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
——人民觀討論
作者:陳先義
為什么美國西方對我們屢屢進行顏色革命,但卻一直不能得手,因為毛主席那一代人為我們的黨創造了與人民魚水不可分的關系,這個關系,成為我們建黨100年來贏得人民擁護的根本保證。這句話,可不僅僅是句口號。而是我們黨百年來扎扎實實的偉大實踐。
老區有一首歌曲唱到:“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天天打勝仗。”這反映的就是那個時候黨與人民的真實關系。
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位于江西永新的三灣村。在到達三灣以前,由于部隊對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問題在思想上還很不明確,于是出現大量士兵逃亡,于是在這個地方進行了整編,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黨指揮槍的建軍原則。
原來部隊叫工農革命第一軍,整編后,改叫第一師第一團。
永新離井岡山60公里,當時,井岡山上有兩個綠林好漢,這兩個好漢,一個叫袁文才,一個叫王佐。把這兒有兩個好漢的信息告訴毛澤東的,是江西省委派來的聯絡員宋任窮。宋任窮揣著省委的密信趕到了文家市,并且第一時間把省委的密信交給了毛澤東。不要小看這封信,這封信對于促使毛澤東邁出上井岡山的第一步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也標志著他與農民和農民武裝建立關系的最早開始。
在毛澤東看來,這樣的農民武裝,代表的就是我們的父老鄉親,是人民。于是,毛澤東派人聯系袁文才、王佐。對毛澤東要率紅軍上井岡山,袁文才是有疑慮的,他寫了一封內容婉轉的信給毛澤東,他說:“毛委員,鄙地民貧山瘠,猶汪池難容巨鯨,片林不棲大鵬,貴軍馳騁革命,應另擇坦途。敬禮,袁文才叩首”。這封信非常委婉地拒絕了毛澤東和紅軍。
這封用大字寫在宣紙上的信,被毛澤東夾在了一本光緒年間印刷的《四書》里,幸運地得以保存下來。后來在湖南株洲的舊書市場上,被收藏者發現并且收藏,使這一文物得以流傳。
但我們不知道毛澤東給袁文才寫了一封怎樣的回信,我們只知道,就是毛澤東的這封回信,真正地打動了袁文才,他說:“毛委員是真正有大學問的人,看了他的信,真的是勝讀十年書啊!”
袁文才派來與毛澤東接頭的代表叫陳慕平。因為這個陳慕平在廣州農民講習所聽過毛澤東演講,就是他把毛澤東的回信交給了袁文才。
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來一個較長的時期,黨內黨外的許多人都認為毛澤東此舉就是投靠了土匪,甚至他們還認為毛澤東自己當了山大王。這種看法,在黨內一直持續很多年,甚至傳到了第三國際斯大林哪兒。黨內有人認為毛澤東依靠的不是工人,也不是依靠農民,而是依靠流氓無產者起家的。
毛澤東確實是在井岡山起家的,但他依靠的確實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軍隊,這支軍隊后來被勞苦大眾稱為“人民子弟兵”。至于“人民子弟兵”這五個字的精髓,早就深置于中國的軍事制度之中。
關于這一段歷史,韓毓海先生在他的著作里做了詳細解讀,他說:
什么叫子弟?所謂子弟,對應的應該是父老。劉邦入咸陽,曾經“與父老約法三章”。項羽兵敗,也曾經說了一句:無顏面見江東父老。但是什么是父老?這得研究秦漢唐的中國基層制度。這個制度的核心,就是保伍制度,即五家為一保,選拔最為忠勇的基層負責人,在古代墨家學說里,他們也被稱為俠。在老百姓眼里,他們便是立足鄉村扶危濟困,替老百姓抱打不平的好漢,這些好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心。這些人平時維持治安,戰時便應召入伍,打完仗再回來,用今天能夠理解的話說,老百姓叫這樣的人為父老。
那時候,所謂父老,就是基層的復員軍人,就是軍烈屬。從宋朝以后,國家以募役法代替了兵役制,以基層的家族制度代替了過去的保伍制度,基層有了朱熹的鄉規民約,但是沒有了軍事編制,基層有了鄉紳,但是沒有了軍烈屬。王安石變法,就是要在基層建立保甲保馬制度,而到了明代王陽明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恢復了秦漢唐的保伍制度,并且立足這樣一個制度,建立了一支民兵武裝。毛澤東就是從這些歷史中領悟了人民子弟兵和發動群眾的真諦。
