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第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精致利己主義者,是《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澤。
余永澤是地主的兒子,北大學生,胡適的崇拜者。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后期,由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華北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愛國學生都投入了救亡運動,但余永澤只想過自己的小日子,成名成家,還反對林道靜追求進步。記得當年讀《青春之歌》時,最討厭的人物就是余永澤,正是由于他的自私、嫉妒,才導致盧嘉川被捕犧牲。據說,余永澤的原型,解放后過得不錯,寫作上也有建樹,這應該和新中國定鼎伊始,就進行了轟轟烈烈的知識分子改造運動有關。通過這場運動,許多知識分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學會了唯物辯證法,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精神世界也變得豐富、充實了。在50至70年代,為了防止大學生蛻變為“精致利己主義者”(那時稱“極端個人主義者”),下了很大功夫,這一點在電影中也多有表現。記得在70年代的電影《決裂》中,“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校長龍國正,到一所“名牌大學”去參觀,就遇到這樣一位學生:他從農村考上大學,“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母親千里迢迢來看他,他卻嫌母親土氣,把老人家一個人丟下不管,跑去追捧“歐陽教授”去了。這一幕,讓龍國正看得痛心疾首,也促使他下決心在共大推行新的教育方針。【點擊閱讀】

新中國前三十年,重視世界觀改造,反對極端個人主義,提倡知識分子把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命運,社會主義的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些努力挽救了許許多多余永澤式的人物,避免了他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八十年代之后,世界觀改造的提法沒有了,知識分子被認為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當然也就不用改造了,那么,問題是不是解決了呢?新世紀初年,北大錢理群教授,就在《大學里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文中,痛心疾首地指出:“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正在培養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所謂‘絕對’,是指一己利益成為他們言行的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種投資。”“他們的問題的要害,就在于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就必然將個人的私欲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這些人自以為很聰明,卻恰恰‘聰明反被聰明誤’。”

但非常無奈,錢理群教授言者諄諄,很多學生聽者藐藐,覺得做精致利己主義者很好啊,只要自己的私欲得到滿足,社會、國家、民族等等“宏大敘事”,關我屁事。至于錢教授在文章中,關于“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痛切提醒,他們根本就沒有注意到。但是,最近網絡上曝出的復旦留美流浪博士故事、谷歌清華畢業生殺妻事件,以及由于殺害母親而剛剛被執行死刑的北大學生吳謝宇等等,令人悚然而驚。他們的命運,揭示了這樣一條規律: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人生之路,很可能伴隨著精神崩潰和犯罪。這其中的邏輯非常簡單: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將個人的私欲作為唯一的追求”,也是他們唯一的精神寄托,一旦私欲受挫,他們就會陷入絕望、空虛之中。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信奉弱肉強食,熱衷腹黑宮斗,“恨不能像烏眼雞似的,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私欲受挫是經常發生的事,如此一來,抑郁、焦慮、乃至精神崩潰,就成為大概率事件。

此外,精致利己主義者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應該萬事如意,擁有完美人生,如同趙薇執導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陳孝正所說的那樣,人生如同他的建筑設計,不能有任何差錯。但實際上,精致利己主義也不過是大千世界里的一粒塵埃,該受的苦難一個都逃不了。可是他們不承認、不接受,最后發瘋就不可避免。

因為他找到了聯結有限和無限的橋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雷鋒由此得到了永生!

回過頭來看一看,新中國提倡改造知識分子,才是真正的“大關懷,大悲憫”,一些人不領情,也就罷了,但最后發瘋,也就只能怪自己了。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獨立評論員郭松民”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