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比亞迪沒打價格戰,哪怕比亞迪秦賣798、998,人家依然有的賺。比亞迪李云飛公開回應過,市場經濟,沒有什么所謂的價格戰,之前原材料價格貴的時候,比亞迪也漲過價,現在電池原材料價格跌成什么樣了?再不降價,對得起良心嗎?對得起消費者嗎?


很多合資企業的汽車品牌老總天天危言聳聽,說“車子賣不出去了”,“沒錢賺了”……你信嗎?你把BBA、兩田一眾所有主流品牌的指導價全部打個對折,我不信賣不出去。
這個級別的車,說虧本的都是昧著良心撒謊,難不成你們覺得本田飛度真的值10萬?凱美瑞真的值20萬?奔馳寶馬奧迪的入門丐版真的值30萬?滾犢子吧,也不看看都是些什么動力弱雞、配置等于無的工業垃圾。誰最受傷我不知道,反正傷害的不是我們消費者,花更少的價錢,買到配置更高、性能更好的車,難道不是社會的進步?難道不是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良幣驅逐劣幣?
合資車企真有本事,就去做新能源汽車啊,就去做出堪比秦L、海豹06的車來啊?只要你們也能搞出價格998、油耗3、續航2000的“工業奇跡”,我不信老百姓不用人民幣投票。不要擔心合資車企倒閉,也不要擔心從業者找不到工作,不過是個牌子而已,大頭還是被國外車企吃了,還要交專利費智商稅……這樣的生態才是畸形的。傳統合資車企幾十年來,吃盡了時代的紅利,除了配合國外品牌收智商稅、盤剝消費者吃的腦滿腸肥之外……為國家汽車工業做出了什么貢獻?你們不過就是把國外的生產線拉到國內來,生產減配低端智商稅汽車,核心技術一個拿不到,高額利潤全部被外資拿走,國家和人民曾經對你們寄予厚望,但你們有什么成績可以拿的出手?合資車死了,工作崗位并不會減少,因為國產自主品牌正在攻城掠地、開設工廠、擴張產能,工人依然可以在自主品牌車企找到工作,數據顯示,比亞迪2023年校招總人數達到3.18萬人次,其中碩士和博士整體占比達61.3%,研發人員占比高達80.8%……外資車企高端崗位招了多少人?


實際上這幾年外資車企根本就沒有增加就業,差不多一個都沒招,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中國本土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這口飯根本不可能給我們吃!外資各大OEM在中國基本只有銷售公司,少量高學歷的畢業生進去結果智能進4S店當銷售、客服和郵件轉發機……
這兩年國內汽車產業創造的GDP和工作崗位在飛速增長,靠的什么?是靠那些躺著賺錢收割國內喂肥國外的買辦車企?還是靠那些萬年扶不起來的傳統燃油車的產線?就這樣,還敢談什么公平不公平,這兩年多出來的上百萬汽車行業的工人、工程師、應屆畢業生,他們覺得很公平!還有人大放厥詞質疑國家新能源戰略、要求“油電同權”,太好笑了,當年國家沒有補貼過小排量的燃油車嗎?沒有購置稅減半嗎?合資燃油車做了什么?他們吃掉補貼,PUA消費者,甚至搞“加價提車”……對得起補貼嗎?對得起消費者嗎?干死合資車,新能源自主品牌崛起,對中國汽車產業是是好是壞,簡單算一筆賬就明白了。從前只能買合資燃油車的時代,每年進口石油和外企抽走的利潤就要花幾千億美金,現在補貼新能源和發電才多少錢?提升產品競爭力、搶占國內外市場又能賺多少錢?你想想朗逸、軒逸這種爛車每年還能在中賣幾十萬,如果自主品牌把他們完全吃掉,又能多多少利潤和工作崗位?當汽車產業像造船工業、顯示面板這些產業完全被中國吃掉之后,發達國家企業在全世界收割掠奪的超額利潤,也會轉移到中國來,養活他們的高端工作崗位,也會轉移到中國來,這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天大的好事。如果合資車企真有出息,自然會激流勇進、壯士斷腕、另起爐灶,依靠中國最強大的工業體系,造出性價比更高的車子,創造不下于比亞迪的汽車品牌……從業者也能獲得更多更好的工作崗位。不要扯什么比亞迪產業鏈都是“自研”,生產規模大,成本低,所以降價依然可以賺大錢。人能這么干,是因為技術、產業、規模足夠支撐它這么干,這是比亞迪最大的優點,而不是罪過。人家當年也是從各種困境中走出來的,比亞迪可以艱苦奮斗,憑什么合資車企就要躺著撈錢?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平原公子”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