毛澤東1973年在政治局會議上說:魯迅是圣人,而我只是賢人。
賢人不是士大夫,士大夫代表官家,而賢人代表的就是老百姓,代表的是基層領袖,正是由于有了賢人的存在,中國鄉村的治理,便轉入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就是啟發百姓的覺悟。這種思想有一個主導,即以百姓為父老,才可能帶出子弟兵。
毛澤東正是從基層百姓那里,發現了天理與良知。正是依據這樣一個思想,早在黨的六大結束不久,毛澤東就提出一個重要理論,在閩西他寫了一篇文章,即《反對本本主義》。這是毛澤東就如何聯系人民,把人民作為父老而不是一切從本本出發,要從人民利益出發的最早文獻。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問計于父老,才能找到科學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謀利益。
毛澤東為了確保部隊與人民的關系,把他的治軍理論概括為朗朗上口的王道。為了便于基層好讀好記,毛澤東干脆把這個王道編為后來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此在全軍推廣。
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毛澤東又為部隊制定新的組織形式,士兵委員會。經過九死一生,毛澤東才把起義部隊帶到了井岡山,就在毛澤東和袁文才接洽的時候,駐守在湘贛邊界的起義部隊突然舉行嘩變,第一師第一團團長陳浩趁毛澤東不在軍中,打算拉著隊伍投靠國民黨第十三軍軍長方鼎英。
毛澤東腳傷未愈,便拄著棍子從井岡山趕到茶陵。這天正是毛澤東的生日,毛澤東在茶陵召開營以上干部緊急會議,在會場當場揭露陳浩的叛變行為,宣布撤銷他的職務,立即予以槍決,就這樣,在千鈞一發之際,毛澤東把這支隊伍,從茶陵帶到了寧岡。
1927年11月,紅軍稍微穩定以后,毛澤東領導的第一師便在寧岡龍江書院創辦教導隊,毛澤東親自授課,這就是抗大的前身,也是國防大學最早的雛形。毛澤東通過這種辦學方式,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毛澤東在這個階段的工作,叫做收拾民心。收拾民心,不僅僅靠紀律,更主要的是靠與人民同甘共苦。
法國總統戴高樂的特使曾經就一個問題專門請教毛主席,他說:“在毛主席之前沒有任何人領導農民革命獲得勝利,您是怎么啟發農民,使他們這么勇敢地跟著你革命的?”毛主席很淡然回答:“很簡單,我們共產黨人與農民吃一樣的飯,穿一樣的衣服,農民感到我們不是一個特殊階層,我們沒收地主的土地,還把它分給農民。”
1956年,毛主席在中央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說:“我贊成和平時期逐步縮小軍隊干部和軍隊以外干部的薪水差額,但不贊成完全平均主義。我歷來主張軍隊要艱苦奮斗。我們長征路上過草地根本沒有房子,就那么睡。朱總司令走了40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過來了。我們的部隊沒有糧食,吃樹皮、樹葉。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禍同當。過去我們就這樣干過的,為什么現在就不能干呢?我們只有這樣干了,才不會脫離群眾。”
就在這次講話中,毛主席說了這樣一段著名的話:“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有這里頭出來的。根本的是我們要提倡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
我們可以說,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是一大批有靈魂的政治和軍事精英,而這個精英隊伍在毛主席的倡導下,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隊伍。挫敗秋收起義嘩變之后,毛主席很不容易把隊伍帶到井岡山。
