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除了設備和材料,日本電子產業還剩下什么
點擊:3569  作者:記者    來源:芯榜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4-05-23 10:30:45

 

 

最近幾年,“卡脖子”是中國科技領域出現最多的詞匯之一。

 

細看廣為流傳的“卡脖子”清單,我們會發現,中國被卡最嚴重的技術里,有一大半涉及材料、設備領域。

 

畢竟全球超過50%的半導體材料來自日本公司,日本半導體材料占據了韓國半導體材料進口總額的80%以上。提起日本電子產業,可能很多人會聯想到“落寞的貴族”,但在半導體材料領域,日本仍然是“驕傲的王者”。

 

鑄造時代淘金之“鏟”

 

半導體制造通過前段工序,在硅晶圓上形成晶體管、電容、排線等的3D 結構。此外,在硅晶圓上同時形成約1,000個芯片(Chip)。

 

前道工序中使用的主要設備的廠家如下圖所示,日本企業占比較高的有涂布顯影設備(Coater & Developer92%)、熱處理設備(也被稱為“縱型擴散爐”,93%)、單片式清洗設備(63%)和批量式(Batch)清洗設備(86%)、測長SEM80%)等。此外,日本在CMP設備方面雖然不占有TOP 1的優勢,但日本的荏原制作所在邏輯半導體方面占有30%的市占率,因此,CMP設備屬于日本企業占比較高的范圍。

 

 

在半導體前段工序中,各家企業在各類設備中的占比,以及日本企業的占比。筆者根據野村證券的數據制作了此圖。(圖片出自:eetimes.jp

 

然而,日本企業在干蝕(Dry Etching)設備、CVD設備和濺射等成膜設備、各類檢測設備方面的占比較低。但是,這些設備采用了很多日本產的零部件。其中,采用最多的是石英產品、陶瓷產品等。

 

其次,前段工序中使用的主要材料的企業占比如下圖所示。日本企業在硅晶圓、各類光刻膠、各類CMP粉漿、各類高純度溶液等產品中的占比極高。可以說,日本各家材料廠商的氣勢絕不亞于設備廠家,存在感極高。

 

 

在半導體前段工序中,各家企業在各類材料中的占比,以及日本企業的占比。制作此圖筆者得到了諸多日本材料廠家的協助。(圖片出自:eetimes.jp

 

把握全球市場“命脈”

 

日本半導體產業已經不像30多年前那樣輝煌,但年老的雄獅依舊有著銳利的“獠牙”。在產業鏈上游的芯片制造環節,硅片、電子氣體、光掩膜、光刻膠配套化學品、拋光材料、光刻膠、濕法化學品、濺射靶材等多種關鍵半導體材料的生產都要高度依賴日本企業。日本企業在許多關鍵半導體材料方面全球領先。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日本后端半導體材料所占全球市場份額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日本各材料領域龍頭企業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從數據上看,在DRAM關鍵原材料領域,日本企業占據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就硅片市場而言,日本企業信越和勝高幾乎壟斷大尺寸硅片市場,在該領域占據全球份額的60%左右。在光刻膠領域,日本廠商同樣“當仁不讓”,在全球前五大光刻膠龍頭企業中獨占四席,占據了光刻膠70%的市場份額。在光刻膠的細分領域—Arf光刻膠中,日本企業甚至可以占據93%左右的市場份額,呈現高度寡頭壟斷格局。ABF也是由日本味之素一家獨大,市場占有率超99%+

 

在一些略顯冷門的半導體材料領域,日本企業同樣有著很強的實力。以半導體封裝環節中使用的光阻劑為例,日本JSR Micro及東京應化工業(ToK)是全球前兩大供應商。在IC封裝載板、ABF基板層介電材料、制造封裝基板核心層材料、環氧樹脂固態封裝材料、導線架、焊線材、底部填充劑等方面,不少歷史悠久的日本廠商仍是獨占鰲頭。

 

創道投資咨詢總經理步日欣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硅片、光刻膠、電子特氣等半導體材料的核心基礎是基礎化工,大部分電子級材料對純度的要求比較高。再加上相關領域的品類繁多,細分領域的市場規模受限,所以不太可能形成多寡頭局面,日本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的領先優勢明顯。

 

最新光刻膠全球市場份額占比

 

 

如今日本僅僅在設備和原材料領域占據優勢地位,要知道日本曾經在整個電子產業獨霸世界。

 

日本電子產業的興盛

 

1989年全球市值最高的50家公司中,日本獨占32家,不僅美國公司被碾壓,紐約地標洛克菲勒大廈也被日本買下。索尼、松下、NEC、東芝、日立、三菱,世界前10的電子業巨頭幾乎也被日本公司壟斷。小到隨身聽、游戲機,大到家庭影院、電視機,各類電子產品大賣幫日本企業傲視群雄。

 

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曾出版了一本新書——《日本可以說不》來叫囂歐美發達國家。整個90年代日本社會彌漫的是美國隕落,日本第一的情緒,紐約時報還因此向美國人發出靈魂疑問,到底是誰打贏了二戰?

