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辨史看過不少文獻資料,發現有不少證據鮮明地明明是東亞本地的產物,是華夏文明的產物,卻被學術界某些人論證成西方傳來、西域傳來,被網絡媒體輿論大肆宣傳,從而契合了西方中心論、內亞史觀、新清史觀,成為西方文化殖民中國的幫兇。這其中原由是什么呢?
我們來看看某所中國頂級大學的經濟學院的職稱評價標準:
“某頂級大學的經濟學院所采用的“期刊分類與論文分值換算標準”文件為例, 它所使用的職稱評估體系是在國家指導的總框架之內,進一步被具化為美國所沒有的數據化學術評估模式。它將經濟學學刊分成六個等級。最高的是英語七大主流自由主義經濟學學刊,其中,六種是美國的,一種是英國的。在那七種“A類”刊物發一篇文章會被換算為最高的20分。
而后是20種也基本全是自由主義的“B類刊物”,其中,15種是美國的,四種是英國的,一種是歐盟國家的,每篇文章被換算為八分。
然后是60種C類學刊,再次幾乎全是美國的,三種是英國的,一種是歐盟的,每篇文章被賦予四分。另加腳注說明,中國自身的頂級《中國社會科學》和《經濟研究》也算此C類。據此規定,在中國國家這兩大頂級權威學刊上,須要發文五篇才相當于英美七大主流 A 類學刊的一篇。
然后是D類刊物,包括被納入SSCI的一般刊物(筆者創辦和主編49年的Modern China便屬于此類),值三分一篇,即要發文七篇才能達到21分,才大致相當于七大主流學刊上單一篇的20分。
E類刊物則包含16種在次一級的“院定中文期刊”,每篇文章值二分。也就是說,要十篇才相當于其制定為七大英美頂尖主流學刊的單一篇。
最后是F類刊物,即被納入CSSCI的刊物,每篇值一分,要20篇才相當于一篇頂級英美 自由主義學刊,八篇才相當于其次的B級刊物的單一篇。歐盟的Scopus引文索引學刊,和中國的非CSSCI的眾多輯刊book journals,根本就完全不算。”
讀者應該都會覺得驚訝,這個評價標準給予了本國自身最頂級的兩大刊物僅僅五分之一的美國頂級學刊的等值,中國頂級大學怎么會采用如此不可思議的評價制度?這個來自全國頂級大學的看似“規范化”的評估標準,居然會是如此極端的自愿采納幾乎等于是被“殖民化”的學術評估方法?
從此處就可以看出,宣揚自由主義的西方經濟學未在任何國家解決實際經濟問題,不能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其實并無實際用處,但是在中國大學、學術界卻大行其道,泛濫不止。反觀中國立國的馬列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在中國并不吃香,甚少使用。這種反差豈不怪哉?其原因就是中國某些學術評價制度基本完全以西方期刊、西方標準為標準,難免將中國學術理論引向西方理論、西方價值觀,成為西方中心主義的一部分。
上世紀60年代,《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在美國正式出版。之后又拓展到社會科學、藝術和人文學科領域并發行了網絡版Web of Science,成為世界上權威的科學文獻引文數據庫和檢索工具。
在中國,SCI論文相關指標已成為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
不少高校為了提高在大學排行榜名次,對學校員工發表的SCI論文實行獎勵制度,而且把期刊分為不同級別種類設立不同的獎勵金額。有的高校為了SCI的光環,在進行人才招聘的時候直接“明碼標價”,要求3-6年內要發表多少篇SCI文章,否則不能留任。有的省份甚至將SCI指標納入到高校建設指標中。
根據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2019年1月發布的最新數據,2017年SCI收錄中國科技論文36.12萬篇,數量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2。
SCI所收錄期刊來源于4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其中主要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荷蘭、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收錄部分中國(包括港澳臺)刊物。
截至2019年,SCI期刊庫收錄了全世界1.1萬多種期刊,但只有213種是中國大陸主辦的科技期刊,客觀上造成大量的優秀學術成果都涌向國外學術期刊,并使得國內學術期刊嚴重“營養不良”。
由于國際出版集團的霸王條款規定,論文版權歸他們所有,SCI崇拜導致了中國知識產權的大量流失。國家資助的科研成果不是先在國內同行中交流,論文資源絕大部分掌握在國外幾家出版集團手上,很多論文首先用英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而后再由圖書館等機構花高額費用批量買回供國內學者檢索閱讀。
納入SCI的主要是西方的期刊,所以能在SCI的西方期刊上發表論文需要符合西方期刊主編和評委的價值觀,否則就難以發表,這就不可避免地為學術論文打上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烙印。
舉一個明文辨史所知的例子,2021年7月,德國《人類遺傳學》(《Human Genetics》)期刊發表了英國桑格研究所教授克里斯·泰勒·史密斯教授等的一篇文章:《今天非洲之外的人類Y染色體全部起源于東南亞》,引起學界矚目。該文詳細闡釋了距今5萬-6萬年前,所有非洲之外的現代人類(除了非洲黑人),他們的父系Y染色體全部起源于東亞南部。
這篇論文作者最初給出的標題是《早期的東方男性對西歐亞男性的Y染色體的替代》,但是這個標題讓德國《人類遺傳學》雜志審稿人不滿,西歐男性怎么會被東方男性替代呢?這太不政治正確了。
這篇嚴肅的學術論文被雜志社積壓了2年多時間,未能發表。直到作者最終同意修改標題,這才得以發表。本來作者說明的是西歐亞男性的Y染色體被早期東亞南部男性替代了,后來修改成了東南亞男性。西方政治正確對科學研究的扭曲可見一斑。
采用類似SCI這種西方主導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就必然要為西方中心主義張目,成為西方中心主義的一部分,這是西方中心論和西方文化殖民行徑得以在中國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學術上的不良傾向必然反映在文化、輿論、教育的方方面面,學術糾偏、文化糾偏、教育糾偏非常必要。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該文件要破除論文“SCI至上”,也要以此為突破口,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
2023年12月,北京市教委印發了《北京市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2023年修訂)》(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明確提出,北京市將實行中小學教材審定制度,未經審定的教材,不得出版、選用。教材使用應嚴格遵照選用結果,不得以地方課程教材、校本課程教材等替代國家課程教材,義務教育學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近日,國家教材委員會作出重要工作部署,就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開展系列行動,包括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一體化建設,健全教材使用監測、問題監督和處置、責任追究、引導激勵機制等,以整體提高大中小學教材質量,全面加強各級各類教材管理,打造更多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期待中國的學術面貌、文化面貌、教育面貌打破西方中心主義、西方文化殖民的枷鎖,破除西方標準約束,樹立真正科學的中華科學觀、中華學術觀、中華教育觀,還中國學術、中國教育、中華文明以朗朗乾坤。
參考資料:
黃宗智:《黃宗智:新自由主義在中國學術界取得了它在美國未能取得的學術霸權》,昆侖策,來源:紅色文化網,2024-01-02
陶力、王峰:《李志民:破除“SCI崇拜” 疫情尚未控制搶發論文缺乏科學精神—— 專訪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志民》,中國教育信息化網,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2020-03-02
英國桑格研究所教授克里斯·泰勒·史密斯教授等:《今天非洲之外的人類Y染色體全部起源于東南亞》(《A Southeast Asian origin for present day non-African human Y chromosomes》),德國《Human Genetics》(《人類遺傳學》)期刊,2021年7月
來源:明文辨史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