1927年10月到1929年2月,在一年半的時間里,毛澤東率領紅軍,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戰勝了數倍于己的敵人,紅軍由原來的1000余人,發展到10000余人。創造這一奇跡的就是毛澤東人民子弟兵的建軍思想,這個思想,到后來形成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但是后來情況發生變化,這個變化的核心問題就是對毛澤東人民觀的贊成還是反對。說到底就是對農民隊伍的認識問題。
在莫斯科召開的六大當時形成了以工人為主導的領導層,這主要受到蘇俄革命理論的影響,有人照搬蘇俄經驗。其中有些領導認為,井岡山就是一個土匪窩子,紅四軍不是布爾什維克組成,而是由流氓無產者組成,有些人主張就是要清洗。在這些被清洗的人中,其中就包括袁文才和王佐。
1928年在莫斯科,黨的六大做出了一個《農民運動決議案》,其中第七章關于“父老與子弟兵”和《蘇維埃政權組織問題決議案》的內容,這明顯是針對毛澤東的理論和思想及其實踐的。決議案明確指出,在暴動期間幫助過共產黨的土匪頭子,必須實行清洗。那時在共產國際和左傾思想指導下的中共中央,對什么叫子弟兵根本一無所知,因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歷史根本不了解,對中國傳統基層蘊含的革命性力量更是缺乏了解。
這時候發生一件事,1929年1月14日,蔣介石發兵3萬會“會剿”井岡山,毛澤東、朱德率領3600名紅軍離開井岡山,希望以此調虎離山。指示剛剛上山的彭德懷同志負責留守,讓袁文才王佐協助他負責留守。就在這個期間,黨的六大文件開始傳達到了井岡山,正是因為文件內容,使留守部隊發生內訌,恰恰朱德毛澤東下山了。結果袁文才和王佐屬于六大文件被清洗的對象。在被追殺時,袁文才被擊斃,王佐在追逃時掉到河里活活淹死。這表明六大的錯誤決議對中國革命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袁文才和王佐是迎接毛澤東上山的好戰友和同志,毛澤東聽說后是怎樣一種悲憤心情。毛澤東是在返回井岡山的路上知道這一消息的,當時他非常悲憤和惱怒。
一直到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岡山時,他還惦記著這樣兩位好同志。接見井岡山代表時,毛主席拉著王佐和袁文才遺孀的手說:“王嫂子、袁嫂子,你們可好?我是毛澤東啊!”袁文才的遺孀謝梅香端詳了好久,方才說:“毛委員,是您?您回來了?您蒼老了!一定是操勞的!”王佐的遺孀蘭喜蓮則說:“毛委員,您記得嗎?那天晚上在茅坪開會,我燉了雞,您那時好瘦啊。”說完,蘭喜蓮淚如雨下。毛澤東連連嘆息,王佐和袁文才兩位同志,他們對于中國革命勝利都是有大貢獻的。
見完故人,毛主席夜不能寐,寫下了《念奴嬌·井岡山》,其中有詩句曰:
猶記當年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猶有豪情,
天際懸明月,
風雷磅礴。
這首詩表現了毛主席對這兩位紅軍領導干部的深深懷念和惋惜。
袁文才和王佐,在毛主席眼里,代表的是井岡山父老,是真正的大俠,那是人民的的代表。在他離開井岡山迎擊敵人后的短短幾天里,出了這么大的問題,毛主席心情的悲憤和惱怒可以理解,紅軍還怎么再回井岡山呢?于是,此后的紅軍,開始了閩西贛南根據地建設的艱苦時期。在接受慘痛教訓之后,黨和人民的關系,成為我們的黨和軍隊永遠不可偏移的生命線。歷史證明,一旦這個關系被破壞,革命將付出慘重代價。
“離開了人民,我們將一事無成”,這句話是毛主席反復告誡全黨同志的,也是我們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致勝的法寶。革命戰爭年代這樣,今天,即使在和平建設時期,依然如此。
離開了人民,我們將一事無成,讓我們9671萬共產黨員們記住毛澤東主席的這句教誨吧,我們共產黨作為一個政黨,我們無私利可求,我們唯一追求的是人民的利益。
離開了人民,我們將一事無成!
(作者系著名文藝評論家、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紅色文化網”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孫明輝|青年要到人民中間實現自我價值——讀《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跡》有感
2022-08-16?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