 

奇怪的是如今我們身邊還有電器是日本品牌的嗎?本是讓日本安身立命的消費電子,不但今天產品幾乎在江湖上絕跡,一個個日系品牌還接二連三“賣身”和倒閉。2022年日本電子產品甚至破天荒地出現了30多年來首次貿易逆差812億日元,所以日本電子產業的大敗局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日本落敗是自找的,不如說日本發展已經到了美國設定的邊界,日本戰后產業的興起得益于美蘇冷戰。索尼的晶體管顯像管技術,恩尼西的半導體技術源頭都來自于美國的恩賜,日企工程師拼命加班在技術應用上創新,因此才實現了電子產業的彎道超車。

 

“兔死狗烹”,走向衰落

 

而“東芝事件的突破法則標志著小日對大哥底線的冒犯。而緊接著是東歐劇變,前蘇聯解體,美國眼中釘肉中刺均在自行瓦解,共同強敵不復存在,兔死狗烹也是必然的。

 

 

廣場協議、日美半導體條約、301調查,一個個比今天更重磅的制裁紛紛發布,但日本電子業居然沒事兒,這些超乎預期的制裁沒有立即擊垮日本電子業反而日本無論是GDP還是電子業的高點都延續到了2000年前后。要知道1985年到1988年,日元兌美元就升值93%,可整整20年日本電子業還在扶搖直上,這又是為什么?

 

首先,日美貿易戰早在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了,從紡織、鋼鐵新材料一路打到電子半導體,而按以往的經驗,美國每次制裁都是小打小鬧,所以當時日本甚至無法判斷這次制裁電子業會不會又是歷史的重復。

 

其次,日本自己對制裁其實也沒搞清楚到底是好還是壞,比如關于廣場協議帶來的日元升值到底會不會重創日本經濟學界就有爭論。因為日本是向外型經濟,日元升值的同時,也導致日本購買原料和專利技術的價格降低。甚至有學者發現1987年日元升值,雖然導致出口損失了9萬億日元,但進口同時節省了9.6萬億日元,而這一來一回反而還賺了0.6萬億日元,而作為具有壟斷性優勢的電子業,就是在這樣的小算盤中狂喜。對于電子業來說,日元升值不但原材料更便宜了,還有利于企業購買很多他們認為優質的技術和資產。

 

而越是財大氣粗的收購所謂先進的技術,就越是可以繼續打造日本電子產品的高端化,這樣在日本產品國外漲價也名正言順。

 

1990年之后電子業總體還在增長,但日本電子工程師的心態已經悄悄發生了逆轉。

  

1990以后日本股市樓市開始劇烈下跌,1991年日本房價下跌了近65%。東芝半導體70個工程師為什么會被三星一挖就走,因為這些人都伴隨著日本泡沫的膨脹和破滅,不僅多數人家里都有負債,而且在過度悲觀的心態下早已沒有了家國大義,只剩下了給錢就來的妥協,這就是為什么三星在上世紀90年代瘋狂挖東芝工程師。

 

雖然制裁沒有影響到電子產業產值,但其內部也開始巨變,半導體人才流失直接導致了應用創新的難以為繼,新產品的迭代就沒有人開發。既然這樣企業層面干脆選擇不做下游產品,退居更容易賺錢的上游零部件和材料,這也影響到了如今日本半導體的發展路線。還在電子消費產品上茍延殘喘的廠商,因為固有的技術壟斷就更想賺現錢,保護本國市場,于是就出現了日本電子產業獨有的一幕,集體性脫離全球產業鏈,采用獨立標準只在自己的技術路線里盈利。

 

在進入21世紀后,電腦和智能手機這兩個超級終端的出現給了日本電子產業最致命一擊,全世界的產業鏈都涌入這個賽道,而日本電子企業則仍在自己的小角落里。上一代晶體管和存儲技術雖然領先,但電腦和手機需要的是CPUGPU以及網絡技術,根本拿不出像樣創新的昔日巨頭們徹底失去了競爭力,所以不但那些引以為傲的電子產品如今都成了電子垃圾,很多品牌也在互聯網時代消失殆盡。

 

2022年全球市值最高50強中沒有一一家日本電子企業,僅剩一家日本企業,還是飽受電動車轉型困擾的豐田,一個國家持續繁榮的密碼到底是什么?

 

是創造性破壞經濟機制,也就是所謂的破壞性創新。

 

從日本電子行業的大敗局可以看到,這種破壞性創新曾經就是他們趕超的密碼,可對時局的判斷錯誤,對危機熟視無睹,讓他們在時代紅流的變幻中不得不固步自封,走起了極端,以至于忘記了創新才能帶來能力,最終眼睜睜的被別人將會打擊。

 

而中國企業的今時今日恰如別時彼刻,雖然跟日本電子業一樣,我國已經有很多領域有所超越,但誰又敢保證我們今天沒有踩到跟他們一樣的坑,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持續繁榮,到底是什么?

 

來源:芯榜微信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