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鋼產業升級及宣鋼產能轉移項目鋼渣處理項目(世界最大直徑立式有壓熱悶罐)
綠色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推動綠色發展是提升我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必然途徑。當前,我國工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制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能否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是關系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順利實施的關鍵環節。
我國是鋼鐵生產大國,2020年粗鋼產量達到10.65億噸,但鋼渣的利用率不到30%,鋼渣累計堆存量超過10億噸,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風險。為解決這一難題,并最大化地利用鋼渣、實現鋼鐵企業低碳綠色發展,中冶節能環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冶環保)自1992年起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精深專研鋼渣處理及利用技術,歷經三十余年技術研發創新,三次迭代升級,首次研發熔融鋼渣輥壓破碎處理工藝及技術,世界首創熔融鋼渣高效罐式有壓熱悶處理技術與關鍵裝備,極大提升了我國在鋼渣處理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推動鋼渣高附加值利用的進程,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多年深耕鑄就創新硬實力
中冶環保的前身為1978年成立的冶金工業部環境保護研究所,是我國最早開展工業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科研院所,集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突破、核心裝備研發和工程示范應用為一體,現為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隸屬于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
為突破工業環保發展“卡脖子”技術難題,中冶環保作為領域內唯一兼具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兩類國家級平臺的鋼鐵工業綜合性環境治理企業,充分依托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優勢,廣泛參與解決我國大型鋼鐵企業的環境治理關鍵問題。同時,中冶環保不斷促進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養,公司現有員工400余人,其中技術人員占比80%以上;實驗室研究人員中博士占比14%,碩士占比66%,研發梯隊專業配置齊全,先后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58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專利獎等國家級科技獎勵18項,省部級科技獎勵88項,參與編制國家、行業標準95部,獲授權專利304件。
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摘桂冠
“強”制造潛心一業,“亮”高端磨劍十年。根據工信部和中國工經聯發布的規則,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包括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和單項冠軍產品,認定審核極為嚴格。申請“單項冠軍”的產品市場占有率要位居全球前三,產品生產技術和工藝須國際領先,且企業要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性能指標處于國際同類產品領先水平且要求產品經濟效益高。
中冶環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熔融鋼渣高效罐式有壓熱悶處理技術與裝備”,以熔融鋼渣在密閉的體系內傾翻、輥壓破碎、有壓熱悶2.5小時為主要特征,實現鋼渣的資源化處理和熱能回收,鋼渣處理率達到100%,熱能回收率可達30%,實現鋼渣處理技術“質”的突破,被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鑒定為“國內外首創、國際領先水平”,已廣泛應用于寶武集團、鞍鋼、首鋼、河鋼、沙鋼、建龍、馬來西亞聯合鋼鐵等國內外大型鋼鐵企業,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
2021年,中冶環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熔融鋼渣高效罐式有壓熱悶處理技術與裝備”獲得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認定。
持續創新再獲重要進展
近年來,中冶環保持續對鋼渣處理技術迭代升級,實現由粗放治理技術到收斂的罐裝技術和裝備,再到智能化的高管理水平技術裝備的優化。
中冶環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高溫鋼渣高效處理及渣熱資源一體化利用技術”,實現裝備智能化和數字化,鋼渣處理率達到100%,并可對處理過程中的低品質余熱進行提取,實現場內獲取的“新能源”應用于生產單元,能夠有效降低項目投資及運營成本,助力鋼鐵工業降碳減排。
同時,中冶環保基于這一技術,以“相變儲熱與防垢換熱”技術為核心,創新研發出一體化鋼渣熱悶余熱回收設備,實現間斷性熱悶蒸汽的余熱供暖與發電工藝系統,噸渣供暖面積可達600平方米左右。
定制化服務打造特色品牌
中央企業的責任擔當,雄厚的科研底蘊,完善的產學研用科技創新轉化機制,數十年的經驗積累,已使中冶環保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工業環保領域“排頭兵”。如今,中冶環保又以精準的定制化服務,著力打造“中冶環保”特色品牌。
中冶環保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與國家同頻共振,面向行業需求,積極攜手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聚焦解決鋼鐵企業、區域環境污染防治共性技術問題。發揮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及核心裝備的研發和工程示范應用一體融合核心優勢,以一廠一策、一域一策的工作理念,為國內外大型工業企業、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量身定制“技術研發-工藝設計-設備研發-工程實施”的全鏈條、全流程整體解決方案,共同解決制約其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實際難題。
著眼未來發力“智慧環保”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中冶環保創建之初,就是旨在建設一支協助國家解決工業領域環保復雜問題的“國家隊”。當前,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經濟社會綠色轉型,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強化綠色低碳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成為環保產業的重點攻關方向。同時,互聯網技術與環境信息化相結合,又給企業提出智能化、智慧化發展的新要求。
為進一步順應國家“智慧環保”的發展方向,中冶環保順應鋼鐵行業環保領域的發展趨勢,發揮技術創新能力強、污染防治領域全、環保產業鏈專業完整的專業優勢,助力行業節能、減排、降碳。針對國家對鋼鐵行業實現超低排放的要求,中冶環保為鋼鐵企業開展超低排放評估監測,出具相應改造方案,組織方案落地實施并長期運行維護,促進企業環保治理水平及環境管理水平同步提升。圍繞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中冶環保已啟動鋼鐵領域碳排放核算方法、標準、技術、實施路徑等方面研究,強化碳減排技術與鋼鐵生產工藝深度融合,引領鋼鐵行業重塑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同時,持續推動產品的綠色數字化升級,將污染防治技術、裝備研發與智能化技術緊密結合。
新的時代賦予環保企業新的使命。秉承初心使命,中冶環保正在向“成為綠色發展系統服務專家”的愿景邁進。
作者:郭宇 ;來源:中國工業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