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訪美首日(當地時間11月30日)對東道主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進行了“非外交式、直截了當”的批評,稱美國的工業補貼對法國商界而言“極其咄咄逼人”。圖為當地時間11月30日晚,馬克龍在華盛頓法國駐美大使館演講(圖源:英媒)】
法國總統馬克龍已前往美國進行訪問。此訪有三大議題:俄烏沖突、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以及協調對華戰略立場。《通脹削減法案》問題應當是重中之重,因為這涉及到是否會引發美歐貿易沖突。不管結果如何,都將決定法國和歐盟的對華關系立場,也將影響到美國未來的對華政策走向。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美的背景主要有四:
一是,俄烏沖突呈現膠著狀態。也可以說即將進入新的轉折點。美歐需要協調立場面對可能出現的重大變化。
二是,歐洲正處于嚴重的安全和經濟衰退狀態。特別是能源、電力危機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的嚴重沖擊。關鍵是目前歐洲找不到解決的辦法。繼續下去,不但加劇歐盟的分裂,也會加劇歐洲國家的動亂。
三是,美國高價向歐洲銷售能源以及《通脹削減法案》對歐洲經濟帶來的巨大傷害,嚴重影響到了美歐關系。在歐洲受損嚴重以及急于化解危機的關鍵時刻,美國非但不幫忙,甚至于還落井下石。
四是,協調對華戰略。在對華戰略問題上,盡管法德等國一再表態不在中美間選邊、站隊,也反對抗陣營對抗,但歐盟的對華立場卻始終處于搖擺不定或猶豫不決的狀態。既想要與中國合作走出危機,又怕得罪美國,還怕對中國產生依賴癥。
實際上,馬克龍也可能并不想協調對華立場,而是想拿中國說事,逼拜登在其它問題上讓步歐洲。
從以上這四大背景因素來看,內部分裂,經濟衰退,社會混亂,直接導致了戰略混亂。如何化解衰退危機,應當是重點。或者說不能及時阻止衰退危機,歐洲就會沉淪下去。目前是到了歐洲戰略向何去的選擇的時候了。
這個選擇,一是俄烏沖突的立場和對策;二是與美國的關系立場;三是對華政策取向。
目前普遍的共識是,歐洲已經成了俄烏沖突的最大受害者。也就是犧牲了歐洲的利益來成全美國的削弱俄羅斯戰略。
盡管拜登政府一直強調堅定地支持烏克蘭,但顯然近來也在暗示應當恢復俄烏談判。特別是美國共和黨獲得了眾院控制權的情況之下,很可能弱化對俄烏克蘭的支持。美國要弱化對烏的支持,已經疲憊不堪的歐洲應當怎么辦?作為歐盟的帶頭大哥之一,馬克龍必須與拜登溝通,必須知道拜登接下來到底要如何?盡管不能協調立場完全的一致,也要有共同的目標,更不能相互拆臺。
在對待俄烏沖突問題上,歐洲內部可以說是很矛盾。東西歐對俄的態度顯然不一樣。對俄能源依賴度的不同,也決定了各國態度上的不一致。與美國的親近度,則更決定了態度立場的不一致。
而美國正是利用歐洲內部的矛盾分歧來推動自己的對俄戰略。無論如何,歐洲直面的是重大經濟損失和安全危機。
在對待俄烏沖突上的立場如何,美國可能并不太在意,重要的是一旦俄烏沖突結束,如何重建新的歐洲安全秩序。也就是新安全秩序的建立能否受控于美國,實際上就是關系到歐洲能否做到真正的戰略自主問題。
為了配合美國,歐洲因俄烏沖突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可美國人此時卻對歐洲來了個落井下石。
如果美歐之間不能達成共識或協調立場的一致,如果美國不能幫助歐洲走出衰退危機困境,如果美國還想著分裂歐洲,那法德等國恐怕就只能是另尋出路。
一方面是改變對俄烏沖突的立場,以重新定義俄歐關系;另一方面就很可能通過加強對華合作緩解困境。
對于這個《通脹削減法案》,目前歐盟內部已經基本上達成了共識,那就是要給予堅決的回應。至少法德等西歐國家的態度相對的堅定。美國要么放棄,要么豁免歐洲。
然而,這關系到對華關系的立場問題了。《通脹削減法案》并非完全是為了緩解通脹問題,而是以削弱通脹為由,來與中國進行“大國競爭”。實際上就是打壓中國戰略的重要手段。而這個所謂的競爭,當然也包括與歐洲競爭相關產業的優勢。
正因為是大國“競爭”優勢的手段措施,所以拜登是輕易不會放棄的。那么,拜登會豁免歐洲嗎?
如果要豁免歐洲,前提一定是歐洲支持或配合美國與中國競爭的戰略,也就是加入美國對華“競爭”聯盟。要是如此,就意味著歐洲將疏遠中國或者配合美國與中國“競爭”,那中歐合作就變成了“競爭”關系了。
這當然符合拜登的想法,也是拜登追求的目標。而如此以來,不但歐洲將失去戰略自主性而變成了美國的大國競爭棋子,還將推動去全球化和陣營性對抗。而這至少不是歐盟大國所愿意面對的局面。
其實,美歐之間最大的分歧或矛盾,實際上就是在對華戰略問題上的不統一。
對于美國來說,能夠說服歐洲加入新聯盟或配合美國戰略更好,不能的話,就要盡量安撫穩住歐盟,絕不能讓歐洲在此時加強對華合作關系,也不能讓歐盟與自己翻臉因為“法案”而引爆貿易沖突。
在朔爾茨訪華之前,馬克龍與其有過直接溝通。從近來雙方對華關系的表態來看,應當是取得了一致。雙方都表達了不搞陣營對抗和加強對華接觸合作的意愿。
重要的是,法德在美國“法案”問題上的立場也相當的一致。這一法案不僅是與中國競爭的手段,也是嚴重地損害了歐洲的利益。如果法德的企業紛紛出走美國,就更難走出衰退危機了。至少歐盟就失去了競爭力了。
因此,“法案”之爭應當是馬克龍此訪最主要的議題。如果雙方談崩,馬克龍接下來很可能會更加積極推動訪華。無法與美國合作,就只能是選擇與中國的合作。
有意思的是,在馬克龍啟程訪華的同時,歐洲理事會主席將來華訪問。歐洲理事會主席的訪華,很可能有配合馬克龍對拜登施壓的意思。至少表明目前的歐洲并不想與中國成為“對手”,或者說更需要與中國溝通協調合作事宜。
總之,如果馬克龍與拜登談得好,就意味著馬克龍選擇了美國,自然也會推動歐盟與美國的合作。而這就決定了將疏遠中國,甚至是加入美國戰隊共同對華施壓或“競爭”。而有了歐洲的支持,相信拜登將把與中國的競爭推向更加激烈的程度。如果談不攏,自然就會推動對華合作,也將改變目前對烏立場和對美關系,甚至有可能引爆美歐新一輪貿易戰。因此,馬克龍訪美或決定中歐、中美關系的走向。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動態大參考”,修訂發布)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