(zhí)政者,還是鍵政愛好者,都建議充分了解這種特性,否則如果按民意來制定政策或者評估民意,很可能會帶來偏差,更脆弱一些的甚至自己都會被帶跑了。
一件事情起來之后,輿論會呈現(xiàn)泥沙俱下的場景,大量沒有接受過邏輯訓練個體的聲音,在強烈的感官沖擊力下,會產生“必須要做點什么事來改變”的沖動,往往會從最容易想到、最直接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只發(fā)聲不必負責的特點,更決定了這些聲音里面包含了很多情緒化、個人化、粗淺化、不經大腦、重視一個矛盾而忽視另外其他矛盾的色彩。
這個時候,民意中往往會包含一些非常極端的“解決方案”,比如微博上經常看到的“死刑起步”,比如這里提到的“擁槍化”,這些方案的特點就是極端的“頭疼醫(yī)頭”,而不考慮一旦這樣做之后的其他效應。因為這個輿論所表現(xiàn)出來的直觀沖擊力就是“頭疼”,至于執(zhí)行之后會不會“腳疼”,這并沒有直觀的、有沖擊力的、能舍身處地體驗的表現(xiàn),所以很多人是“想不起來”或“考慮不到”的。
我舉個例子:
1、如果是一個強拆違建的新聞,只有文字報道。
網絡輿論關注度不會太高,基調可能是批判強拆,但不會太激烈。
2、如果是一個強拆違建的新聞,有圖像和聲音,且很有沖擊力,里面包含著屋子主人的哀嚎,女人蓬頭垢面坐在地上大哭,周圍幾個穿制服的人則在指揮。
這樣就初步具備了話題性和感官沖擊力,有一定上熱搜的可能性了。這個時候憤怒的聲音就會增多,指責政府冷血,拆遷粗暴,甚至可能產生一些極端言論,比如“殺光這樣流氓”之類的。
3、如果更加激烈,出現(xiàn)了更加帶血的場景,比如屋主當場自焚之類的。那網絡聲音就會變得表達欲望更加強烈,可能會喊出“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違建出事業(yè)主自己負責就好,政府不要管”、“公民自己能管好自己,政府不插手就是最好的”。
4、如果是一個違建倒塌,砸死了一兩個人,如果是只有文字報道。
那么網絡輿論關注度不會太高,基調可能是哀悼,但不會太激烈。
5、如果是一個違建倒塌,砸死了幾十個人,如果是只有文字報道。
由于傷亡數(shù)量太多,那么網絡輿論這個時候會起來,基調首先是哀悼,另外是指責違建業(yè)主,另外也會指責政府為什么早不拆。
6、如果是一個違建倒塌,砸死了幾十個人,且有視頻和聲音,有強烈視覺沖擊力。血淋漓的畫面、家屬的哭天搶地,血肉模糊的面孔……且死者是與網民年齡段重合度較高的年輕人。
此時網絡輿論會變得相當激烈,對違建的憤怒增加到一個很高的程度,甚至有人會喊出“暴力清除全國所有違建”。
同樣都是違建,假設該違建在法律上的地位完全相同,不同的新聞輿論場景,會引發(fā)民意激烈程度不同、甚至方向也可以完全不同的反應。
對于執(zhí)政者,要是按照民意辦事,那很可能被下一次的急轉彎給甩出去。
比如如果看到躺平派痛心疾首,大聲呼喊,并且民意也附和的時候,就需要換位思考:如果我真同意躺平了,那么之后出現(xiàn)的新狀況,會不會讓民意急轉?
民意有沖動性,往往是以當下、眼前、切身感知、不專業(yè)而產生的直觀化的呼聲。
所以不能簡單依從民意,但也不能忽視民意。民意對執(zhí)政者的作用,是能通過表面的民意,來深入探析到背后所體現(xiàn)的民心。而民心則是真正的需求,需要執(zhí)政者去滿足的。
再舉個例子,12-16年,霧霾嚴重,當時受某紀錄片影響,出現(xiàn)了一種“霧霾和國企壟斷有關聯(lián)”的民意表達。這也是算是民意,或者說民意的一部分,但是按照這個邏輯去“治理”霧霾,那后續(xù)會連鎖產生什么反應呢?這個就不是當下的受到刺激而產生輿論所考慮的了。
這種情況還有很多,比如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也是民意洶涌,當時童大煥的聲音得到了很多熱淚擁護:“中國啊,請你慢些走,停下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讓列車脫軌,不要讓橋梁坍塌,不要讓道路成陷阱,不要讓房屋成危樓。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
這實際上就是“一粒沙就是一座山”的初級版本,當年的主流基調是抱怨“只顧經濟發(fā)展,不顧百姓死活”,甚至有不少“經濟發(fā)展和百姓無關”的聲音——要大國崛起,還是要小民尊嚴。但等到2022年真的是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嚴格動態(tài)清零的時候,“我們要發(fā)展經濟”的呼聲又成了躺平派的重要口號。那經濟發(fā)展,到底是和百姓有沒有關系呢?在不同的輿論時空下,民意所表現(xiàn)是不同的。
所以說,真正要關注的,是民心。如果政府是個程序員,那民意就相當于是非專業(yè)的甲方提的各種需求,比如說在這個地方要加一個按鈕。但程序員要真按照這樣做了,甲方一用,哎,你這做的和我想的不一樣啊,我加這個按鈕實際上是為了xxxxx,你這給我的不是我想的那個效果。因此,程序員應該在工程開始前,就要充分和甲方交流,并通過自己的分析能力,摸索出“哦,他說在這里加個按鈕,其真實的意圖是要解決xxxx的問題,而按鈕只是個以他的理解所想到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有沒有其實不重要……”
來源:凱申日記本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